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广西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蒙肖莲[1]2001年在《广西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修正消费函数的几个主要假设并根据社会现实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真正可获得的广西有关数据提出了广西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假设和模型. 考虑到消费行为分析是研究消费函数的出发点,本文首先在对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内研究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对比分祈了各种消费函数假定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异同,归纳出了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设定和内在设定。通过和新古典理论枢架内的几种主要消费函数假定的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关于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假设。主要结论是:从 1980年起,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己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消费己从凯恩斯所描述的消费类型转为新古典类型;他们的前瞻行为己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消费中的模仿和攀比行为己显得比较突出。本文认为广西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正从模仿的、攀比的消费行为转变为前瞻性的理性消费。 本文提出的广西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主要考虑了下列假设:(1)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消费函数包括弗雷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摩的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杜森贝里相对收入假说能解释自 1980年以来广西的情况。(2)广西城镇居民消费的一般模型为: 根据上述假定和模型分析,利用收入、消费、储蓄和资产筹时间序列数据及横截面数据估计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里的消费函数假设能够适用于在过去20年内的广西城镇居民消费情况。(2)在过去20年,广西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显着下降得到了证明,并且平均储蓄倾向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的收入弹性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a)当前消费和当前收入的关系正变弱,b)收入中的资产存量正在增加。3)过去消费对当前消费有一种“坚持效应”。4)自从1980年以来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广西城镇居民消费中”示范效应”正在加强。 最后本文提出了广西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建议:()广西城镇居民 的消费行为应作为广西区域宏观经济管理上懈恰当的,稳定的经济政 策工具出发点卜:Q)广西城镇居民对资产的雕剁西制定恰当的 经济增长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G川西湘居民消费行为选 择也是广西区域宏观市场开拓与产业结构调整应予以重视的重要依据 之一

沈超[2]2012年在《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向拉动。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处于上升准备期,加上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消费趋于下降,储蓄的倾向提高,国民经济对农村消费市场的依赖明显增强。分析广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对广西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农村居民为对象,基于广西1985-2010年的经验数据,分析了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西农村消费水平主要受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稳步上升。1985-1996年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1997-2010年平均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前一阶段。而广西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波动中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自1985年来广西区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通过横向比较广西各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出了广西农村居民近年来收入差距逐渐减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距,有逐年增大的趋势。2、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手段之一。3、尽管在短期内城镇化对驱动农村消费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但从总体来看,广西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在推动农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对农村城镇化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4、广西政府投资短期显着提升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内政府投资会挤出农村居民消费,短期内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是的影响比较微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一直处于稳步增长过程中。

