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挖掘教材能力价值的研究_原电池论文

化学教学挖掘教材能力价值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能力论文,化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普通高中(试验修订本)化学新教材比原来教材有很多突出优点,教材内容的编制更便于学生自学,特别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非常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模式。然而,光有教材的改革变化,而人们的观念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是不可能体现教材改革变化优势的。从教学视导情况看,很多教师由于现代教育理论素养贫乏,教育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很难发现教材变化的优点,无法挖掘教材内容的能力价值,所以在使用效果上大打折扣。本文拟就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材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挖掘教材的能力价值谈点认识。

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主要依据,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凭借和载体。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体现上述精神。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索性

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索性的素材非常之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例如,讲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可采用展示实物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得出结论。如硫酸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如下:

展示:浓硫酸(半瓶)。

让一学生振荡试剂瓶并描述:油状液体。

演示:托盘天平一边放上述浓硫酸,另一边放半瓶浓盐酸(容积相同)。

学生描述:硫酸密度大。

演示;分别打开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瓶塞,并轻微振荡。

学生描述:硫酸难挥发(与浓盐酸相比较得出)。

演示: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慢慢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学生描述: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并放出大量的热。

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这实际上给学生设置了“发现”的情境,即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硫酸的物理性质,其印象异常深刻,知识学得灵活且掌握牢固。

让我们回想一下,讲钠、镁、铝、氯气、硝酸、乙醇、苯……的物理性质(甚至包括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如果也采取这种做法,其效果肯定比教师干巴巴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好得多。

对教材中那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很多教师注重了讲深讲透,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改为探索式教学,其效果大不相同。如在“原电池”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分析Zn+2H[+]=Zn[2+]+H[,2]↑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紧接着问学生,体系中有电子转移,怎么无电流产生呢?学生回答:电子不是定向移动呀!再进一步追问:①看谁能设计一个装置,使电子做定向移动(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动脑思考);②让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装置走进教材,与正确的原电池装置进行比较,看是否正确或存在什么问题(学生经过自己探索,已基本掌握了原电池原理);③分析原电池装置有何特点(对原电池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有了深刻理解);④该装置有何实际意义(电池及金属腐蚀与防护)。……这种一环扣一环的探索方法,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从旧知识中总结、探索、发现新知识,其效果可想而知。

2.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备受人们的重视。当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启发式教学有其新的含义。现代教学论认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一切方式方法,均可称为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为此,我们要在教材处理上狠下功夫,做到:①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启发。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要紧紧抓住“浮”、“熔”、“游”、“红”等实验现象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学;②补充实例进行启发。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盐的水解理论,可让学生分析:在1mol·L[-1]的氯化铵溶液中,投入镁条。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此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将气体收集在试管中,靠近火焰有爆鸣声。试分析原因。学生通过分析,对学过的理论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③巧妙比喻进行启发。有些化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感到乏味,效果较差。例如,对“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8?”这个问题如采用理论阐述,定量计算,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的吗?”这一启发,使学生立即茅塞顿开。因此,恰当的比喻能启迪思维,比反复讲解有效;④利用直观性教学进行启发。直观性教学包括:直观性教具、图表影视、电脑课件、化学实验等,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采用直观性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常把当作同分异构体,如果采用立体图示或展示正四面体结构模型,学生很容易看出二者属同一物质,只是由于投影角度不同而产生两种写法。很多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理解,一旦展示其分子模型,立即豁然开朗;⑤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进行启发。教材中有些内容前后联系相当密切,且前面的能指导后面的,或者说学生可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学会新知识。如高二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可启发学生根据刚学过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自学解决,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这不仅使学生自己发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可以原电池原理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学,效果远比教师一讲到底好。

