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是战胜日本的关键_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抗日战争是战胜日本的关键_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抗战是打败日本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中国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苏美一些历史学家和军界、政界人物,都声称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美国史学家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是因为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起了决定性作用;苏联学者说“苏联肩负着战争的主要重担,并对反希特勒联盟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日本的当政者们也宣称,日本虽然败给了美国,但未败给中国。这些论调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指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败于美国,而且更惨的败给了中国。正确地说,败给了中国人民。”因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我们从这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本身,即战场情况看,“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国侵华战争开始。随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开始,国民党政府的抗战还是比较努力和积极的,并负责正面战场,在全国人民和敌后战场配合支持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日敌挟其优势军备,进行连续不断的进攻,企图尽快实现其“速战速决”之战略。为了阻止敌人之攻势,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华北作战及忻口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给敌人以重创。特别是,忻口战役的平型关大战,八路军出师大捷,歼灭敌板垣精锐部队一千余人,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将士,血战两周,歼敌逾万。这就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它鼓舞了全国,震动了中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负责敌后战场并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日军一击不成,再击失败,三击仍未奏效,不得不连连增兵。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投入兵力已近百万。此后日军无力继续战略进攻,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开始转变,即逐渐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避战观战,制造一系列摩擦,甚至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并维护,扩大统一战线,在解决民族矛盾的同时,巧妙的解决好阶级矛盾,使国民党始终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并且推动它先后进行了南昌等数个大战役,虽败多胜少,但它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敌人,并给敌人重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敌后战场以有力的配合和掩护。

同时,敌人改变了策略,对正面战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敌后战场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8%和几乎百分之百的伪军,成了抗日主战场,人民军队成了抗日的主力军,敌后根据地成了抗日救国的重要阵地。1940年8月,华北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消灭敌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伪军18688人,日伪军投诚反正的1892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攻克据点2993个,给敌人沉重打击,取得辉煌战果。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给敌人“甚大打击”,“特电嘉奖”。1944年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有19个,已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等19个省数百个县,拥有近一亿人口,土地面积近一百万平方公里。到1945年战略大反攻时,人民正规军已有130万,有260万武装民兵。1944年春至1945年1月,正面战场的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确实是一个溃败的局面。但从1945年春正面战场已开始了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及桂柳反攻战并取得了胜利。敌军在我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打击下,小部队已陷于无法行动,大部队也均被困在铁路线和孤立的据点上,经济上也已完全崩溃,面临灭顶之灾。1945年春继1944年局部战略反攻,我军继续主动进攻敌人,8月9日对敌最后一战直至最后胜利。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之一,而且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陆军逐年的分布情况进行具体考察,这个问题就更清楚。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师团,4个师团驻中国东北,华北驻有日军6千人,占陆军总数的24%;1937年年末,增至24个师团,在中国驻有21个师团(5个师团驻东北,16个师团驻关内)占88%;1938年年末,增至34个师团,在中国驻有33个师团(8个师团驻东北,25个师团驻关内)占94%;1939年年末,增至41个师团,在中国驻有34个师团(9个师团驻东北,25个师团驻关内)占83%;1940年年末,增至49个师团,在中国驻有38个师团(11个师团驻东北,27个师团驻关内)占78%;1941年年末,增至51个师团,在中国驻有35个师团(13个师团驻东北,22个师团驻关内)占69%;1942年年末,增至58个师团,在中国驻有37个师团(14个师团驻东北,23个师团驻关内)占64%;1943年年末,增至70个师团,在中国驻有38个师团(15个师团驻东北,23个师团驻关内)占54%;1944年年末,增至99个师团,在中国驻有35个师团(10个师团驻东北,25个师团驻关内)占35%;1945年8月增至168个师团,在中国驻有57个师团(31个师团驻东北,26个师团驻关内)占34%。而1941年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仅有10个师团驻东南和太平洋地区,仅占日本陆军的20%;最多的1944年,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增至38个师团,也仅占陆军总数的38%。(详见《党史通讯》1985年10期,第42页)。另据有关资料记载,1939年年末,日军除在关内部署25个师团外,还驻有独立旅团13个,相当于9个师团以上的战斗力。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独立旅团的数目,经常在15-20个之间,占日军独立旅团的80%以上。直到日本投降时,除百万关东军外,日本在华的兵力尚有26个师团,34个旅团之多,总兵力达105万之众。仅此一点也足以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述历史不难看出,自“七七”事变到欧战爆发,中国人民一直孤军作战,抵抗了日本百万大军。即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在中国战场,二分之一的空军也在中国战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的主要战场。

