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及其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_经济论文

九十年代韩国经济发展及其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韩国论文,经济合作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90年代,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10年中,韩国经济要实现翻两番半,即国民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2112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7300亿美元,人均GNP翻两番半,由4994美元增至16000-18000美元,整个产业结构要更加高级化,科学技术跻身世界10强之林,最终实现由新兴工业化国家过渡到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可见,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十分宏伟,任务极为艰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保持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

进入90年代后,韩国经济表现不尽人意,1990-1991年韩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分别达9.3%和8.4%,高出原定计划7-8%的目标,但此时其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如自1987年以来劳资纠纷引发的工资大幅上扬和内需过热引发的物价暴涨,出口竞争力下降,国际收支再次转为逆差等,这些都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沉重的负担,故导致后来经济的大幅度滑坡,1992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仅达4.7%,大大低于年初制订的7%的指标,为1981年以来经济增长最低的一年,人均CNP仅较上一年的6518美元增长3.5%,达6749美元。相反,通货膨胀率却由1991年的9.7%升至18.5%。此外,企业投资锐减,大批企业倒闭(平均每天达40家),各部门生产增长率明显下降。1992年占其国民生产总值27.3%的制造业全年增长率由上一年的8.9%降至4.8%,其中,食品、纺织、鞋类等轻工业增长率仅为1.3%,石化工业为7.8%,建筑业为1.9%,而1991年上述产业增长率均为11%以上。特别是,以出口为主导的韩国企业竞争力明显下降,1992年韩国对美、日和欧共体三大主要出口市场出现自1988年以来的第四次回落,对三大出口市场的比重由1989年的71.2%降至50.8%。可见韩国经济滑坡涉及面较广,程度较深。

1993年金泳三当选为韩国第14任总统后,为使经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并实现经济的第二次腾飞,提出:“全面调整,突破现状,开创新局面”的口号。首先在政治上清除腐败、完善纲纪,以树立廉洁新政府的形象,同时在经济上先后制定公布了“百日经济计划”和“新经济五年计划”,着手改革财政制度,重建企业集团,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等。

一年多来,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显示,韩国经济已开始出现回升的迹象,1993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已升至5.6%,较上一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109.9亿美元,人均GNP7460美元,经常性支出现1亿美元顺差。

但是,从整体上看,韩国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大多数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如1993年设备投资率继续减少,出现0.4%的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实现原计划6%的目标,消费物价指数为5.8%,突破原定的控制线,进口贸易增长率分别较年初计划低1.6和2.7个百分点,失业率高达2.8%,这些问题仍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解决。

究其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已消失。8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借助“三低”(低汇率、低利率、低石油价格)的国际有利因素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进入90年代以后,“高工资、高汇率、高物价”的三高替代了“三低”,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89-1993年韩国制造业工人月工资平均每年上升25.7%,而1984-1988年的工资平均每年上涨率仅为14.3%,从而引发整个物价大幅上扬,1992和1993年批发零售物价上涨率由1987年的3.5%分别升至5.5%和8.5%。同时,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不断攀升,1989年为890.20韩元兑1美元,1992年升至788.40韩元兑1美元,1993年仍保持790.00韩元兑1美元。伴随韩元的升值,国际原油价格、工业用原材料价格均大幅上升,致使依靠进口资源发展经济的韩国倍受打击,造成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占有的国际市场不断缩小。如以韩国对外出口第一大市场美国为例,1989年韩国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为4.2%,1991年降到3.5%,1993年降至2.9%(171.2亿美元),自7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对美国出口市场占有率首次降至3%以下。相反,中国和墨西哥等国对美国市场占有率却逐年上升。1993年中国和墨西哥对美国市场占有率分别由1989年的2.0%和3.4%增至5.4%和6.9%。

