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优化措施研究论文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优化措施研究论文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优化措施研究

李志宏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社,北京 100088)

摘 要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推动创新、繁荣学术文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优化是期刊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信息传播视角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划分为信息筛选、加工、传递及效果检验等不同阶段,并对各个阶段所具有的传播学属性特征、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具有借鉴指导价值。

关键词 :信息传播;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优化

一、引言

我国国内将自然科学类技术杂志统称为科技期刊,并且按照期刊主题、内容、出版形式、文献生成次序等多个角度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所以科技期刊既能系统、全面、历史的反映特定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项等延续的过程,更能为读者和研究人员对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技术、新行业、新观点、新理论、新工业等的发展提供全面了解和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科技期刊的上述特征决定着其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知识传播普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往往是科研工作的先导环节,信息收集的数量、水平及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研究的成败,而作为科技知识信息重要载体的科技期刊发挥着科技信息传播的基本职能,学术界针对科技期刊信息传播过程所应具备的价值特征以及编辑人员在信息传播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感悟意识与筛选能力进行了深入探究,但是对于科技信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分解优化问题的研究却少之甚少,对基于信息传播视角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见[1]

科技期刊社也为此而肩负着对各类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管理优化的重要任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大致包括期刊选题的策划、期刊编辑人员通过作者约稿等形式的组稿、稿件审核、稿件编辑和再加工等基础性环节以及文字排版、校对、期刊广告宣传、封面设计、印刷装订、发行、归档及稿酬计付等附属性环节。而基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编辑出版过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主要通过效率的提升向目标受众提供准确、真实、高质量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所以,基于信息传播视角进行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环节的研究力求提升科技知识信息传播效率就显得十分关键,同时也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实践提出了发展方向。为此,文章以编辑出版过程为主要线索,基于信息传播视角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优化与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进行深入探讨。

二、编辑出版过程优化的措施分析

(一)信息选择过程的优化

1.出版计划、组稿与审稿

构建税收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系统。分解落实税收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司其责、相关部门履职尽责的责任体系,将税收服务高质量发展与税收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用税收征管的高质量服务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检验税收征管的高质量,确保税收服务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编辑通过组稿、审稿的方式进行信息选择是过程优化的第一步,传播学认为,读者与著者的知识差距体现了科技期刊信息价值[2],这种差距越大,则科技期刊将为读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期刊本身的价值越大;相反,如果科技期刊所传递的信息均为读者所熟知、所掌握,则毫无信息量和价值可言。与此同时,科技期刊信息价值还与读者的兴趣有直接关系,例如,其所提到的学术前沿、科研方向等问题确能满足读者实际需要,则期刊本身也具有一定价值,即便是知识差很大,但无法满足读者实际需要,则科技期刊也难以吸引读者。但是,上述两个方面往往存在矛盾,读者所感兴趣的必定是社会热点,研究者众多,读者也对此较为熟悉,所以较大的知识差距不可能存在,相反,对于冷门问题,虽然存在较大知识差距的可能,但很难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这同时也增加了科技期刊编辑时信息筛选的难度。

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出信息量大、知识差距大的稿件,具体而言就是制定出版计划、组稿与审稿的过程。制定出版计划是起点环节,主要从长期(通常指一个出版年度)决定传播信息和组稿重点,目前许多编辑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导致期刊所传递信息质量起伏较大,主题模糊、重点缺失,影响因子等指标缺乏稳定性,很难提升期刊整体影响力。当前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囿于人力、物力及组稿压力,忽略了组稿环节的重要性,只是被动地等待投稿,导致期刊某些专栏收不到有效稿件,不得不临时调整期刊整体性选题计划。为此,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必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充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掘知识差距较大的研究课题,确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参与到具体课题中,实现由信息被动选择向主动创造的转变。

2.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

20世纪50年代新闻出版总署所发布的《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和工作制度规定》指出了“三审一批”的图书刊物出版编审制度,即由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详审,总编终审,社长批准的图书刊物出版物的编审制度程序。此后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出版局所发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又再次强调了“三审一批”制度,在此基础上,科技期刊结合国家政策和行业实际,确定了由责任编辑初审、业内专家详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体制[3]。由此可见,无论是业内专家审稿,还是出版社编辑审稿,都是“三审制”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两者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06年我国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对存货计价的方法做出了规定,取消了后进先出法(LIFO),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FIFO)、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信息的加工优化