刘子玉[3]2010年在《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日益突出,消费已经摆脱过去那种“叁驾马车”的排列方式,已经超越于投资排在了第一位,因此关于农村居民存在的消费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对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现状分析基础上,依靠相关资料的数据收集和作者的实际调研,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叁个方面对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对消费水平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传统消费函数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理论,分别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找出能最佳拟合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消费函数。在对消费结构进行研究时运用ELES模型实证研究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并针对预防性储蓄对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并利用组合模型预测法对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各因素进行了预测,为农民今后的消费行为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政府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业机械等耐用品在吉林省农村消费市场中的重要意义,作者独辟一章对农业机械的消费需求进行了专项研究,并根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实证研究了农业机械消费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为解决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吉林省农村的快速、健康和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齐春泽[4]2007年在《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数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来定量研究甘肃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文章首先介绍了关于消费的一般理论和居民消费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概述了甘肃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系统研究了甘肃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消费水平方面,文章首先建立了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传统模型,并通过分析比较对模型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误差修正模型(ECM)是消费函数研究的最新发展,是克服“虚假回归”的有效工具,因此,论文在传统消费函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ECM,从误差修正机制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影响消费需求变动的长期和短期因素。在消费结构方面,本文利用截面数据,依据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理论,建立了按收入水平分组的ELES模型,对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八大类支出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弹性理论分析研究了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特征,重点分析了基本消费需求、收入消费弹性和价格消费弹性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开拓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市场、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王进[5]2009年在《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区域之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绝对值和增长率差距扩大,且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乏力、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善相关消费条件,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实现其消费结构合理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消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间差异展开研究,消费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居民的收入,设计较为合理的社会保障措施,最终从政策制定和实施角度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是,以消费函数和消费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定量研究和计量分析为主要工具,将我国31个省份划分为五类消费区域。在消费区域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横向和纵向比较交替进行以及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对我国农村居民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支出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对比分析和系统研究,为缩小区域间的消费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可资参考的基础数据,为消费区域比较的相关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分析方法,进而寻找到区域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增加较为落后的第四、第五类区域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分析,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消除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障碍和减少消费顾虑,促进其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实现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从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的角度分析,扩大教育投资、提高培训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技能培训机制,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技能,增加其非农就业和提高非农收入;从消费成本角度分析,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可以降低消费成本,同时,加大宣传和政策引导,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减少消费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优化其消费结构,实现缩小区域之间消费差距的目的。论文选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由4个部分8章内容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综合评价了消费结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消费函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说明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接着,第二章主要对消费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消费区域比较的内涵和原则进行了探讨,对消费需求理论、区域非均衡和协调发展理论加以评价,对农村居民消费区域比较所使用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模型推导和设定,为后面章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二部分(第叁章)通过对农村消费区域分类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加以探讨,考虑到农村居民消费区域分类的特殊性、原则、指标的统计意义、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出9个评估指标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最终确定出五类消费区域,这将为区域之间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平台,对消费区域分类的后续研究有参考价值。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章)阐述了消费支出演变的历程和变动趋势,分析了省份间及区域间消费差异的定量值。其中,第四章说明了1993-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演变历程和变动趋势以及2000年以来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和相对比重、消费结构中8个分项支出的省份和区域差异显着。第五、第六章在1993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消费变动趋势判断的基础上,运用地区份额、加权变异系数、跨期替代弹性、ELES模型、Panel Data模型等计量分析手段和方法,定量测定农村居民省份间和五类消费区域间差异的实际程度,发现省份间、区域间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显着,其中,省份间农村居民消费差异比区域间的差异大,并且,收入和消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第八章)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其中,第七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区域差异的七个关键因素,发现第一、第二类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第叁类区域处于中间水平,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第四、第五类区域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优化其消费结构,最终缩小省份间及区域间的消费差距,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八章分别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扩大教育投资和促进就业、提高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变消费观念、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消费增长的对策和建议。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对后续研究的展望及努力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完善的基础上,选取了九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区域,为论文进一步进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2)论文采用合成数据模型,通过对不同省份和不同消费区域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农村居民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显着相关关系的结论。(3)论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对省份间和区域间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省份间和区域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异1993年以后呈发散趋势,省份间的发散趋势比五类消费区域间的发散趋势更为明显。

张云玲[6]2007年在《中国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看,消费都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相对于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这几年,居民消费的热情一直不高,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刺激消费,但是居民的银行存款依然逐年攀升,居民储蓄热情不减,消费持续低迷。因此研究当前居民消费行为的规律性,分析消费需求不足的内在原因,对于保证宏观经济的安全运行,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将抑制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定量化为具体的统计指标,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分析:(一)为了从理论上指出中国居民消费行为中预防性动机存在的原因,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二)为了避免不稳定数据直接回归所产生的伪回归问题,利用计量经济前沿理论-协整理论,分别建立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分析了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现期消费影响。(叁)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刻画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分别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面板数据模型,从而能够更清楚的揭示出各地区居民对不确定性不同程度的感受。(四)最后对目前居民消费行为中出现的预防性动机导致的消费不足给出对策建议。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社会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供给对居民消费需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们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所以要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的抑制程度、刺激居民消费应对各种情况区别对待。

石贝贝, 王金营[7]2014年在《人口发展变化对区域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2000~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省级区域消费函数进行探究,研究综合的人口因素对区域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人口因素中,城镇化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外来人口流入率以及老龄化程度对区域消费的影响是显着的,也就是说人口因素作用在区域消费水平上的影响是显着的。除此之外,人口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区域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区域差异的状态是由区域间的人口效应的差异造成的。研究表明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滞后发展阻碍区域消费内需扩大;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减缓区域消费模式优化;人口流动集聚效应带动区域消费水平提高,应当充分利用区域间年龄结构差异发挥区域消费优势。