(二)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主要表现在1991年韩国政府为了稳定物价,采取了抑制建筑热、内需热的措施,并制订了新城市建设规划,同时控制通货量的发行。结果,内需迅速冷却,建筑业停滞不前,1992年建筑业增长率由1990年的27.7%降至1.9%,土地价格涨幅由20%降至0.3%。另外,由于采取紧缩政策,1992年的增长率由1991年的21。9%降至14.9%,1993年降至13.8%,同期银行放款由20.8%降至15.0%和14.7%,其中设备投资货款由16.6%降至9.9%和9.7%。故企业设备投资剧减,1992年和1993年设备投资率分别由1990年的18.4%减至负0.8%和负0.4%,为80年代以来设备投资最少的两年,而设备投资的大幅减少又直接影响对技术开发的投资,最终导致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下降。

此外,政府抽紧银根后,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尤其对中小企业冲击更大,90%以上倒闭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工业生产下降。

(三)总统大选及新总统金泳三的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短期影响。1992年是韩国总统大选之年,韩国上下普遍关注新总统的选举,不仅一批政治家、就连一些企业界人士也直接卷入总统大选之中,如韩国第一大财阀企业主郑周泳直接参加总统竞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不能不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金泳三当选总统后,实行“金融实名制”、惩治贪官污吏,铲除社会腐败现象等做法,触及到了部分人的利益,他们对新政府的改革措施采取消极对待甚至抵制态度,使一些改革措施难以推行下去,政治的一时不明朗化,造成部分人的观望、等待心理,给经济的正常运作、投资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长期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导致社会生产重比例失衡,韩美、韩日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韩国商品在进入美日市场时遇到许多新的限制,甚至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对韩国的出口造成较大压力等等。

二、今后七年展望

随着新经济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各项刺激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预计韩国经济在1994年有望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从1995年起进入较为稳定的中速发展时期,即1994年经济增长率可提升为6-7%的水平,1995-2000年可维持在年均7-8%的增长水平。主要依据是,金泳三新政府推行的政治改革已取得初步胜利,国民对新政府的信心正在增强,观望、等待的心理已开始消除,政府、国民的注意力将更加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外,一年多来。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弊端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各种关系开始理顺。

应该说,韩国经济从1993年12月开始已经出现缓慢回升的迹象,如1993年12月韩国制造业的开工率已达82.5%,为1992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同期耐用消费品出厂量也较上个月增加21.6%,建筑业的合同量较上月增长15.6%。1994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8.8%,同期设备投资增长率已达20.2%,制造业增长率达9.8%,为1991年以来最高水平。所以,1994年韩国经济有可能接近原计划7.1%的目标。

从长远看,韩国政府把1993-1998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定为6.9%,低于70和80年代时9%的水平,其目的是把经济发展目标的重点由以往谋求量的扩大转为重视质的提高;由以增长为主转为以稳定均衡发展为主;由过去专注国内问题转而重视国际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合作的增进。从韩国最新公布的“新五年经济计划”看,其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低物价、国际收支顺差三大目标。到1998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计划达648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的排列顺位中由目前的15位提升至第9位;人均GNP14076美元,由第38位升至第30位;对外贸易规模2644亿美元,由第12位升至第10位;国际收支顺差53亿美元;把消费物价上涨率控制在3%以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控制在1.6%上。同时,为了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强化企业竞争力。计划把设备的投资增长率保持在3%的水平,其中偏重对新项目的投入,建筑业投资增长率定为7%,总体投资率和储蓄率分别保持在35.8%和35.9%的水平,实现经济稳定、持续、良性循环的增长局面,并以完成上述经济发展目标达到2000年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那么,到2000年韩国能否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届时整体经济会达到何种水平?虽然这些问题现在很难做出准确的推断,但根据目前韩国经济基础水平、存在的问题、政策的取向等,还是可以对韩国经济的大体走势做出一些分析的。

首先,韩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具有一定的基础与实力。但从总体经济规模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1992年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968.4亿美元,同期美国为59567.2亿美元,日本为36710.1亿美元,尚不到美国的1/20,日本的1/12。

