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尽可能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失误或质量缺陷,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务必要对施工标准和施工程序严格遵守,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最大限度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为了确保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对施工部门管理水平有较高要求外,在施工方案的选择上也应尽可能科学、合理,相应备选方案的辅助不可少。只有真正加强监督和检测,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质量缺陷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这对于桥梁上部施工稳定性是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桥梁施工;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京石二通道(大苑村-市界段)高速公路工程第13标段,工期:2011.11.29-2014.11.3,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桩号:K35+700-K39+700,路线全长:4km。主要工程量:桥梁:2107米/3座。其中:云房路分离立交桥为25*30m+2*27.5m+35m预应力砼连续现浇箱梁,桥长840米;云居寺路分离立交桥为4*35m+38m+37m+44m+45.5m+7*37.5m预应力砼现浇箱梁,桥长567米;南泉水大桥为3*30m+11*35m+2*42m+40m+38m+37m+26m预应力砼连续现浇箱梁,桥长700米。
2钻孔灌注桩施工流程
2.1施工放样
在进行放样之前,首先是需要彻底地清理干净施工现场,确保施工环境能够按照施工图纸上的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因看图时候而出现差错。复测建设单位需要将导线的控制点设定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控制其误差。接着按照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设计坐标,使用全站仪放出桩基的平面位置,并将护桩的位置放置在桩中心成一定角度的两条直线上。
2.2制备泥浆
泥浆的制备需要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公路桥梁的土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之后,科学地进行调配泥浆,制备泥浆需要使用水、添加剂和黏土进行制作,为了避免在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泥浆指标不合格导致公路桥梁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受到影响,需要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要求来配比泥浆的黏度和比重。
2.3钻孔
①开钻阶段:用十字形钻头钻孔时,开孔前在孔内多放些粘土,并加适量粒径不大于15cm的片石,用一字形和管形钻头开始钻孔前,先注入泥浆。
②钻进中,经常用检孔器检孔。更换钻头前,先经过检孔,再放入新钻头。
③为控制泥浆比重和抽渣次数,使用取样罐取泥浆进行检查,及时向孔内灌注泥浆或投碎粘土。
2.4清孔和下钢筋笼
钻孔至设计高程经检查后即进行清孔,清孔至沉碴厚度不大于5cm,报检合格后即下钢筋笼。钢筋笼采用分段制作,在孔口进行连接,其搭接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吊装采用人工配合吊机吊装,吊运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钢筋笼扭转、弯曲。
2.5灌注水下混凝土
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导管直径30cm,混凝土灌注前应再次校核钢筋笼标高、孔深、泥浆沉淀厚度,然后灌注水下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的首批灌注方量要经过计算保证灌入后导管被埋住的深度不小于2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保证成桩质量,水下混凝土灌注面应高出设计桩顶高程0.5~1.0m,以便凿除浮浆。灌注过程中,应随时做好灌注记录。
3公路桥梁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3.1桩孔的孔壁坍塌现象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成孔前后常发生孔壁不同程度的坍塌问题。例如,成孔前后常出现泥浆不断有气泡排出,或护筒内部水位不明原因的突发降低等现象,这都预示着钻孔孔壁的坍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钻孔施工操作未按照规范的技术要求进行,造成操作不规范;(2)护筒埋置的深度可能不够深;(3)钻孔形成后混凝土灌注前时间间隔太长或混凝土灌注过程周期太长。结合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要严格遵守相关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要时刻保证钻杆垂直、桩机状态稳定;如发现松散且易坍塌的土层,需合理增加护筒埋设深度;钻孔形成后要严格把控混凝土灌注时间,待灌时间不超过3h。
3.2掉钻、卡钻现象
钻孔灌注桩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掉钻、卡钻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钻杆安装时砖头接头处不是很紧密,造成结构安装不牢固;(2)钻机的钻头与滑丝在接触时接触不牢。结合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定期查验和保养维护钻机、钻杆及钢丝线等零部件,一经发现损坏的零件应马上更换。此外,对于卡钻情况应杜绝强行拉扯钻头而引起空打情况,掉钻情况需请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专业打捞工具(如打捞叉、偏勾等)进行处理。
3.3孔底沉渣太多的问题
钻孔过程中孔底沉渣太多原因如下:(1)泥浆浓度低,清孔时未清理干净;(2)吊放钢筋笼时未与桩中心垂直对准,刮碰孔壁造成泥土坍落;(3)清孔后混凝土待灌时间太久,引起泥浆产生沉淀。结合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选择优质的泥浆进行清孔,成孔后提离钻头至10~20cm,低速空转清孔>30min;确保钢筋笼垂直缓慢置入孔中,减少对孔壁的损坏;清孔后即刻开始混凝土灌注,灌注过程中导管应埋设至距混凝土面深1m,借助混凝土的冲击力去除孔底沉渣。
3.4钢筋笼上浮
原因如下:(1)钢筋笼初置位置不合适;(2)混凝土流动性太小且导管埋设太深造成混凝土将钢筋笼顶托;(3)导管上提太猛,造成混凝土沉降太快,产生瞬间反冲力使得钢筋笼上浮;(4)钢筋笼质量差且吊装不合理引发变形等。结合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格保证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无偏差且与孔牢固固定;为控制混凝土注入钢筋笼时的流动性,可以适当增添缓凝剂或降低混凝土浇灌周期;对于反冲力引起的上浮,需认真计算导管埋设深度及混凝土面高,结合实际情况实时控制混凝土浇灌,提升导管时要缓慢进行。对于钢筋笼的制备精度要严格把控,安放钢筋笼时要严格控制竖向准确度,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才可进行吊放。
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由于自身具备的安全、稳定及便捷性,使其在公路桥梁施工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然而,虽然该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其施工过程较为隐蔽且工艺复杂,同时又容易受到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才能使钻孔灌注桩高水平的质量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健伟.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探析[J].江西建材,2016,03:194+197.
[2]王衍龙.浅谈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研究[J].科技视界,2016,08:189+251.
[3]金兵.浅析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2:227.
[4]袁延春,于秀芳.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探析[J].四川水泥,2016,05:181.
论文作者:李艳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钻孔论文; 混凝土论文; 泥浆论文; 钢筋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导管论文; 桥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