3.挖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是以教材内容为凭借,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新概念教学的开放性。学习某些新概念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解或记住的水平,而更重要的是要达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如在化学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开放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应用概念:①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②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③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④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等。如果学生能准确辨别这些说法正确与否,说明上述概念真正学好了。(2)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的开放性。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师生经过设计——验证——分析,得到结论,Na[,2]O[,2]能与H[,2]、CO[,2]反应生成O[,2],接着提出问题:将少量Na[,2]O[,2]投入下列溶液中各有什么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①盐酸溶液;②NaOH溶液;③CuSO[,4]溶液;④FeCl[,3]溶液。这样就将知识从Na[,2]O[,2]和水的反应外延到和溶液的反应,促进了知识的迁移。(3)复习课教学的开放性。有些教师复习课上往往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重复,如复习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化学性质时,都是从它们的结构通式、代表物的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简单回忆,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去进行积极思维,学生也不感兴趣。而开放性教学则采取创设一种情境,把这些旧知识变成未知的东西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重新去发现和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例如复习烃类的结构特点时设计问题:分子内含有6个氢原子的烃可能有哪些?这种开放性的设问,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要回忆起所有烃类的通式,而且还要想到各类烃有哪些同分异构体,以及每种烃的结构特点和它们一些性质的差异等等,其思维容量之大显而易见。(4)化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很多化学实验若只是简单地做一遍,学生印象肤浅,过后很容易忘掉。如果在做实验的同时,设置一些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可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做FeSO[,4]和NaOH反应制Fe(OH)[,2]的实验时,由于Fe(OH)[,2]迅速氧化成Fe(OH)[,3]而不易观察到白色沉淀。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实验使实验效果更好(即想办法使生成的Fe(OH)[,2]的氧化速率减小)?结果学生能想出很多合理的方法,诸如把NaOH溶液中溶有的少量氧气加热赶出,在FeSO[,4]溶液上面滴上一层油隔绝空气,新配制FeSO[,4]溶液所用的蒸馏水需加热赶出其中的氧气,FeSO[,4]溶液中加入少量铁屑,做实验时将容器密封而减少两种溶液与空气接触等等,然后对这些设想进行验证,果然是效果极佳。这不但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异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使他们为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4.探索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性

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性,是指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及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高中化学新教材增添了大量情感教育素材,如果我们能潜心地去挖掘这些素材,寓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就一定能达到上述目的。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挖掘教材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有些教材内容经过加工处理,立刻变得富有情感性。如在演示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时,以语言引趣:“你们从物理学中得知发电机能发电,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用西红柿发电的实验看一看好吗?”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听课和观察的精力高度集中起来,效果极佳。有时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高二讲氢氧化铝两性时,先请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实验现象:一是将AlCl[,3]溶液逐渐加入到NaOH溶液中,另一个是将NaOH溶液逐渐加入到AlCl[,3]溶液中,当学生看到相同的NaOH和AlCl[,3]两种溶液,因滴加顺序不同,结果就产生不同的现象时,感到好奇又有趣,探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再如,高二“苯”的一节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苯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然后结合学生以往经验提问学生,苯是否能使溴水及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学生从苯的不饱和性,并根据前面学的烃类的性质理解,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能”,接着做实验来进行验证,结果相反,学生哗然,急于想弄清其原因,此时引导学生看书,效果非常好;(2)充分利用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勇敢精神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教材中有很多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伟大发现和轶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科学家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必将大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用好这些素材;(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特殊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只靠教师讲解,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学难记。若把讲述这些内容改为用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操作,当学生看到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五颜六色的变化,瞬间即逝或发生爆炸等现象时,立刻兴趣倍增,使死内容变成了活知识,进而激发了探究学习的积极性;(4)注重与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的素材极为丰富,教学中要认真挖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利用教材多处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再如,高二讲乙醇时,把我国多次因假酒引起甲醇中毒致死人命的恶性事件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对不法分子的憎恨,同时增强了法制观念。结合盐类水解知识,掌握化肥的使用方法、肥皂的去污原理等。掌握一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医疗原理或危害、毒性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吃、穿、用、住、行的各个方面,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来理解和处理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使学生看到了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学习的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

标签:;  

化学教学中挖掘教材能力价值的研究_原电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