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模拟_净出口论文

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及模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我国目前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2005年修订后的GDP数据1979-2004年年均GDP增速高达9.6%,2004年GDP总量占世界第六位,2005年跃居世界第四。然而,在这成绩背后,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消费对GDP的贡献逐年递减,最终消费率1980年为65.4%,2000年为61.1%,而到2004年降低为53%;投资在GDP中比重持续攀升,1980年、2000年、2004年资本形成率分别为34.9%、36.4%、44.2%。东亚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可内需都启而不动;在内需不畅的同时,我国对外出口持续大幅增加,引起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仇视和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中国的这种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内在逻辑,这种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在国际形势变化时会有怎样的经济冲击?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经济形势,因地制宜,制定出合适的经济政策。本文根据中国国情,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非均衡性,构造结构模型,并依据模型模拟中国经济发展轨道,给出了不同政策和冲击下的发展模式。

二、模型背景

自从Leif Johansen(1960)构造了挪威的多部门经济增长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以来,CGE模型多被用作政策分析。不少学者建构了中国的CGE模型,Juzhong Zhuang (1996)用CGE模型模拟自由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均衡,对比消除市场缺陷前后我国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情况,研究价格和资源配置管制对经济的扭曲;也有其他学者用CGE模型研究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但大多CGE模型遵循新古典传统,即工资由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决定,这是自由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必要条件,但与我国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工资相对固定的情况不符合。针对这种情况Fan Longzhen等(1996)提出了结构CGE模型的概念,放弃了新古典的工资决定模式;根据中国国情设定了固定工资的模式。另外,CGE模型强调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的出清,是均衡经济模型;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非均衡才是经济的常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因此,本文借鉴CGE模型的建模思想,力求贴近中国实际,构造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模型。影响模型解释力的重要因素,是模型的假设是否符合现实,本文两个核心假设是: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以及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90年代改革中产生下岗工人超过1000万人;农村则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学者们采用不同方法估计隐性失业率在20%~50%之间,其中胡鞍钢(1997)指出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率在1/3~1/2之间,以200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3.5亿人衡量,农业多余劳动力1.17亿~1.75亿。剩余劳动力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蓄水池,如果合理引导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给严重过剩,低端劳动力工资止步不前,使得在产出分配格局中低端劳动相对资本日益处于劣势。正如刘易斯两部门模型中论述的,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工人的工资并非由其边际产出决定,而是由农业部门的报酬决定。根据四川省民工救助中心和广东省发改委、劳动厅等部门在2004年8月对广州市的联合调查,很多外企工资水平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两部分人群一定程度上被排除在经济增长的轨迹之外,未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可以获得修正后的GDP数据和职工工资总额数据,据此可以计算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见图1),该比例1980年由 17%降为1990年的16%,之后逐年降低,到1999年以后稳定在11%以下。可见,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且逐年减少。

图1 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

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这也加速了财富集聚。据孔泾源主编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2003年我国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拥有财产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比例仅为1.4%。资金的集聚不利于形成消费,政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刺激内需,但消费率并未提高。作者认为储蓄的结构性问题是一个影响因素,大量储蓄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富裕群体消费倾向较低,因而无法形成有效消费。

故此,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和工资增长缓慢、分配向资本倾斜是我国社会现状,也是本文模型的重要假设;本文模型主要参考了凯恩斯和蒙代尔的理论。凯恩斯的结构通货膨胀模型论述了封闭经济中收入分配对经济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论述则指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本文结合两者,建立模型模拟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均衡和目前收入分配模式下,国际宏观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凯恩斯在《如何筹集战争经费》一文中提出了结构通货膨胀模型:劳动者的消费倾向大于资本所有者,因而收入分配向劳动者过度倾斜会造成消费需求的增加,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而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过度倾斜会造成消费需求的减少,形成通货紧缩的压力。凯恩斯模型简练地指出了收入分配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紧缩的变化。蒙代尔在2006年2月“中美经贸论坛”上反对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认为这将导致中国发生通货紧缩。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导致出口锐减、产品滞销国内;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将造成供给过剩,从而引发通货紧缩。