从“七七”芦沟桥事变算起打了八年,在这个战场上,美国打了不到4年,苏联只打了24天。中国战场上歼灭日军的数量,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8倍,是苏军击毙日军总数的31倍。中国消耗(毙、俘、伤、降)日军455万余人,而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使日军损失124.7万人(其中包括印缅战场由美英与中国远征军共同消灭日军16万余人)。上述日军共损失639万余人,而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损失就占70%。为此,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伤亡1800余万,财产损失折合3000亿美元。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的抗战起了决定性作用。

再次,从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及远东战场的全部历史,看各参与国的态度,对其利害的考量,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开始不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已深刻认识到:“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但美英统治者及其首脑未能认识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开始,他们纵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利用日本充当反苏和镇压中国革命的急先锋。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征服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国”,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美列强根本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生死存亡,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安危所系。纵容、绥靖的结果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砍到他们的头上。所以,从“七七”事变到欧战爆发,中国人民是孤军奋战,抗击着日本百万大军。正如一位远见卓识的史学家指出的那样,这时中国如果能够得到国际的有力支持,日本侵略战火纵然不能扑灭,但至少不能像后来那样蔓延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广大地区。

欧美列强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纵容和绥靖的错误政策,这在1927年10月的国联大会和同年11月的布鲁塞尔会议上表现得十分突出。10月份国联大会虽然通过了远东顾问委员会的两个报告书和一个决议,也指出了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九国公约和巴黎公约,但未宣布日本是侵略者。第二个报告书建议九国公约签字国,各自考虑所能对中国提供的援助。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布鲁塞尔会议有美英等19个国家参加,1937年11月3日开始到24日无限期休会。会议通过的宣言,连日本是侵略者、中国是受害一方这一最基本的区别都未指出。因而中国未得到任何援助,日本侵略者也未受到任何制裁。原因之一就是美英谁都认为自己在华利益受到一定损害,但又都认为日本在经济上要依赖他们,对日本贸易有利可图,这就是他们手中的“经济武器”。另外一个原因,美英认为袖手旁观,坐视中日胜败是绝顶聪明的办法。布鲁塞尔会议是一个开比不开更坏的会议。日本从此更加放胆进行侵略。非但如此,由于中日双方互未宣战,美国没有实行中立法,美国资本家根据1937年9月14日的国务院声明,继续把军用物资运往日本,乘机大发其财,并使日本帝国主义战争机器得以充分运转。据统计,1937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总额为2.69亿美元,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四项战略物资就占1.42亿美元,约占1/2。仅以石油一项,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份额,1937年约占80%,1939年约占85%。1938年底以前,美国一直拒绝给中国以援助。直到1938年11月近卫发表建设“亚洲新秩序”的声明,才感受到日本的威胁越来越大,并且此时中国已经接受苏联的大量军援,这才使美国认识到,如果再拖延贷款援助,这无疑将驱使蒋介石投入“俄国的手掌”和“共产党怀抱”,不得已才于1938年12月15日通过进出口银行给中国2.5亿美元信贷。不过从此时到欧战爆发,美国再没给任何经济援助。第二笔贷款步履蹒跚而来,已是1940年3月了。

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积极地给予中国巨大援助。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是苏联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政治上的重大支持。1938年3月到1939年6月,苏联先后给国民政府三笔货款共计2.5亿美元,以供向苏联购买军火和其他物资。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苏联向中国提供985架飞机,82辆坦克,1300门大炮,14000挺机枪以及弹药和装备,尤其重要的是强大的苏联红军的存在,使得日军不得不在东北配置重兵,从而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抗战重负。

自1939年9月欧战爆发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英法虽已先后参战,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仍然是中国孤军作战。英法被德国打得一败涂地,在远东向日本屈服。苏联自1941年以后,由于卫国战争的需要,援华减少。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终于爆发。中国抗战条件较前一段稍有改善仍抗击着日军的主力。

长期的中日战争,消耗了日本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日本军民的精神受到冲击,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致使日本已接近山穷水尽、日暮途穷的地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比作是一场英国式的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员,先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比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作最后一搏,以决定全局的胜利”。他还曾庆幸地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没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兵力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到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即日军)可以毫不费力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到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通线。”(《罗斯福见闻秘录》,第51、130页)邱吉尔说:“若假定日本命运是由原子弹决定的,那实在是一种错误。在第一颗原子弹投下之前的三个星期在波茨坦,斯大林曾私下告诉他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已向苏俄表示日本求和之意。”其实,日本人的这种和平试探发动还要更早,而且美国当局也早就知道。历史事实清楚地向人们展示,远在美国向日本投入第一颗原子弹和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东北关东军作战前的八九个月,日本就已经开始谋求“和平”,尽可能立即结束战争。日本希望苏联居间调解,幻想体面的结束战争。

这些历史事实雄辩的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阻止了日本“北进”苏联,也阻滞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南进”计划。历史最公正的向世人展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消灭日军主力,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关键所在。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抗日战争是战胜日本的关键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