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体系特征的国际比较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体系特征的国际比较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体系特色的国际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系论文,特色论文,职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8-0007-05

由于各国及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环境的不同,以及所秉承的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其呈现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有所不同。但从属性上看,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体系之间又具有同一性,是世界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因素变化和各种思潮的集中体现。

一、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共同特征

在如今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公平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共同特征。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接受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公平则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通过梳理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的建构及其对职业教育公平性的重视程度后发现:近年来,各国职业教育职能的发挥有了进一步拓展,不再只是满足经济发展的单一诉求,而开始更多地承担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如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具有就业障碍的各类人群等。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

终身教育是个体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包括教育体系中各个阶段的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又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个体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近年来,社会、经济状况的好转,得以为终身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而职业教育也发展成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终身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转业/再就业培训[1]。与此同时,终身化也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系的特征之一。要求职业教育从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向为关注个人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关注围绕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向关注支持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宽泛能力。还要求职业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灵活化,从而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

(三)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2]。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上作出了努力。以德国为例,为了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增加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也为了增强“双元制”吸引力,德国许多州规定,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历和资格,还规定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而美国的社区学院则是无年龄限制,从15岁到70岁,只要本人申请都可以进入社区学院某一专业或班级学习;我国台湾地区则凭借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向成人的开放。

(四)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和融通性

为了实现和保障职业教育体系的公平性、终身性和开放性,各国和地区则殊途同归,采取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和融通性这一方式加以实现。在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方面,主要体现为:在横向上寻求职业教育与其他国民教育体系(普通教育和推广教育即成人、继续教育)的衔接,纵向上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间的衔接。一般来说,职业教育体系的这种衔接性既可以通过“职业资格与文凭的融通”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的不同组织模式来实现。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台湾的职业资格体系以及美国的技术准备都反映了各自实现职业教育体系衔接性的努力和智慧。

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差异性比较

(一)文化类型对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影响的比较

一个国家的总体文化水平和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点,对这一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会有一定的影响。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尽管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由于其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其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也会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别。

一般而言,在职业本位方面,多元文化类型(美、澳)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人”本位的,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体系的灵活性、大众化和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崇尚自由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英国)则是“市场”本位的,它比较重视市场的力量,职业教育为市场驱动、行业导向;而秉承“职业性”,主张“社会优先”的国家(德国)大多具有鲜明的工作文化,认为职业教育主要是企业的责任,推行“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而推崇“儒家文化”的国家(如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办学主体、招生对象、培养方式相对单一并缺少与外部市场的沟通。

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例,英国在经济上强调“自由主义”,又是典型的崇尚经验主义和调和折中主义的国家。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也呈现出对“市场”的开放性,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行业的责任;“经验主义”导致英国非常重视学生的“工作体验”,大力发展工作本位教育(如,现代学徒制);“调和折中主义”则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上,尤其是中等教育阶段,无论是综合中学、技术中学还是现代中学都是普职课程兼施的职业中学,非常重视“就业”与“升学”的双向选择。因而,在职业能力上,英国比较强调宽泛、普适性的能力。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提倡技术立国,用技能武装澳大利亚国民,构建技能的澳大利亚。在对个体的重视和尊重上,又崇尚“自由主义”。因此,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职业教育内部,在国家资格框架体系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教育有效衔接而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在职业能力上,以就业为导向,关注技能的发展、升级,追求专深型。

(二)各国职业教育开展形式的差异性比较

各国在组织职业教育方面的形式可以分为四大类型: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和学校职业教育与双元制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是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的代表。此类型国家的职业教育通常是将课程、项目的方式散落至各个阶段的教育系统中来开展的。其主要特点是:力图消除普职互不沟通的壁垒,让学生有更多尝试和选择的机会。而学生就像是在一个大型的课程超市里,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搭配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课程;并且拥有普职融合且相对完整的高职体系。

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此类型国家的职业教育通常是通过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相互交织,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途径。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英国和澳大利亚依然呈现出差异性。从教育形式、证书教育和文凭教育的角度看,英国统一国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多的是一种“证书”教育,它在寻求此类证书与普通教育文凭的挂钩而不是等值。因为获得高级资格的学生只是有资格报考大学但并不代表可以上大学;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本身就提供文凭教育,它通过在职业资格中设立所谓的职业教育研究生证书和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将职业教育从高中层次经本科层次延伸至了研究生课程。

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完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台湾构建出了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一贯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包含专科、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纵向通达且自成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又与普通教育横向沟通,平等平行,两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以德国为代表的学校职业教育与双元制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平行又交叉的类工字型结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工字型结构是指职业教育呈现出的平行又交叉的形态,平行交叉有两方面的喻义:(1)在学校职业教育层面上呈现平行交叉,这里指围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生的两次分流;(2)在课程安排方面也体现出平行与交叉,学生通过对不同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不仅可以选择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普通教育,增大了他们选择的权限,也体现了德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灵活性。

(三)各国实现职业教育体系衔接性的方式比较

纵观各国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它们围绕普职衔接、渗透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通过资格框架体系实现普职渗透,寻求普职等值,代表国家为英国和澳大利亚。以澳大利亚国际资格框架为例,他们构筑了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不仅涉及职业教育的证书、文凭而且涉及普通教育的证书、文凭,它涵盖并跨越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两种教育类型,包括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它是一种将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与沟通的体系。在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不同教育层次之间,以及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之间实现了教育和谐、教育平等的互通互认的机制。

