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对环境的适应_市场经济论文

论高等教育对环境的适应_市场经济论文

高教理论 试论高等教育对于环境的适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高教论文,试论论文,理论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深刻。社会环境的改变,高等教育将发生适应性的变化。相对于适应原来很熟悉、很习惯的环境而言,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其艰难和复杂的程度,是处于原来环境中的情况所不可比拟的。然而,无论怎样殚精竭虑,总是要面对现实,因为除了适应,别无选择。

英国教育家E·阿什比说,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判断。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似乎可以描述为:是对于传统的扬弃和对于环境改变的适应。

一、何谓适应

1.适应是生存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根本的改革。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改革也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重申了马克思提出的“革命的实践”这一命题。

随着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变,高等教育无例外地要进行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质是自身内在逻辑发展和对于社会环境适应的有机统一,前者是根据,后者是动力。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得以发展;而在紧要关头,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更是生存的选择。

2.适应也是革命的实践。经济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经济体制,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环境。党的十四大报告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还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和影响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需要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协力与配合。

高等教育通过深化改革,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藉以获得生机与活力,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以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参与并支撑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革命的实践”。此种情况,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不乏先例的。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思想,引导大学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引导大学冲出经院式的“象牙之塔”,等等,无不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实行的革命性的突破。

3.适应是发展的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禁锢了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而主动办学的市场取向,却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国家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也是高等教育界众望所归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将是高等教育走出困境、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契机。

所谓契机,只是给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发展的所有客观条件都已完备而在那里恭候“贵宾”光临。事实上,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抓住发展的契机,比象原先那样一切照指令性计划行事,要艰难复杂得多。不仅在于执行指令性计划较为简单,而且在于指令性计划可以强调某种社会需要而置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于不顾,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却是必须依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同时,经济体制的转轨以至整个社会的转型,更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旧体制的惯性力要顽强地表现,新体制的稚嫩而裹挟来一些冒牌的祸害,给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增添了艰难复杂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而显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状态,也给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蒙上了一层阴影。发展的契机出没在危机四伏的波涛中。能够把握住契机的,不仅有敏锐的目光,而且有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未来发展的一流大学当非它莫属;为危机四伏所困惑,而与机遇失之交臂的,其发展可能会相形见绌。

4.适应是发展的过程。经济体制的转轨,新旧体制的更替,是一个突变过程;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起来以后,还会不断发生一些变化,是一个更长时期的渐变过程。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是全过程地适应,在不断地适应中发展自我,通过不断地发展自我以更好地适应,适应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在这个相适应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至于以后的不断地相适应,那是未来的事情了。

以为高等教育所要适应的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正在发育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在新旧体制更替过程中,新体制固然很不成熟、很不完善,毕竟是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而旧体制却是趋于解体和消亡的。高等教育为图生存和发展,显然是不能远前者而近后者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高等教育这一个方面的支撑。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问题只在于高等教育依据自身的内在逻辑,应该适应什么和怎样适应。

二、适应什么

1.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计划与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里有机结合的两种手段。党的十四大报告说:“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谓“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计划手段,还包括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党的十四大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它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在于补正和克服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应有之义。不难看出,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市场这两个概念,本来就是经谓分明的。

高等教育显然是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而不是适应市场。之所以如此,并不在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而是在于它不能包容市场经济新体制却在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危害之中,它不构成改变的环境的全部而是改变的环境中某个部位和某种属性。认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就是市场化了,不能不是一种曲解。

2.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内涵与经济活动的丰富表象。教育活动不是经济活动,对于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经济活动的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表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去仿照,所要把握和适应的是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内涵。经济学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在于公民个人及社会活动实体脱离各种依附和依赖关系,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具有独立的经济人格。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人的个体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关于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对社会形态发展三阶段的推动,以及关于未来社会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深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内涵的坚实的思想方法基础。

而对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首要的和根本的是实现高校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利。高校由依附于政府部门到相对独立,由服从指令到自主办学,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不仅会碰到政策和投入上的一些障碍,而且需要克服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力、提高自主活动的能力以及排除各种影响的干扰和诱惑,对此,无疑也是一个严峻的适应性挑战。

3.竞争机制与赢利性经营。教育活动不以赢利为目的,市场经济新体制下多种赢利性经营方式,是为教育活动所不取的。教育活动的资源补偿,主要是由政府投入,这一方面与传统计划体制下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这种政府投入到达高等学校后,当由高等学校自主支配。于是就有一个怎样经营得好,以发挥最大的办学效益问题。曾几何时,对于高校要不要进入市场、要不要引入竞争机制,很令人困扰了一阵,至今也未能取得共识。其实,非赢利性机构的高校本来就是市场主体,“它们以某种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2〕可见,根本不存在要不要进入市场的问题。 而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也就不能不适应它的运行机制——竞争机制。

高等教育的竞争机制,不能完全套用经济活动的竞争机制。它不是通过直接的市场竞争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通过社会评价在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方面进行竞争,以赢得政府和民众,争取维持办学资源的丰厚补偿和科研经费的更大投入。为此,高等学校的经营,当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自主办学权利的确立,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为高等学校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对于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将赢得主动权和积极能力。我国高等教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将成为可能。

