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_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_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历史性与国际性的现象。目前,我国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从企业外部到内部进行综合治理。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行使的极为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正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客观过程及其结果,向有关部门或方面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进行科学决策和控制。故就此而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性乃是会计管理工作成败之关键。然而,从古至今,复杂的会计环境与社会性影响因素,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个历史性与国际性的现象。目前,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大转换的过程中,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以至在微观与宏观管理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既是确立会计改革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为私利而编造假帐、假表,或虚盈实亏,或假亏实盈,从而使会计信息丧失其真实性。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

(一)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主要是指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失真。会计凭证失真的问题主要出在原始凭证上。比如原始凭证不按规定的要求填写,而以会计事项为基础,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或采取偷梁换柱之法,将公款请客送礼及行贿等非法事项列入合法项目之中;或无中生有,伪造发票、收据,谋取钱财等。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大量存在伪造帐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以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等。

(二)成本失真。主要是指采用不正当手段,增加或降低应计列之费用,人为地造成成本膨胀及压缩,最终改变盈亏之结局。其具体表现是:有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了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置国家法规制度于不顾,制订“土政策”,用挤占成本的方法要求企业完成某些集资、摊派任务;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和会计工作者,为了本单位甚至个人的利益,千方百计地在成本上做文章,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该摊的费用不摊或少摊,最终造成成本计量数据失真。此外,笔者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中发现,许多合资企业不设置成本计算帐户,其产品成本采用期末盘点实物倒挤的方法来确定。

(三)资产计价失真。主要是指企业资产帐面价值已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占有数。一是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补偿不足,大量资产流失或被吞噬,普遍存在帐实不符的现象。二是由于在资产计价过程中,某些环节存在一些主观假定的标准和方法,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使资产的计价发生人为的偏差而严重背离客观实际。三是由于过于讲放权及自主,造成企业行为的“自由化”。如有的企业拒不接受国家监督,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失控,最终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往来款项失真。指企业人欠欠人相互拖欠,长期不清。例如,许多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处于长期挂帐、悬而不决状态,但事实上却已不复存在;有些企业会计人员频繁更换,交接手续不健全,各种应收款项长期无人问津,如武汉市最近发现一家企业长达4年没有进行财产盘点与清理对帐,60%以上的单位往来帐户不清。

(五)经营成果失真。指企业弄虚作假,钻政策和制度的空子,虚列收入,乱挤成本,乱列费用,虚盈实亏或少报亏损,或者名为亏损,实为盈利。主要表现在盈利企业乱列乱支,设“小金库”,非法获取巨额收益;经营情况较差的单位隐瞒收入,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还有的明明盈利,却在帐上人为地制造亏损,如有些合资企业为了享受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照顾,将应当在本年计入的收入挂在帐上,转到下年度结收,或者有些经济业务尚未完结,就已经分配了。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行政领导人,事先向财会部门规定利润指标,明目张胆让人虚造利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机制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首先要建立一种必须真实、完整、准确地组织会计核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1)有计划地推行股份制,将国有企业改组成全民法人持股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形成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2)围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如建立健全以适时控制为中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对现行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中某些有弹性的内容加以完善,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以防止对有关经济活动处理的随意性;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的反映、控制职能创造条件等等。(3)建立会计信息的规范体系,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附表应包含的会计信息,并进一步规范其格式;从会计的角度相对独立地进行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揭示会计政策的选择或变更,以及环境变化或重大理财方针的制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带来的影响。(4)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对某些法人及法人代表以企业自主经营权为由将法人高置于法制之上,在法律之外自行支配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和纠正。

(二)健全法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健全的法制与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在贯彻实施《会计法》方面,要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修改后的《会计法》强化了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并且对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帐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领导人、财会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执法自觉性。同时,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把会计当作“帐房先生”任意支使,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照章征税,按股分红,从而自然消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2)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国家除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当务之急是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主体、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利,以及提供伪劣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其次,要制定国有资产相关的管理法规,将其纳入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目前,一是要掌握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状况和产权变动情况,特别是国有资产的流向,并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国有资产重新估价,以此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和帐实不符与折旧补偿不足问题。二是对吞噬国有资产的弄虚作假者,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建立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完善对投出资产的管理。再次,要加快具体准则的研究与制定,以建立起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更好地规范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既能满足宏观经济的需要,又能体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特色,并为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服务。(3)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第一,加强对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有效的执行则是关键。以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实务,尚不能完全保证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标准,还需要对其执行质量施行监督,以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性和公开性。第二,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主要是: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尽快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财务行为、纳税行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即依照执业准则、规则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的监督检查,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做到实事求是,不出具不实的验证报告,从法律的角度杜绝各经济主体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及其他各利益关系者的利益;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任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订具体的处罚措施等等。第三,强化企业外部监督,即国家审计机构、财税部门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会计监督,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和屡次违反财经纪律的,应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经济制裁,对有关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既是企业钱、财、物的管理者,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此,必须加强会计队伍的廉政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这是强化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长远之计。

标签:;  ;  ;  ;  ;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