王冬[8]2015年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叁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16282.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上涨了24.22倍,年均增速高达9.9%。然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却不尽合理,增长模式以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为主要特点,最终消费率却持续低迷,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0-2012年间,我国资本形成率由35%上升到49%,最终消费率则由63%下降到49%,明显低于80%的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同时,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率也在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47%降至2012年的35%,“高增长、高投资、低消费”的增长模式成了转型经济的一大特色。居民消费需求是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普通居民消费能力并没有实现与经济增速相匹配的提升,尽管我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十二五”更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居民消费,但是居民消费依旧疲软,就农村而言,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也由1995年的0.841降至2012年的0.748。而据估计,当中国农村每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需求拉动作用将会达到2356亿元,由此看来,我国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在农村。尽管潜力巨大,目前农村消费却面临着“启而不动”的难题,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截至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只有3003.36元,甚至低于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导致农村居民低消费、高储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农民消费行为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行为特征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从不确定性和持久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社会保障这叁个层面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接下来简要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最后论述了文章的可能创新之处。第2章,消费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本章首先根据消费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简要介绍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消费理论,包括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随机游走假说、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以及λ假说等,然后较为详细的介绍国内近年来有关农村居民消费模式、消费行为特征及消费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指出这些文献的借鉴意义及观点分歧之所在。第3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演变和现状分析。本章首先采用统计的方法总结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演变进程及其特征,然后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对农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以5年为一个时间间隔,考察了进入小康生活(2000年)之后农民各类消费需求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边际预算份额的变动及其特征,接着通过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结构)进行对比,指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进行思考,认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习惯特征,同时深受不确定性和持久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为后续从不同层面展开的对农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了铺垫。第4章,不确定性和持久收入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行为。本章首先概述了5个包含习惯特征的西方消费模型,接着就习惯进入消费函数的形式、习惯与消费者类型以及习惯特征下消费者的一般性最优解问题进行简要说明,最后在Alessie and Lusardi (1997)研究的基础上,将消费模型拓展到包含内部习惯和财富时的情形,即构造一个同时包含内部习惯、外部习惯、持久收入、财富和不确定性的农民综合消费模型,利用2000-2012年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第5章,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影响分析。本章首先简要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产生的影响,接着通过建立关于城乡(持久)收入差距、城乡收入相对波动性、内部习惯和外部习惯的农民消费决策的综合模型,利用2000-2012年我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波动性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城乡收入相对稳定性—差距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农民消费影响的不对称性,最后得出相应结论。第6章,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进程,并通过对比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指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接着继续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产生的两种效应——引致效应和替代效应,最后在包含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农民消费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1990-2013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收入等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在我国社会保障对农民消费的引致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对农民消费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第7章,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本文所得的主要结论为:(1)持久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农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要想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最重要的前提是实现持久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财富也对农民消费的增长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2)我国农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习惯形成特征,且对城镇居民消费存在着“追赶”效应(或者说城镇居民消费方式对农民有着“示范”效应)。在考察的年份区间农民消费的内部惯性系数约为0.3545,外部惯性系数约为0.3644,由于消费习惯特征的存在,既定当期消费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低于不存在习惯时的情形。(3)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有显着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习惯形成力量的存在,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减弱了。(4)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有显着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城乡之间的持久收入差距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消费将降低0.1465个百分点。(5)城乡收入相对稳定性—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相对于城镇居民,当农村居民收入越稳定时,既定收入相对稳定性的变动对农民消费增长影响越大,既定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民消费的负面影响越小。(6)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引致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长期滞后是农民消费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健全、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对提高农民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着对各章节得出的基本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以实现收入来源和方式多样化、政策适度向农村倾斜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降低农民不确定性预期等。