再从全世界生产毛额来看,美国占了20.5%,日本占12.0%,韩国则不到1%。因此,韩国的经济状况与日本相比正处于日本70年代后期的发展水平。1993年韩国人均GNP7460美元,较日本1978年人均GNP8435美元还低20.6%。如与美国相比仅相当于1975年的水平,与其它亚洲“三小龙”相比差距也较大,1993年新加坡人均GNP为17789美元,为韩国的238.5%,香港17465美元,是韩国的234.1%,台湾11055美元,是韩国的148.2%。

最近,据韩国全国经济联合会公布的《同主要竞争国各种要素的竞争力比较》一文中显示,在被列为比较对象的13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韩国政府部门、金融、社会间接资本和国际化水平等综合指标处于第7-11位,位置较为靠后,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部门略为靠前,处于第3-4位。另外,目前韩国产业竞争力在世界排列的位置中居第26位(大大低于新加坡的第10位和香港的第15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韩国追赶发达国家的起点位置,根据韩国经济发展的计划及目标,大体上可以推算出到2000年韩国经济的基本走势及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在今后的7年中,韩国经济如按年均7-9%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可达73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10-14位经济大国,人均GNP可达15000-18000美元。国际收支可出现80-100亿美元的顺差。由于对外投资的增加及海外承包业务的发展等,届时韩国可能会由目前的债务国转为债权国,国家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2位。

今后,韩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以发展尖端技术产业做为经济前进的火车头,把提高国际竞争力做为企业发展的重心,不断扩大对外出口,同时加速产业设备的更新与转移,实行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举的方针,在继续保持发展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同时,积极扩大与东南亚、中国、俄罗斯、越南及朝鲜等国的经济合作,以探求对外关系的多角化与国际市场的多边化。

三、韩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地理位置上看,韩国位于东北亚的东南端,西面与中国的山东隔海相望,东面濒临日本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是东北亚整体连通不可缺少的部分。韩国拥有国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占东北亚区域陆地总面积的(2000万平方公里)的0.5%,人口4400万,占该地区人口总数15亿的2.9%,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3300亿美元,占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对外贸易额1600亿美元,占本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2.5%。另外,从政治上看,朝鲜南北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后,韩国以联合国成员的形式得到国际上的普遍公认,先后与东欧各国、独联体各国、中国、越南等建立了外交关系,并长期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所以,韩国在东北亚区域政治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至关重要,韩国作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中的一方代表,其责任与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北美及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韩国在上述地区拓展市场更加艰难。同时,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条件日趋成熟,作为区域内成员国的韩国不能不顺应世界经济大潮流的走向而重新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即把发展对外经济的重心转回亚洲,故目前已出现一股强大的“东归热”。这不但是迫于北美、欧洲市场的压力,也有其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为韩国加快实现经济的“发达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甚至可能会成为韩国经济第二次“起飞”的助推器。

东北亚地区的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确保韩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进口,庞大的市场可容纳韩国的大量商品,低廉的劳动力可缓解韩国劳动力不足及工资上涨的压力,地理位置的临近,可缩短运输距离,节省时间及经费。此外,该地区又是韩国设备转移和对外投资的好场所。总之,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几种不同的层次,互补性、合作性的潜力较大。所以,韩国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开发,不仅有利于其经济发展,而且将会给本区域经济开发合作注入活力。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韩国积极的参与,同时韩国也将越来越离不开与区域内各国的合作。

韩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开发合作中的主要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介桥梁作用。经济圈中的区域合作不只是消除关税及贸易壁垒,更重要的是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及生产经营方式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并在各国之间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东北亚地区存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多重差别。因此,上下连通环节很重要,韩国经济处于中间层次,担负着对日本资本、技术等吸收、消化再转移的功能,承上启下,促进区域内欠发达国家有效地吸收与利用各种资本及技术,并通过“二传手”的作用,调整区域内分工体系,加速区域内“技术共同体”的形成。