4.社会进步需要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科技的、新的伦理道德的以及众多新型人才的等社会各方面的协力支撑。高等教育拥有完整的学科群落,具有举足轻重的科研实力,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需要,应当而且可能为之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怎么实行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有许多复杂的情况需要研究,有许多突出的矛盾需要解决。”〔3〕学习市场经济, 研究市场经济,并以实绩支撑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显然是责无旁贷的。

三、怎样适应

1.关于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首要的和根本的在于实现高等学校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利。一个主体地位,一个自主权利,就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反之,如果不主动适应,就难以实现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以至于有了主体地位与权利,也会畏之如猛虎,或弃之如敝屣。反之,高等学校不能实现这个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也就不存在主动地适应。这里面似乎是一种进取的理论:高等学校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利,既是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成果,又是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前提。

2.关于“双重效应”。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上,自然也是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所谓“两面效应”应是出自同一事物的。然而我们在分析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时,却常常不是针对同一事物讲“两面效应”。正面效应,指的是市场经济新体制;负面效应,诸如市场信息的盲目性、瞬时性、逐利性及其喧染起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这些指的是“市场”的负面效应。前已述及,市场经济新体制与市场不是一回事。我国市场经济新体制明确地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这个宏观调控恰恰是补正和克服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把一事物自我消解的缺陷指证为负面效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实行市场经济几百年的西方社会,如今高等教育陷入危机和困境中,不得不提出要变革高等教育观念,实行高等教育改革。若以此证实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只能说明那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的负面效应,不能以为我们必将重蹈其覆辙。当然,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现代化发展,并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无疑是很有教益的。

3.关于两个规律。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分别有各自不同的规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不能用经济规律取代教育规律。若干年前,曾发生过以别的“规律”取代教育规律致使教育事业元气大伤的教训。对此有所疑虑,不是杞人忧天。众所周知,过去那种失误,不是教育自身的失误,而是政府行为的失误。如果现今政府不尊重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或不给予必要的维持办学的投入,那么意想得到和意想不到的非正常情况难免还会发生。

教育规律是什么?较多是沿用潘懋元教授关于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的说法,反对这种说法的观点也并不否认从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和教育内部环境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教育规律。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它受社会环境制约,另一方面它又积极影响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只有在教育的组织和利用下,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对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4〕高等教育适应并支撑市场经济新体制, 正是依循的教育的外部规律,而不是别的什么规律。至于对社会大环境和“在教育的组织和利用下”的教育小环境之间,怎样营造得和谐有序、生动有效,那是教育家们匠心独具、塑造各自的特色和风格的事。可见,所谓两个规律问题,也不是横在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4.关于“接轨”。以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就是高等学校怎样与市场“接轨”,似乎不妥。因为高等学校既是办学主体,也是市场主体,高等学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宜在市场上办,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不宜在市场上办,完全是它自主办学的权利,这里面不存在什么“接轨”的问题。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涉及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调整,当然包括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关系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推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权利逐步落实,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职能逐步转换到宏观调控,这里倒确实有一个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经营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接轨”问题。丁关根同志论及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时,指出:“关健是找到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结合点”〔5〕,据此,也可以认为, 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是找到政府宏观调控和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机制的结合点,或称“接轨”。

高等学校渴望自主办学,但并不奢望自由办学。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极大,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会放弃对高等教育的控制,而任其自由办学。因此,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在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权利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两个方面都要强化,两者又要有机衔接,这个结合点,或称接轨部,只有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去寻求和实现。比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社会评价体系和方式的形成,以及政府拨款方案、办学效益分析、发展趋势预测等途径与形式的确立,既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又能以此激励高等学校在公平竞争中出质量、出水平、出效益。

5.关于自由与控制。英国历史学家哈罗德·帕金认为,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一个“中心主题是:自由和控制的矛盾。就大学为了追求和传播知识需要自由而言,当种种控制力量软弱分散时,大学知识之花就开得绚丽多彩;就大学需要资源维持办学,并因此依赖富裕、强大的教会、国家或市场支持而言,当种种控制力量强大时,大学在物质上就显得繁荣昌盛,但是这种力量可能——也的确常常——以各种有害于教学和科研自由的方式实行控制。因此,便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当大学最自由时,它最缺乏资源;当它拥有最多资源时,却最不自由。”〔6〕

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也许会印证这个分析;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自由”和资源都很缺乏,既需要得到更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利,又需要得到较为宽裕的维持办学的资源。即使如此,上述那种两难处境,依然是抬头可见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为高校得到以上“两个需要”,并绕开那种“两难处境”,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这是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为此,高校为维持办学资源而不得不去寻求社会和市场的支持时,当不至于贪图“物质上的繁荣昌盛”,而延缓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6.关于转变观念。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在实际运作上很艰难,在思想观念上也有障碍。在新旧体制更替这样的根本性变革中,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本来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不过,在教育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上显得更沉闷一些。应当改变那种认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搅在一起,会有辱了斯文,会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会沾污了那圣洁的殿堂的观念,在市场经济中适应现实,争取主体地位,迎接未来的挑战。

注释:

〔1〕转引自顾明远:《大学的理想和市场经济》载《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第1页。

〔2〕〔3〕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4—15页,序言第3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3页。

〔5〕丁关根:《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载《人民日报》1992年11月11日。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28页。

标签:;  ;  ;  ;  ;  ;  ;  ;  ;  ;  

论高等教育对环境的适应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