凯恩斯模型模拟的是封闭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对经济的影响,蒙代尔则指出了开放经济中宏观环境变化对国内的经济冲击;在开放经济中,海外市场的存在弥补了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收入分配虽然向资本倾斜也不至于出现凯恩斯模型的结论,而一旦面临海外市场缩小的冲击,将会凸显凯恩斯所描述的内需不足问题,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下文将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

三、结构模型

一般将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本文建立两部门模型,只考虑农业和工业,并将其重新分组,将农业和轻工业作为一个部门,称为消费品部门,用“部门L”表示;将重工业作为资本品部门,用“部门H”表示。把经济系统分解为生产、分配、消费、投资、就业、物价指数、市场出清7个模块。

生产模块:

分配模块:

消费模块:

假定不存在储蓄过程,劳动者将工资当期全都用于购买消费品,并且消费品部门可以自由进出口。假定资本所有者同时也是劳动者,其将劳动所得全都用于消费,而将资本所得全都用来投资。则消费方程如下:

投资模块:

假定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所得在年末实现,且不存在储蓄过程,因此两部门的资本所有者用上一年的资本所得购买当年的资本品部门产出,资本品价格指数将自由变化直至市场完全出清(价格指数见物价指数模块)。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我国进出口大部分属于消费品,同时为简化模型,假定资本品部门不进行国际贸易。在以上假设下,资本品将按照两部门的前一年的利润额在两部门之间分配,最终均衡中以不变价表示的投资为:

其中,δ为折旧率,假定两个部门折旧率相同。

就业模块:

由于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的增加,我们假定就业的GDP弹性为r,即GDP1%的增长会带来就业量r%的增长。则在两部门模型中:

物价指数:

根据凯恩斯需求缺口模型,供需缺口将导致物价变化,本模型不考虑成本推动因素及货币因素,用供需缺口的方法定义物价指数,则消费品、资本品物价指数分别为:

市场出清:

(6)、(7)将保证资本品市场出清,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具有巨大的海外市场,因而假设海外市场将吸收所有国内剩余消费品,以保证消费品市场出清,即:

在第五部分取消假设(16),并设定不同的NE (t)模式,以模拟海外市场受到压制时,消费品部门无法出清的经济冲击。

通过以上7个模块,模拟出一个动态经济,该模型抓住中国经济的如下特征: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因而工资增长缓慢;分配向资本倾斜,形成了持续投资的能力和投资热潮;同时巨大海外市场存在,弥补了内需不足的问题。在该模型中,行业的扩张和收缩由物价指数引导,物价指数决定两个部门利润额,利润决定投资,从而决定部门规模,价格发挥了资源调节功能。本模型事先假设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和消费品市场出清依赖海外市场存在,因而本模型属于非均衡模型,重在模拟我国非均衡情形下经济的发展演进路径。

四、模型参数设定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选择2002年作为模型的分析起点,分别估计各个模块参数。

生产模块:

本文劳动力指有效劳动人数,即排除隐性失业后的就业人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得1999~ 2002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以及第二产业中采矿、制造、建筑就业人数,本文将采矿、建筑以及制造业中的生产资料制造归于部门H,将农业和制造业中的消费品制造归于部门L。假定制造业中从事生产资料制造的人数占50%,农业生产中隐性失业率为40%①,由此可以得到两部门就业人数(见表1)。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可查到1999~2002年轻工业、重工业资产总额,以此作为第一部门、第二部门资本存量(见表1)。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可以获得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获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直接用轻工业、重工业总产值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本文将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按照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在轻工业、重工业部门分配,将轻工业部门分配的产值和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合并作为部门L的产出,将重工业分配的产值作为部门H的产出。

由于样本数量有效,无法通过计量方法估计生产函数;且中国劳动力市场并非竞争性均衡,故不能用劳动力和资本在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来估计生产函数。

可得表2,为了防止生产函数设定误差,后面对α、β进行敏感性分析。

其他模块参数设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得我国城镇国有、集体单位员工年均工资,2002年国有单位年工资为1.27万元,集体单位年工资为0.74万元,但国有、集体就业单位只占我国经济总体很小一部分,且国有、集体单位工资远高于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故将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折扣。国有部门集中在部门H,故假定部门H年工资 1.1万元,部门1年工资0.7万元。假定固定资产15年摊销,年折旧率为7%;根据我国历史数据可得就业的GDP弹性在0.2左右。其他模块参数汇总见表3。

