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论文_裴晶,刘戴维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论文_裴晶,刘戴维

裴 晶 刘戴维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哈尔滨 150036

【摘 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1],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COPD的病死率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2],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工业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及环境污染均有很大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呈逐年增加之势。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7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52.36±7.56)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7.5±3.6)年,急性加重期5~10 d,平均(7.2±1.1)d,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分级按GOLD),中度46例,重度24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54.47±7.26)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7.2±3.1)年,急性加重期4~12 d,平均(6.8±1.8)d,病情严重程度,中度40例,重度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AECOPD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2]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现卫计委)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肺胀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AECOPD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兼气阴两虚;②年龄40~80岁;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属轻、中、重度者;④知情同意者。

1.3.2 排除标准 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其他疾病;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分级病情程度属极重度者或需要机械通气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④未按规定用药者或服用其他中药影响疗效判断者;⑤不愿合作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给予安静休息,持续低流量氧疗,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症状控制呼吸道感染,止咳平喘化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射干15 g、杏仁10 g、炒黄芩15 g、党参20 g、黄芪20 g、鱼腥草20 g、款冬花10 g、苏子10 g、浙贝母10 g、甘草6 g,1剂/d,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7 d为1个疗程,均连服2个疗程。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及肺部哮鸣音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2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证候,对咳、痰、喘、肿等症状体征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四级,按级别分别记0、1、2、3分,治疗前后各观察记录1次,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体征及总积分变化[5]。临床控制: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好转,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好转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进行性气流阻塞的疾病,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气道狭窄,慢性气流受阻,伴有气道高反应性,急性加重期是指在短时间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比平时加重或痰量增多或呈黄痰,因此西医治疗根据患者症状控制呼吸道感染、糖皮质激素、低流量吸氧及支气管舒张扩药等,但是长期的激素治疗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副作用,而中医强调“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所以需要结合中药治疗,以减少西医的用药时间及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喘证”、“肺胀”范畴,《灵枢》曰“肺胀者,虚满而咳喘。”,《丹溪心法》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淤血碍气而病,易降火以清利其痰”,为本虚标实之侯,平时偏于本虚,复感外邪发作时偏于标实,气阴两虚为其本,痰热壅肺为其标实,罗小菊在结合导师经验以及总结临床之后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痰热壅肺兼气阴两虚为多,董贤明等认为COPD急性发作往往正气不足及标实痰热并存。因此治疗易益气养阴,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养阴、补肺脾肾,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肺平喘等功效,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壅肺,苏子、款冬花宣肺化痰平喘,杏仁降气平喘,射干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消瘀散结功效。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清肺化痰、降气平喘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苏子的提取物对支气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黄芩中黄芩素对血小板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酶与脂氧酶均有抑制作用,对脂氧酶更具有选择性,从而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成哮喘介质——白细胞三烯化合物,浙贝母碱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

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在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及肺部哮鸣音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方面,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6-257.

论文作者:裴晶,刘戴维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论文_裴晶,刘戴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