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预拌砂浆生产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刘岩

机制砂预拌砂浆生产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刘岩

浙江建科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筑业的规模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对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处理标准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预拌砂浆是建筑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原材料,由于黄砂是一种短期内无法再生的资源,随着预拌砂浆需求的不断提升,很多地区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机制砂广泛的应用在预拌砂浆生产中,本文主要研究了机制砂在预拌砂浆中的生产质量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机制砂;预拌砂浆;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机制砂的性质和制砂的工艺流程较为特殊,应用于预拌砂浆时,所表现出的特点和天然砂集料有着众多的区别,行业中对机制砂的预拌砂浆的质量控制和使用性能上的要求也就更高。目前来说,我国建筑领域关于机制砂制备预拌砂浆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还处于空白状态,对于行业整体来说,机制砂的预拌砂浆的质量管理都处在摸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机制砂的颗粒半径、颗粒形状、含水率和石粉量等因素的特点和预拌砂浆特点,对预拌砂浆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来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筑砂浆的发展历程

(一)预拌砂浆的发展历程

我国建筑砂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石灰砂浆、水泥砂浆、混合砂浆和预拌砂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预拌砂浆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中,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也逐渐发展出了有一定规模的预拌砂浆的生产厂家。

预拌砂浆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型建材,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优势,例如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尤其是在确保工程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所以国家和市场都大力推广其应用,预拌砂浆在我国出现伊始就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二)预报砂浆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国范围内预拌砂浆的迅速发展,对砂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过的预拌砂浆生产中大多使用天然黄砂,这是一种在短时期内不能再生的资源,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同时对天然砂的过度利用也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机制砂的出现和应用将大大的缓解上述问题与矛盾。

(三)机制砂的特点

机制砂也称为人工砂,是由岩石颗粒经过机械的粉碎和筛选制成的,砂的颗粒径小于4.75毫米,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中多山多石,岩石资源相对丰富,所以机制砂的制作受地域限制较少,可以实现就地取材,生产效率高,同时拥有较低的生产成本。通过对国外机制砂应用在预拌砂浆中的相关资料研究也可以说明,机制砂应用在预拌砂浆中,可以满足建筑工程对砂浆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使用机制砂代替天然黄砂应用到建筑预拌砂浆中,是未来的主流趋势[1]。

二、机制砂预拌砂浆的质量控制要点

大多数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都会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和至少半年以上的试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都能够独立的进行制砂、搅拌混合和发散,可以熟练的运用预拌砂浆的包装设备、电子计量和计算机控制设备。随着机制砂在预拌砂浆中应用范围的扩大,国家建材质检部门对国内众多生产企业的砂浆产品进行抽样和统计,从数据结果来看,很多厂家生产的砂浆质量波动性较大,在实际使用中也会有不同种类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生产质量问题,以下将具体的从机制砂自身的特点和性能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一)机制砂的颗粒形状

机制砂独有的生产工艺决定了不同地区所生产的机制砂颗粒形状的不同。例如,矿山尾矿地区所生产的机制砂有较多的特细颗粒和粗颗粒,片状的砂和有棱角的砂较多;而工业废渣所生产的机制砂细颗粒的多,片状的颗粒较少。在生产过程中,要减少片状颗粒砂和棱角颗粒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合理的选择生产机制砂的岩石种类;其次,选择适合的岩石破碎机械。岩石的机械破碎设备按照破碎的原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反击式、对棍式、旋回式、圆锥式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对棍式好旋回式破碎的机制砂颗粒形状最差,得到的预拌砂浆质量也不佳,以冲击式和锤式等为最佳破碎方式[2]。

(二)颗粒级配和细度模数

针对细度模数较大但颗粒的级配不合理的破碎砂进行预拌砂浆的配置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级配:第一,按照不同颗粒直径级配砂混合,破碎砂进行分级筛分;第二,用一定配比的河砂和机制砂进行混合,组成合理的颗粒级配,从而降低细度模数;第三,上述混合砂的细读模数保持在2.5-2.8的范围内最佳。

如果是利用工业废渣制备的机制砂用来预拌砂浆,可以使用部分的河砂或者碎砂同工业废料混合,将混合之后细度模数控制在2.3-2.6之间。

(三)含水率

采用岩石干法进行破碎得到机制砂的过程,主要是依靠挤压过程中岩石所产生的热量蒸发水分,从而实现干制制砂的目的。但如果对岩石破碎时,岩石本身是潮湿的,仅仅依靠破碎时产生的热量无法实现全部水分的蒸发,尤其在雨季的时候岩石的含水率更高,这种情况下机制砂的含水率大多会超过百分之零点五,所生产的干混砂浆由于过高的含水率极容易凝结成块。为了有效的解决机制砂过高的含水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首先,将碎石的含水率控制在1%以下;第二,选择天气条件良好的时候进行碎石,避开阴雨天;第三,将碎石搁置在钢结构的厂房中,保持厂房通风状况良好,降低碎石的含水率。

(四)石粉含量

采用石灰岩得到的机制砂石粉的含量较高,配置的抹灰砂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现象,要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严格的控制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机制砂颗粒径在0.075毫米以下的要控制石粉含量在百分之五以内;另外也可以通过在砂浆中添加适量的增稠抗裂的材料,以有效解决由于过高的石粉量而造成的墙面、地面开裂。

使用机制砂进行预拌砂浆时,筛除颗粒径在2.36毫米以上的石灰岩机制砂,所得到的砂浆表面柔和,砂浆的表面几乎看不到颗粒,表面较为光滑,施工性能最佳。在实践中,将颗粒径在2.36毫米以上和0.075毫米以下的机制砂控制量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都可以得到较为光滑的砂浆[3]。

(五)粒径

由于石灰岩破碎之后得到的机制砂石粉含量高、碎砂的棱角多,如果在配置预拌砂浆时将砂的颗粒径控制在4.75毫米以下,那么得到的砂浆表面则较为粗糙,施工时的性能也变差,质量无从保证。所以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机制砂进行分级筛选和配比,将混合之后的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和颗粒直径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在不同部位的砂浆,对机制砂的细度模数、颗粒配比和直径要求也都有所不同,要看砂浆具体应用的位置进行筛选[4]。

结语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砂浆资源,在绿色环保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机制砂在预拌砂浆生产过程中的大量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机制砂的颗粒形状、细度模数、含水率、石粉含量和颗粒级配等几个方面研究了机制砂预拌砂浆的生产质量控制,在实践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砂浆应用范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未来,随着预拌砂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机制砂制备技术的加强,机制砂应用预拌砂浆的生产质量必将得到稳固的提升和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曹云玉.张兵.徐国孝.机制砂预拌砂浆生产质量控制研究[J].浙江建筑,2016,(12):48-51.

[2]池汇海.机制砂预拌砂浆生产质量控制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5,(6):216-216.

[3]薛国龙.黄文兴.机制砂预拌砂浆开放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J].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2015,(6):309-309.

[4]陈景,刘永道,王晶晶,黄海珂,甘戈金,卢佳林.机制砂湿拌抹灰砂浆研究与生产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5,(03):66-70.

论文作者:刘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机制砂预拌砂浆生产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刘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