表1 两部门数据

表2 生产函数设定

表3 参数初始设定

五、模型模拟结果

以上两部分构造了中国结构动态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了估计校准,下面模拟经济在2002-2030年29年的发展路径。主要模拟以下4个情形:现有条件下经济演进路径,出口市场受到压制后对经济的冲击,改变收入分配模式对经济的影响,改变就业的GDP弹性对经济的影响。在模拟中,P[,c](t)、P[,I](t)初值设为1。

图2 GDP、物价指数演进路径

图3 净出口演进路径

(一)现有条件下经济演进路径

在模型初始假设下,GDP及物价指数路径模拟结果见图2②,净出口及其占GDP比例路径见图3。由图2、3可见,在模型假定条件下,GDP接近线性增长,但随着GDP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基数扩大,GDP增速将逐渐变慢。由于本模型没有考虑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会低于实际增长率。在模型假定条件下,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资本收益用来投资而不是消费,因而会造成国内消费品需求不足,导致净出口持续增加,净出口额将在2016年以后趋于稳定,净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将在 2009年左右出现拐点,但由于无法准确估计生产函数,该模拟重在显示经济演进路径而无法准确预测时间,并且巨大的海外市场,充分吸收了国内的过剩消费品,将使得消费品物价指数保持稳定;但由于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形成了有效的投资能力,推动资本品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另一方面资本品价格的上升提高了资本品企业的生产利润,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其投资能力,因此在模型假设下工业将出现重工业化倾向。这也符合我国近年来投资过热、投资品原材料价格上涨,而CPI相对稳定的情形。

(二)出口受到压制对经济的冲击

根据国际贸易的吸收理论,中美贸易失衡部分归咎于中国吸收不足和美国储蓄不足。为调整中美贸易失衡,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建议,关键在于采取措施增加中国内需。尽管如此,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要求货币重新估值,以减少贸易顺差。很多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下面模拟在出口受到不利打击对经济的冲击。即放宽(16)中消费品市场出清的假设,假设消费品总需求方程(5)中的NE(t)分别按照如下路径演进:(1)净出口受到完全抑制,只能维持在 2002年净出口规模;(2)净出口以2002年为基数,以5%的速率增长。图4上半图模拟情形1,下半图模拟情形2。

由图4可见,当受到完全的出口限制时,由于内需不足、供给过剩,首先会在消费品部门出现蒙代尔所说的通货紧缩,并将一直持续。消费品部门通货紧缩、利润降低,会减少对资本品部门产品的需求,通货紧缩将从消费品部门传导到资本品部门,期间有5年的时滞,引起资本品部门价格下跌。当中国净出口以5%速度增长时,由于该增长速度仍然不足以吸收我国的过剩产出,所以在初期仍然会引起消费品价格水平下跌,但由于净出口服从幂增长,净出口总额将持续增加,因此在8年左右时间后消费品物价水平会逐渐回升。同时,通货紧缩不会从消费品部门传导到资本品部门。

(三)出口受压制情况下,改变工资模式的发展路径

最初模型假设两部门工资固定,现在放松该假设,假定工资水平随经济发展进行调整,两部门工资相对GDP增速g(t)的调整速率分别为m[,l]、m[,h],工资调整模式如下:

该假设下,两部门职工参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工资的调整增加了工人收入,有利于形成消费,刺激内需,改变出口市场受到压制的不利局面。假定净出口额被限制在 2002年水平,工资调整系数m[,l]=m[,h]= 0.5,该假设下物价指数轨迹见图5。可见工资动态调整改变了消费品市场通货紧缩的局面,在经历3年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下跌后,消费品价格指数逐渐回升。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模式可以有效形成购买力,弥补出口减少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图4 出口受到压制时物价指数演进路径