第二,通过学分转换和认可,使得那些零散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项目,代表国家为美国。美国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散落在单轨制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课程最终必须依靠某种机制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项目,获得一定的职业教育认证或证书,这一机制就是美国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在美国的职业教育中,不仅同一层次、不同教育机构的课程学分可以互认,比如,综合高中和区域CTE学校、私立综合高中与公立综合高中等;学分互认和转换同样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中,比如高中-大学双学分(dual credit)课程,学生在中学里修的相关课程,可以得到社区学院甚至4年制大学的认可,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从中等教育向中等后教育的过渡。再比如,在合作教育(corporative education)中,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也可以转换为有效的学分。正是依赖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才使得那些零散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项目,使美国培养出受到认可的职业技术人才。

第三,以课程植入的方式实现高度渗透的普职教育体系,代表国家为美国、澳大利亚(VET in school course)。美国的职业教育非但没有游离于普通教育系统之外,反而是以课程植入的方式,实现了两者间的紧密融合,共同为国民的系统教育服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15,000所公立中学开设职业技术培训课程。每年全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上的投资为130亿美元,其中的3/5用于中学阶段。在美国的公立中学,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普通教育所规定的基本文化课,还要学习一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以帮助他们应对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工作和生活上的挑战。在中学阶段,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之比为60∶40。普通的基础教育课为学生长远的学术素养做准备,而职业技术训练课则让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并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而领导艺术和团队精神也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三、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以上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以及与其他国民教育体系间相互关系的视角,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了比较和归纳。可以看出,所研究的各国及地区不仅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环境,还秉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呈现出了一幅职业教育体系“百生相”。实际上,一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是该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态的体现,也是该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定位的反映。从属性上看,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同一性。因为一国特定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态实际上是此时期世界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因素变化和各种思潮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考察一国职业教育体系特色或思考本国职业教育体系战略发展等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时代性,也要研究本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特殊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1.公平性上: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未来一段时间内,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扶持困难群体,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需要借助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更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面向更广大的受众,让更多需要的人愿意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从而为实现国家教育公平作贡献。

2.终身性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的大幅提升,从而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职业教育终身化强调劳动雇用部门、教育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但目前我国这些部门还没有进行很好的合作。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职业教育,把终身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旨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

3.开放性上:职业教育发展是一种与企业、社会共同协作的外向型服务的发展,也是自身模式、体系的发展,其“服务性”、“开放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有待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由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特征决定的。

4.衔接性和融通性上: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协作,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有偏重实践轻视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培养目标是定位在中级实用技术人才上的,在课程设置上以实习课、专业课为主。这样不能满足中职学生渴望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而且不能满足社会对一些专业高层次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和更深、更广的理论学习的要求。按照以往的“双证书制”,职业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和职业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分属于两个独立系统,两张证书间缺少衔接与对应,很容易演化成单独的取证行为,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以制度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公平,调控教育政策导向。要构建一个充满和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实现教育过程、结果、机会的教育公平。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彻底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大众接受的教育应是多规格、多层次的,不能人为制造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不能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不能用市场的方式去操纵。教育行政权力对教育分层起着重要作用,对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要形成教育制度分层,对主管单位、办学单位的行政级别的高低也要形成教育制度分层。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诸如对不同阶层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对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上,建立公平的均衡制度,不能将眼光放在普通院校,使得公众有一个科学的理性选择,以保障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2.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制度。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而为有能力的毕业生上后续学校直至进入高等学校打下基础。毕业生在职业实践、职业培训中获得了一定知识和证书后,可进专科高中、职业提高学校继续深造学习,以获取专科大学(学院)及企业入学资格。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要借鉴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制度。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求,并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专科大学(学院)及企业合作,将“双元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引进高等教育领域,构建“双元制”职业继续教育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体系,确保有职业教育的文凭者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前景和可能性,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提供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也是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机遇。

3.充分利用多方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型职业院校。发展终身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资料、设备、培训中心、场地等教学资源。为了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使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民众开放,政府通过开展“开放型学校建设补助金”的政策方式对各种职业院校进行专项补助等资助,扩大全体社会成员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在教育体系上,构建顺畅灵活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公民要想终身就业,只有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为了建立横、纵向相互畅通衔接的立体教育网络,职业院校必须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学校,拓宽升学、就业渠道。要想增强职教吸引力,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姿态,采取职前教育、在职培训、职后培训等多种手段,充分把握时代脉搏,构建开放兼容、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借鉴国外职业院校的投资体制的优秀经验,通过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社会经济服务,在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开放性的适应职业教育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3]。

4.注重加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衔接性和融通性。目前,我国正在经历职业教育体系变化调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中高职衔接的招考制度。当前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呈现多样化,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这些招考制度只是解决了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衔接形式问题,由于职业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中高职的衔接应根植于终身教育的体系内,因此职业教育体系衔接性和融通性还不够成熟。中高职在管理上、规模上及课程和专业设置上的衔接,必须围绕终身教育这个中心。高职课程必须贯彻“产学合作”的思想,要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技能训练要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展开,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学院来说,要真正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使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形成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针对现有课程内容相对于行业的发展滞后、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进行改革,按照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从而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保证课程开发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4]。

标签:;  ;  ;  ;  ;  ;  ;  ;  

职业教育体系特征的国际比较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