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现状及使用效果论文_朱志伟

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现状及使用效果论文_朱志伟

东莞市凤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摘要:我国在《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明录》中将口蹄疫病毒列为10 种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之一。由于 FMDV 有7 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里又可分为许多亚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力,同型内的亚型间也只有部分交叉保护力。因此,口蹄疫的预防及其免疫效果仍然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工作。现将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现状及使用效果研究报道如下。

关键词:猪口蹄疫;疫苗研究;使用效果

口蹄疫 (footandmouthdisease,FMD) 是由口蹄疫病毒 (foot And mouthdise-asevirus,FMDV) 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畜牧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造成家畜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受阻的重要疫病。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经历了从灭活疫苗到弱毒疫苗再到新型疫苗发展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现将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现状及使用效果研究综述如下。

一、口蹄疫灭活疫苗

最早的灭活疫苗在欧洲于 20 世纪20 年代出现,用动物病损组织经氢氧化铝吸附、甲醛灭活后制成疫苗,但存在易散毒及有残毒,且免疫力有限,因而未推广。上世纪 40 年代 Schmidt 和Waldman 等将口蹄疫病毒接种于健康牛舌皮内,待其发病后,采取病牛舌部的水泡皮和水泡液,经甲醛灭活后制成铝胶苗,获得了较高的免疫保护力,但这样制作的疫苗价高量少,也被摒弃不用。20 世纪 80 年代用大型发酵罐培养细胞、增殖病毒和制备疫苗获得成功。1993 年 Nair等报道了口蹄疫多价苗与单价苗免疫效果相等。1995 年杨永钦等报道研制成功口蹄疫灭活二联苗,并取得相当于单价苗的中和抗体滴度。1999 年王永录等研制的牛 O-A 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分别通过了安全试验、效力试验和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经过多年的研究,口蹄疫多价苗在很多国家的口蹄疫防制中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已有报道研制出猪 O 型浓缩苗,该苗免疫剂量较常规苗从 3mL 降至 1 ~ 2mL,免疫效力较常规苗提高10 ~ 20 倍,达到 200MID 攻毒全保护,并可抗同居感染,该苗免疫期、保存期及安全性均符合 OIE 标准。口蹄疫疫苗的剂型目前有氢氧化铝胶苗和双相矿物油佐剂疫苗,用于免疫牛、羊可获得 3 ~ 6个月免疫持续期,但对猪免疫力不强。近年,很多专家提出 206 油佐剂可提高猪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

二、口蹄疫弱毒疫苗

1937 年Negel将病毒接种于成年鼠脑内,证明病毒毒力可以被致弱。1948 年Fraub和 Schneider将豚鼠毒转接于鸡胚,获减毒毒株。Cillespic(1954) 和Komorov (1957) 将牛源毒适应于鸡胚和 1 日龄雏鸡,曾发表致弱毒株的初步应用报告。1959 年Gunha和Eichhom也在兔体传代成功。1964 年欧洲口蹄疫防治委员会决定欧洲国家不用弱毒疫苗免疫,停止了弱毒疫苗的研究。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育成 O 型弱毒株及 A 型弱毒株,并制成乳兔组织弱毒疫苗,60 年代用 A 型兔化弱毒制造反应苗,70 年代选育出 OPK 弱毒株试制疫苗,并进行 A 型、O 型双价苗组织培养弱毒试验研究,80 年代培育出温度敏感毒株,并培育了 O 型 OP4细胞培养弱毒疫苗。时至今日,我国在云南、新疆等边境地区仍然使用 OPK、OP4 两株弱毒疫苗株及 O 型、A 型混合弱毒疫苗株对牛、羊进行气雾免疫或注射免疫,保护率可达 100%,保护期 7个月以上。80 年代研究发现,欧洲发生的多次口蹄疫流行中分离的毒株与以前的弱毒疫苗株有密切关系。因为病毒对一种动物的减毒并不能保证对其他动物减毒,且由于新的亚型不断出现及毒株致弱结果和致弱时间都不能确定。因此,弱毒疫苗株已不能适应口蹄疫防制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口蹄疫新型疫苗