1.准确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科技期刊在审稿环节过于依赖行业专家,忽略了编辑在稿件初审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信息传播的视角而言,此类做法意味着编辑放弃了信息选择权,很难保证信息本身的价值。编辑必须加强对稿件的初审,侧重于对稿件完整性、结构性、逻辑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图表设计、选题等方面的审核,并在初审环节淘汰掉那些严重脱离刊物主旨的稿件,以节约期刊资源,保证审稿效率。在初审环节,编辑对于稿件格式、稿件复制比等的把握较为容易,如遇其不熟悉的主题稿件,进行稿件创新性初审也未尝不可。首先,编辑可以将稿件与期刊已有稿件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做出稿件主题学术性、创新性的判断;第二,可以直接从稿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入手做出论文主题思想、学术性、创新性及知识差距的相关判断;最后,根据是否属于基金项目进行判断,通常而言,基金项目已通过相关基金委专家的评审,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创新性等价值。

科技论文的文字表述力求简明扼要,对于能通过文献引用得到解释说明的问题最好不要重复性叙述,其应该基于读者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本假设,对于概念、涵义、基本公式等常识性内容不应过多阐述。此外,尽可能减少重复性信息的表述,如图、表中已经反映的内容,最好不要再进行文字描述。

科技期刊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编辑、排版和印刷等环节。首先,必须注重信息“质”的提升,补齐所缺信息,减少表述错误、单位的错误使用,参考文献著录缺失及非规范性的表述。通过编辑的加工与校对消除科技稿件中存在的各类错误,才能确保科技信息准确传递给读者。其次,还应注重信息“量”的提高,也就是对单位载体所包含信息密度的要求,相关部门主要用文章数量进行信息量的衡量,这种做法并不十分科学,文章数量并不是表达信息量的主要指标。当然,信息密度也并非越大越好,过度的信息密度可能增大读者接收的难度,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必须进行期刊所传递信息量与读者所接收信息量的协调。为此,笔者沿用国际通行的4C标准进行科技期刊信息加工质量的衡量,即准确(Correct)、简洁(Concise)、连贯(Consistent)和完整(Complete)。4C标准概括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对作者、编辑及读者三方面的要求,能更好地起到协调和优化提升作用。

连贯性的要求不仅是指科技论文前后的文字性表述、数据信息,还包括文章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必须前后保持一致,体现逻辑性。

3.连贯和完整

(3)在沙尘回流的影响时段(4日100~5日000),PM10浓度突增,NO2 平均浓度变化与PM10 同步上升,而SO2气态污染物呈现反向下降的趋势。

2.简洁

准确是对科技类稿件的基本要求,稿件中的文字表述、论述、数据等必须真实客观、准确,量、单位、数学公式的表达、图表等的表述必须符合国际相关标准。

科技论文还必须包括支撑读者理解全文所需的全部信息,既限制对必要信息的压缩,又杜绝字数的拼凑,同时要防止少数作者为增加论文数量,将一篇论文拆分稍作加工后发表,或一稿多投等现象。

1.在风险预测的工作中存在没有规律、有序开展的问题。风险预测和评估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开展有效的风险预测和评估有利于设计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公立医院作为国家行政单位被要求必须每年至少做一次风险预测和评估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的公立医院都未能开展定期、有效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的工作。大多数公立医院对风险预测和评估认识不足,不利于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同时降低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效率和效能。

(三)信息的传递

科技期刊出版之后,便面临信息如何有效传递至目标受众的问题,也就是期刊的发行过程。与其他类型的期刊相比,科技期刊受众范围十分有限,期刊在信息传播范围、传递时间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科技信息的传播和科技期刊的发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应注重信息的传播而非营利,故而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除通过邮局发行的传统途径外,还应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检索机构等免费寄送,扩大知名度、增大被检索的概率。第二,努力加入各类数据库,当前,科研人员主要通过各大知名数据库获取资料信息,网络数据库本身所具有的检索功能可以自动实现相关或相似主题论文的聚类。第三,加强开放式访问,也就是通过科技期刊在互联网上的发行与发布,不断拓宽国内外目标受众,这种开放式访问并不会影响或代替数据库检索。