(二)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发展。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课题是,如何以区域内市场的开发来应付区域外市场的集团化,这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区域内市场的开发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促进开发程度较低地区的经济发展来扩大市场规模;二是提高现有市场的吸收能力,前者为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中长期目标,后者为近期目标,韩国在这两方面都可发挥作用。首先,韩国有能力协助程度较低地区发展经济,如在资本、设备、技术等方面做出努力。其次,韩国市场开放的潜力还很大,能吸纳区域内的大量商品,如矿石、煤、石油、木材、农产品、食品、化纤原料及航空器材等。目前,韩国已经制订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进程表,计划到1995年工业产品进口市场几乎全部对外开放,农牧业商品市场开放度将升至90%左右。

近年来,韩国同区域内各国的贸易额逐年增加,1990年为34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212.3亿美元,出口额为137.4亿美元,1991年增至392.9亿美元,1992年由于同日本贸易额的减少,对区域内贸易减至386.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38.6亿美元,出口额147.6亿美元,1993年增至400.8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243.7亿美元,出口额为157.1亿美元(详见表1)。预计,到2001年韩国在东北亚区域内的贸易额将达600-800亿美元,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2.4%升至30%以上。

表1 韩国对东北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韩国《全经联》1993年第6期和《贸易》1994年第2期中的有关数字制作。

(三)活跃和扩大区域内直接投资

自80年代后期起,韩国对东北亚地区投资明显增多,其中对中国投资增长尤为迅速,1986-1993年平均每年以271.5%的速度增长。1993年韩国对中国投资达6.2亿美元,相当于这之前韩国对中国投资累计总额的182.4%。到目前为止(1993年末),韩国对中国投资累计额已达9.6亿美元,同期对独联体投资累计额达4000多万美元,对日本投资虽近年大幅减少,但由于对日本投资较早,投资基数大,投资累计额仍高达20多亿美元。截止1993年末,韩国对东北亚地区投资总额达30亿美元,占韩国对外投资累计总额的33.3%,其中1993年韩国对东北亚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已超过50%。

今后,韩国对该地区的投资仍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对中国、俄罗斯、朝鲜的投资将会成为重点投放对象,增幅会更大,将成为区域内的投资大国。

韩国对东北亚地区投资的迅速增加,不仅为区域内经济开发提供部分资金,且将影响日本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该区域的重视,尤其是会促使日本加快“西撤东归”的步伐,增强对东北亚区域内的参与程度,从而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合作。

(四)扩大区域内技术交流合作。东北亚区域内分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除资金的有效转移与利用外,还需加速技术的转移及其有效的利用,不断扩大相互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本区域内,日本是提供技术的主要国家,但日本属于发达工业国家,技术层次较高,它的技术在向欠发达国家转移时,由于技术基础差别较大,有些技术对欠发达国家来说,不一定能完全吸收、消化及利用。此时,处于中间层次的韩国可发挥中间连通的作用,即先进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欠发达国家。当然,所有技术的转移不一定都需按这种方式,这里主要是指部分中高层次技术的转移。

此外,韩国本身拥有的技术较易被区域内欠发达国家所吸收利用,所以,韩国技术直接向区域内各国的转移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韩国同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较为活跃,其中同日本签订多项高科技合作项目,与中国成立了“中韩产业合作委员会”,将进一步扩大在电子、通讯、航空等领域的合作,同俄罗斯在精密导航仪、高性能滤光板、飞机用复合材料等领域正在进行合作开发。

今后,韩国对区域内的技术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采取技术输出与吸收同步进行的策略,以双向、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加速技术更新,提高整体科技实力。

表2 韩国对东北亚各国的投资情况(单位:万美元)

1989 1990 199119921993

日本

件数

76111 107 124 71

金额

30514.16140.9

46231.5 12800

14890.8

中国

件数 14 21 109 269 629

金额

1100

3300 8019.4 21361.3 62200

独联体 件数 2 39

13 15

(CIS) 金额 48.0

1645.6347.6

727.11000.6

资料来源:《韩国经济新闻》1994年3月26日

标签:;  ;  ;  ;  ;  

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及其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