吴石英[9]2017年在《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外需萎缩,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步伐,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以内需为主导的新阶段。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当前中国的消费需求对恢复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显得较为乏力,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恢复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人口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消费需求的提出者,人口发展状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导的内向型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中国居民消费问题必须把握中国人口变动态势,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尝试将人口变动划分为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社会变动、人口迁移变动,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探究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本文主要分八个章节来研究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从阐述研究背景出发引入研究问题,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在对居民消费和人口变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回顾并评述了国内外有关人口因素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文献。此外,对能指导本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叁章:中国居民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居民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发现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偏低,且城乡差距较大的事实,然后中国居民消费低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中国人口变动趋势分析。将人口变动划分为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社会变动、人口迁移变动叁大类来分析整体人口变动趋势。第五章: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研究假设。分别分析反映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社会变动、人口迁移变动的人口指标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的实现路径、作用机理或影响效应,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研究假设。第六章:基于总量视角实证分析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首先,利用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份在2000~2014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线性拟合和Pearson相关分析初步判断出人口变动各因素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然后,构建动态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人口变动对全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第七章:基于结构视角实证分析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人口变动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关联度,然后将各人口指标纳入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AIDS)模型,构建AIDS拓展模型,利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方法估计人口变动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第八章:结论与对策。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统筹人口发展,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通过理论机理的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人口变动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具有重要影响,且不同人口因素对全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显着性较为一致,只是影响程度及结果的稳健性存在不同。其中,人口出生率、老年抚养比、人口性别比、第叁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对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人口死亡率、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对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对全国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显着为正,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则存在负向影响。此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变是人口变动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人口出生率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以及人口性别比的升高均不利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而扩大家庭户规模、优化人口教育结构以及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则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反映人口社会变动的人口就业结构变化则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不明显。可以说,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消费问题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也有利于全面了解人口发展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为当前和未来如何顺应和利用人口变动态势来扩大内需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王乃合[10]2009年在《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票和房屋等资产价格的变动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和消费的影响越来越显着,引起各国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中国自1998年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房地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国际经验看,英美等国的房价上涨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居民消费率。国外众多研究表明,在剔除了收入增长对消费的影响之后,房屋资产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消费有独立的正向推动作用,即房地产财富效应增加了居民消费。国外学者对房屋价格与消费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从最初的理论分析发展到实证检验与预测,从对一个国家的研究发展到对不同金融体系国家的对比,从对单一消费者群体研究发展到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研究。这些成果为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遵循国际研究思路,结合中国实际,将能得出有益的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国内对房屋资产价格与居民消费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纯的价格变动对整体消费者的影响上,与国际研究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成为本文的选题依据。中国的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财富效应有何影响?房屋价格变动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有何影响?房屋租赁价格变动是否能够发挥财产性收入促进居民消费的功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下,房屋价格变动对老年人口消费有何影响?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来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线。本文的贡献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证研究,第一,在研究房地产财富效应时,首先分析了不同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结合中国实际,从理论上预测中国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大小。第二,探讨了不同年龄人群与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关系,阐述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如何利用房地产财富效应促进居民消费。以上两点是本文的理论创新,本文在实证方面的贡献包括叁点。首先,在研究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大小。其次,选取按收入等级分组的收入消费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房屋销售价格变动对不同收入水平人口的影响。最后,在考察现阶段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上,分析全国房屋租赁价格变动和地区房屋租赁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回顾部分,在介绍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演变后,阐述了本文选取的消费函数;尔后介绍了有关国内外房地产财富效应的研究成果。第叁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在比较分析不同金融体系国家住房金融市场的特征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指出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引入和发展,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比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更能促进房地产财富效应功能的发挥。而中国现阶段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所以,必然对房地产财富效应有明显的制约。第四章实证检验了中国房屋销售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利用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分别对全国和典型城市的居民消费进行回归分析和协整检验,得出现阶段房屋销售价格变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除个别城市外)没有显着影响的结论。对不同收入水平人口的面板数据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第五章实证检验了中国房屋租赁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无论是年度数据研究,还是季度数据研究,均显示房屋租赁收入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有显着的影响。第六章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年龄及其结构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在介绍国外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得出老年房主对房产价格变动最为敏感的结论,指出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国应充分发挥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功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在创新养老模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居民消费率水平。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总结。金融体系和人口因素均对房地产财富效应有显着的影响,应加速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为发挥房地产财富效应功能创造条件,为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开辟一条新渠道。

参考文献:

[1]. 广西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D]. 蒙肖莲. 广西大学. 2001

[2]. 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研究[D]. 沈超. 广西大学. 2012

[3]. 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 刘子玉. 吉林大学. 2010

[4]. 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数量研究[D]. 齐春泽.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 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比较研究[D]. 王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 中国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D]. 张云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7]. 人口发展变化对区域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数据[J]. 石贝贝, 王金营. 人口研究. 2014

[8].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冬.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9]. 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D]. 吴石英. 安徽大学. 2017

[10].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 王乃合. 南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广西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