(四)信息传播效果检验

科技期刊编辑部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信息传播效果的检验,这一过程对于编辑而言,主要是检查期刊质量,对于受众而言,主要看期刊对于自身科学研究的影响。当前,业内一般通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自引率、他引率、来源文献数量等指标进行期刊评价,许多学术机构和相关部门主要认可的是影响因子,根据影响因子大小判断期刊的学术水平[4],这一做法略显偏颇:影响因子本身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误导目标受众,严格意义上来讲,影响因子仅是衡量期刊影响程度和影响力的指标。期刊的影响力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而当前许多学术机构只看到了科技期刊的正面影响,而忽略了其负面影响,综合而言,期刊的质量至少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和印刷质量等方面,而影响因子指标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刊物本身的学术质量,忽略了其他方面,可见,影响因子评价指标将期刊影响力完全等同于期刊质量的观点实属不可取[5]。此外,过渡的自引、批判性引用、数据库构成、刊物出版周期等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所以影响因子高,并不能代表较高的期刊学术质量。

为此,笔者指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正视影响因子指标,并处理好影响因子与期刊学术质量的恰当关系,对科技期刊传播效果的检验不应单纯依靠影响因子指标,应当综合考虑其余各项指标,同时还应加入业内专家的评议。基于科技期刊本身的发展规律,以编辑出版质量为基础,以政治质量为保障,以学术质量为内核,以印刷质量为纽带,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升期刊影响因子和实际影响力。

1.3 评定标准 下肢周径测量:患者保持半卧位,床头抬高30°。下肢伸直稍微外展,使用人体测量软尺统一测量左侧,偏瘫患者统一测健测;大腿测定点为髌骨上缘15cm处,小腿测周径最大处,将卷尺围绕与小腿最粗处测量周径,在该处的上下两侧再做上述测量,以确保第1次测量值是最大值,同一人测量,一处测量3次求平均值(精确到0.1cm);入院当天进行第一次大腿和小腿周径测量,用红色记号笔标记测量点,住院第7天在同一标记点再次测量下肢周径。

三、结语

根据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信息传播视角进行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分析与优化,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期刊编辑出版过程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并借以指导编辑出版实践,达到过程改进和优化的目的。当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6]的不断推行,许多科技期刊社都面临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改革,各期刊社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与提升,都纷纷依据所掌握的人力物力条件和专业学科知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深入进行编辑出版流程的优化改革。与此同时,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也必须有科技信息传播者的自我定位,充分意识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所包括的信息筛选、加工、传递、传播效果检验评价等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向受众传播高质量的科技知识信息,不断获取信息反馈,提升科技期刊本身的质量和影响力。

食管癌是目前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癌症疾病,主要是指患者食管鳞状上皮或者腺上皮出现异常增生反应进而引发的恶性病变情况[1]。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患有食管癌的老年患者数量也出现明显增多[2]。在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中,食管切除手术等是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老年食管癌患者自身体质较差且合并有不同类型的基础疾病等,所以部分患者对于手术出现不耐受等情况,术后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预后相对较差[3]。我院针对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应用管状胃方案,现根据研究情况作如下分析:

参考文献 :

[1]辛亮,黄雅意,黄锋.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思维转型[J].编辑学报,2019,31(02):156-158.

[2]孙小岚,杨晓容,冯卫,刘忠丽.基于信息传播角度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及其优化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9(02):49-51.

[3]韩玉波,张艳,陈晓芳.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科技期刊在组稿方面的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06):563-567.

[4]宫福满.科技期刊编辑的知识分享[J].编辑学报,2018,30(04): 362-364.

[5]李帛珊.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优化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8 (05):64-66.

[6]张小强,张苹,吕赛英,欧阳雪梅.从信息传播角度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及其优化[J].编辑学报,2007(03):161-163.

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12-0129-02

作者简介 :李志宏,男,汉族,安徽宿松人。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期刊管理。

标签:;  ;  ;  ;  ;  ;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优化措施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