图5 不同工资调整系数下物价指数演进路径

工资不同调整速率会对经济有不同影响,下面分别取m[,l]=m[,h]=m=0、0.2、0.4、0.6、0.8、1进行模拟,结果见图5。可见工资调整速率越快,经济对出口受限的不利影响吸收越快,当m取值0.6时,消费品价格下跌为3年时间,而当m取值0.8时,下跌期仅为2年。工资调整速率过快,会引发经济通货膨胀的危险,当m>0.8时,图5可见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正如凯恩斯模型论述,对劳动的分配过低会引致通货紧缩危险,而分配过高会引致通货膨胀风险。当然,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出清的情况下,增加工人工资可能会面临着降低就业增长率的权衡。

(四)不同就业的GDP弹性情况下的发展路径

GDP增加在一般意义上会伴随着就业的增加,而GDP对就业的具体促进作用取决于GDP的构成,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小,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对就业拉动作用较大。目前我国就业的GDP弹性约为0.2,下面模拟改变经济构成,增加GDP的就业弹性对经济的影响。假定就业的 GDP弹性分别为r=0.2、0.4、0.6、0.8,在没有出口压制的假设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见图6。可见r越高,净出口占GDP比例越小,该比例的拐点出现越早且衰减越快,在假设r=0.2下净出口占GDP比例的拐点将在2010年附近出现,而在r=0.8的假设下拐点在2007年就会出现。可见,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形成有效购买力,刺激内需的发展从而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

不同就业的GDP弹性系数下GDP增速轨迹见图6,可见通过大量吸收多余劳动力,可以发挥闲置劳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的GDP弹性越大,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可见我国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总量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支撑,应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更多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形成内需拉动的良性循环,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只能来自内需的支持。

对α、β取不同的值,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在α<β的条件下,其取值并不影响模型结果,即不改变各经济变量发展的轨迹和各种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只会使各轨迹高低、拐点出现位置等因素稍有差异,因此,本文各经济变量的轨迹是稳定的。

六、总结

本文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无限供给和海外市场广大的特点,构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型,并以此对未来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冲击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可以发现:

图6净出口占GDP比例、GDP增长率演进路径

(1)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严重过剩、工资增长缓慢,会降低工人的购买力,引起国内需求不足,进而加剧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导致我国净出口持续增加。同时,分配向资本的倾斜会有效形成投资,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进而引起资本品价格指数的上涨,进而进一步增加资本品生产部门的利润和扩张能力造成重工业化倾向。

(2)对出口的过分依赖使我国面临出口负面冲击的危险,由我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压力可见一斑;通过模拟出口受到压制后的经济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出口受到压制将会引起消费品物价指数的持续下跌,即引发通缩,当出口压制较大时,会造成消费品部门投资不足,进而引起通货紧缩从消费品部门向资本品部门的传染,引起资本品部门价格指数的下跌,进而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

(3)在出口受到压制情况下,改变工资模式,使工人工资能跟GDP增长成适当比例合理增长,有利于扩大内需,减少出口压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消化过剩的产能、促进物价的回升,改变出口萎缩的不利局面;但是,工资的过快增长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同时,工资增长也要和提高工资减少就业进行权衡。

(4)就业的GDP弹性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就业量的影响,通过模拟不同的弹性,我们发现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更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同时有利于形成有效消费,促进内需扩大,减少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模式。

本文尚有待继续研究的地方,如果获得足够的数据进而估计出生产函数,将会使得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中国实际,各变量的演进路径更具有现实的政策含义;在物价指数的决定模块中,为简化模型没考虑企业可以封存设备、减少产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该物价指数是物价指数和产能利用率的综合体,反映了经济运行景气情况。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本模型用结构模型简便的方法,模拟出中国经济在目前的条件下发展路径和面临各种冲击、政策改变时中国经济的演进、反馈路径。

注释

①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率,学者们不同方法的估计值在20%~50%之间,本文参照胡鞍钢(1997)的结论,农村隐性失业率在1/3~1/2之间,假定为40%。

②本文图形中,产P[,I]代表投资品价格指数,P[,c]代表消费品价格指数。

标签:;  ;  ;  ;  ;  ;  ;  ;  ;  ;  ;  ;  ;  

当前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模拟_净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