(一)基因工程疫苗

应用 DNA 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载体,表达 FMDV 主要保护性抗原制备的基因工程疫苗是主要方向之一。1975 年Bachrach等从 FMDV 中分离衣壳蛋白VPl,配以不完全弗氏佐剂,制成一种蛋白亚单位疫苗,有良好的免疫效果,这为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依据。1981年Kleid等首次应用重组 DNA 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 FMDV VP1 融合蛋白并制备实验疫苗,在牛和猪体内均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随后Belsham等应用痘苗病毒载体同时表达了FMDV 衣壳蛋白前体 (Pl-2A)、L 蛋白和 3C 蛋白酶,其中 Pl-2A 可以在 3C蛋白酶作用下裂解产生为 1AB(VP4 和VP2),1C(VP3) 和 1D(VP1)。实验证明,腺病毒载体其表达产生的 Pl-2A 即使不裂解,也可诱导小鼠和猪的中和抗体及保护作用的产生,重复免疫后效果更为明显。但后来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果,即 3C 蛋白酶基因突变的重组病毒株免疫猪后,不能诱导抗 FMDV 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和保护作用的产生,而携带有3C 基因的重组病毒株尽管单一免疫效果不佳,但间隔 4 周再次免疫后,免疫猪可获得 83% 保护率,即便发病的猪症状也非常轻微。由此可见,仅仅携带有猪的α或β干扰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免疫猪后,可完全保护攻毒动物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及病毒血症。

(二)合成肽疫苗

Casas根据 O1型口蹄疫的VPl氨基酸序列化学合成了 141 ~ 160 位氨基酸肽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豚鼠能产生保护豚鼠的中和抗体。Broekhuijsen等(1986) 发现,合成的VPl某些免疫活性肽段比完整的VPl免疫原性强,将免疫活性肽段重复拷贝,免疫原性较单股肽段大大增强。徐泉兴等比较了生物合成肽 -20 肽、14 肽 -20肽和 20 肽 -14 肽 -20 肽 3 种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是 3 种生物合成的融合蛋白以相同剂量免疫家兔,2 次免疫后每隔 1 周采血,共采 4 周,这些家兔抗血清分别做口蹄疫病毒乳鼠保护实验或细胞中和实验,结果表明 20 肽 -14肽 -20 肽三串联免疫原性最强,保护指数都在 2.0 以上,高的达 4.0。随后他们又对 20 肽 -14 肽 -20 肽的表达产物经初步提纯后,做成油乳剂疫苗做豚鼠和猪体的免疫剂量、免疫效力和安全性实验。豚鼠 2 次免疫,每次肌注400μg,2 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3 周,在第 2 次免疫后 3 周攻击,保护率在 90%以上。猪体以相同方法做效力试验,过每次免疫剂量为 3.5mg,攻击后达到85%以上的保护。这些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合成疫苗有应用前景。

(三)活载体疫苗

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将 FMDV 的保护性基因 VP1插入到另一种病毒基因组中的某些部位,使之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由于外源性目的基因 VP1已成为载体的部分,并随着载体病毒增殖而不停地表达,因而这种活载体疫苗在机体不但能产生针对载体的抗体,而且可以产生针对 FMDV 的抗体,从而达到“一针防两病”的目的。另外,针对 FMDV 多血清型,而且各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因而可以将不同型 FMDV 的 VP1基因插入到同病毒活载体中,从而组成多价基因工程疫苗来预防、控制 FMD 及其他相关疾病。Sanz-Parra 等构建了表达口蹄疫病毒 P1 编码区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说明 3C 蛋白酶对衣壳的组装是必须的,这种重组腺病毒一次免疫猪后7、14、42d 用同型病毒攻击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结语

随着人们对病毒致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FMD 疫苗的研制也在不断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会研制出特别有效的疫苗来控制 FMD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易悦,王利娜,徐志文,郭万柱,朱玲,韩国全.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猪业科学,2011,28(02):44-48.

[2]杜秋明,赵达卓,陈健,乔启波,许龙春.γ-PGA对猪瘟、猪口蹄疫疫苗免疫及增重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08):146-147.

[3]张长武.谈猪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处置与预防[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06):102-103.

论文作者:朱志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  ;  ;  ;  ;  ;  ;  ;  

猪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现状及使用效果论文_朱志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