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处理显示个性: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案例的分析与思考_数学论文

班本处理 彰显个性——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案例评析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体论文,案例论文,环境论文,个性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集体备课是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一种创新,开辟了数学教研新天地.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学组于2010年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其操作模式是:个人主备→论坛发布→组内研讨→形成共案→班本处理→课堂实践→反思交流→形成优案.其中“班本处理”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集体备课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集体备课最后形成的共性教案、教学设计,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能适用于所有班级.因此,教师在组内研讨达成共识(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及学生实际,各有侧重地建构出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既能发挥备课组群体优势,又能彰显教师的个性特长,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还能让本教研组其他教师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一内容的两种班本处理方式作一评析与反思,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组内研讨达成的共识

抛物线是继椭圆、双曲线之后的第三种圆锥曲线,通过组内教师积极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

直接性目标:掌握抛物线定义,明确焦点和准线的意义;建立并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掌握求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基本方法.

发展性目标:通过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类比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善于总结的能力.

可持续目标: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选择恰当的坐标系唤起学生的优化意识和美感意识.

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抛物线的概念的形成及其标准方程的构建.

关键: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探究、类比、合作交流等方式,将常规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进行互动教学.

二、班本处理展示与评析

1.引入课题的方式各具特色

师甲:先多媒体播放投篮视频,进一步让学生从生活中、数学中找出哪些是抛物线?如斜抛物体运动的轨迹、喷水池中喷出的水柱、初中学过的二次函数图象等,最后从具体情境中得到抛物线的定义.

师乙:通过五张图片(炮弹飞行的轨迹、喷泉水流轨迹、两张七彩光线图、探照灯光路图)的点拨,再回忆二次函数图象(如y=)等,并提问:为什么它们的图象叫抛物线?再用几何画板边演示抛物线的开口朝向和大小,边提问:它们还是抛物线吗?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它们“像”吗?那双曲线的一支也很“像”抛物线,为什么就不叫抛物线呢?这就要用抛物线定义来作出判断,从而引出抛物线定义.

评析:师甲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乙能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觉,尤其漂亮的是几何画板的演示,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2.引导学生建系各有侧重

师甲:在已知定点F和定直线l并已确定过定点作定直线垂线得到垂线段的中点一定在抛物线上的基础上,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大致描出满足抛物线定义的其他点并连成光滑曲线,然后学生集体回忆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接下来让学生自行探究:如何建系?合理性怎样?教师巡视,然后请学生说出其想法.

师乙:直接在几何画板上与学生一起探究如何建系.让第一个学生说出其想法及为什么会这样建系,再让第二个学生说说有无不同意见,他想怎样建系,为什么?再让第三个学生说说有无另外的想法,又是基于什么理由?然后分三组让学生对上述三种不同的方式推导抛物线的方程.

评析:师甲这样引导的好处是学生对开口向右的抛物线一开始就有很直观的认识,也为以后求解抛物线有关题目要先定位、再定量作铺垫,充分体现了“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的数学理念;师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又不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化解.

3.引出抛物线另三个标准方程的手段各有所长

师甲:先拿出一个做好的抛物线,请学生到黑板将其摆放到已经画好的直角坐标系中,并趁势呼应上课初的二次函数的图象,问:怎样让该同学所得抛物线方程既简单又漂亮(有对称性),由此引出抛物线的其他三种标准方程.

师乙:由于先前几何画板的直观演示,学生早就在无意识中见过了另三种开口方向的抛物线,所以相对来说就不会太唐突.

评析:师甲引出问题的方式新颖别致,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又使另三种标准方程很自然地闪亮登场;师乙这样引出应归功于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既省时又省力,让人觉得很自然.

4.表格中内容出现的次序各有先后

师甲:根据学生对抛物线不同的摆放位置让其在黑板上作出相应的图形,然后再根据第一个已推导出的标准方程,由教师电脑输入,再让所有学生写出相应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完成书上的那张表格,之后集体回答.

师乙:将四种图形一一画出,考虑开口方向,写出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并且是师生很快就一起完成表格.

评析:师甲的处理较为合理,为后面的先定形再定量作第二次铺垫,学生也可在类似的环境中处理相似的问题,让同一类问题不断得到强化,从而熟练掌握;师乙相对显得仓促一些,反应慢的学生比较吃力,不能保证四种标准方程的一整套内容在课堂上完全在自己脑子里过一遍,更谈不上熟练掌握了.

5.分析表格特征的落脚点各抒己见

师甲:强调方程特点(一个二次项,一个一次项,二次项统一在左边,一次项统一在右边)与位置特点(一次定轴,正负定向)的关系及数形结合思想,再回到验证二次函数y=x2的图像确实是抛物线,顺便求出其焦点及准线,最后再问y=4x2的焦点及准线又是什么呢?

师乙:没有特别分析,把表格的强化放在讲解例1时,通过例1中的四个小题来达到巩固表格的目的.最后探究出的规律是:焦点看一次,开口看正负,焦点的非零坐标等于系数的.

评析:师甲先定位再定量的分析过程自然和谐,环环相扣,突出了教师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师乙分析表格的方式也不乏新意,由于配备的例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讨论.

三、反思与领悟

1.和而不同是网络环境下数学集体备课的理性思维指向

传统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和,其要求是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而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进行网络集体备课就是要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整体目标及找寻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相对的统一,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上,不宜强求统一.应将“和而不同”作为网络环境下数学集体备课的理性思维指向,倡导教师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恰当进行“班本”处理,把集体备课和个人独立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切勿使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别人俘虏.正如以上两位教师对同一课题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设计,都能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组织教学,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演绎出了不同的精彩!

2.个性发展是网络环境下数学集体备课的学生本位价值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经验的生成过程.学生的生活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网络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不应是让学生“齐步发展”,而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提倡教师的特色教学、个性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要反对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反对整齐划一,提倡丰富多样,从而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和探究中领会知识、理解文本、提高认识、增强能力.正如以上两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过程,尽管其方式和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其教学过程都能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建构,将训练作为一种体验,最终的落脚点仍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特色教学设计是网络环境下数学集体备课实现教师教学个性发展的平台

集体备课若过于强调共性,易忽视教师个性发展.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互相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需根据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讨论形成的共性教学设计进行再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我们应该承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要以特色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实现教学个性发展的平台,通过平台展示,使教学个性得到培养,教学差异得到互补.正如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甲老师教学严谨又有条理的个性,体现最多的是前、中、后的互相呼应,注重数学体系的完整规范性;乙老师充满活力,对几何画板也相当精通,他的感染力易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这是相当宝贵的个人魅力!但笔者认为其主导地位有点过了,这与其太好强的个性有关,使通性通法有所削弱.

标签:;  ;  

课堂处理显示个性: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案例的分析与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