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产业合作研究_经济转型论文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产业合作研究_经济转型论文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工业合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珠港两地工业合作使珠三角经济迅速发展,使香港增强了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实力。但是目前两地的合作只是“前店后厂”式的生产方式合作,层次低而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珠港两地工业合作应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为主要目标,以基础原材料工业合作发展为基础,以珠三角沿海港口重化工业区、西部和北部内陆采伐工业区为布局手段,使两地目前的生产要素互补性合作发展成为经济循环全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关键词珠三角 香港 工业合作

1 珠港两地工业生产与合作现状

1981~1993年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8%,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239元, 是广东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23倍,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87倍,使珠三角在国内率先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珠三角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41%提高到1994年的50%,形成了在国内较有竞争优势的轻纺、电子、家用电器、食品等行业。这是由于珠三角具有邻近港澳的区位优势,充分接收港澳资金、技术等,与当地的低工资、低地价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了工业生产要素的最佳空间组合。可以说,珠三角1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就是得益于珠港工业合作的推动。但是珠三角工业发展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企业规模小,分散重复布点,企业普遍没有规模效益,生产消耗大、成本高,难以创出名牌产品;二是产业结构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产品为主;三是产业发展失衡,基础原材料工业滞后的“瓶颈”现象突出,原材料紧缺,如目前有近20条聚丙烯轻薄生产线,但所需原材料聚丙烯90%依赖进口,限制了生产发展;四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优势;五是高技术产业刚刚起步,困难不少,举步艰辛。

香港制造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一大支柱,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长期雄居首位。有关资料显示,1979年香港产品出口值(559.12亿港元)是1959年香港产品出口值的24.5倍。60 年代香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6 .51%,70年代年均递增18.1%。可见, 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制造业的黄金时代。然而,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于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性转换过程,随着大批工厂的内迁北移及邻近地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港府统计处1995年出版的《香港社会及经济趋势》的资料报告显示;从事制造业的企业1984年为50033家,从业人数为955746人,1993年则下降到34382家,从业人数504888人;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7年的24%下降到1993年的11%, 制造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从1984 年的41.4%下降到1994年的17.9%。虽然制造业的地位在下降,但仍可看出香港制造业在经济社会中还是相当重要的。香港制造业的特点:一是依赖性强,两头在外(原料、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产品销往国内外);二是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业为主,如电子、纺织、钟表、塑胶玩具等;三是工厂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这些特点使香港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香港制造业的原材料及零配件、劳工成本、厂房租金等将不断上升,削弱香港工业的竞争力,妨碍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香港制造业的高成本、小规模、低技术含量的特点是使香港工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珠港工业合作的层次主要体现在发展轻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上。80年代,香港80%的电子、玩具、成衣、钟表、塑料等产业已经北迁转移到以珠三角为主的内地。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港方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珠三角提供厂房、劳动力和土地,产品的大部分由港澳销往国外。合作的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合作的效果主要是使珠港澳三地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形成“前店后厂”式的生产合作关系(但仍没有形成产业结构的合作关系),从而一方面促使珠三角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跃进到新型的工业化地区,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香港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业的快速发展,并进而带动金融、信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加强了香港在国际交往中的中心地位。

总的说,两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甚至技术结构都极为相似,两地产业技术和生产水平也差别不大。这种工业产业趋同化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是两地原材料和元器件工业都很薄弱,因而使两地供应需求容易形成竞争和受制于人的局面;其二是产品销售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事实上,更多的是珠三角的产品销售完全受香港控制,不利珠三角工业独立发展;其三是两地工业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未能充分发挥区域分工合作与比较优势效益,产业发展失衡,基础产业滞后,轻工业过度发展而出现过剩。总之,没有自己基础原材料工业支持的加工业只能昙花一现,珠港两地产业结构明显轻型化,迟早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上述可见,珠港工业发展都面临工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挑战。工业结构转型是指包括工业技术结构、行业结构、组织结构和工业产品市场结构在内的一系列工业结构的重大改革、转换和升级。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工业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趋势,一般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珠港两地有着长期合作的基础,也存在共同发展的问题,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未来的转型应建立在区域工业结构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区域合作,提高合作的层次,扩大合作领域。

珠港两地工业合作存在新的有利条件。一是香港回归祖国,为两地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香港的繁荣稳定不仅是香港本身利益所在,更重要的是与祖国的繁荣稳定和统一相关。因此两地工业合作关系将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进一步得到加强。二是珠三角经济区规划已经完成并逐步付诸实施,两地开展以交通为主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工业合作关系打下良好物质基础。三是珠三角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尤其是中小城镇的发展为工业布局提供了良好区位,使两地发展工业合作有了良好空间环境。四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尤其是珠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架构及运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生产要素市场已经建立,人才和资本要素市场不断发育,为两地工业合作创造了适应性的体制基础。

2 珠港工业合作的新探讨

珠港两地工业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挑战,即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轻加工业由于成本上升和面对周边地区的强大挑战,发展高科技又敌不过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正处于两难境地。因此,两地只有加强区域工业合作,实现工业结构升级转型,即以技术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市场结构等转型相配合,目标在于把珠港两地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

2.1 珠港两地工业技术结构转型

根据技术组成因素构成程度的不同,可把工业技术划分为3类, 即劳动密集型技术、资金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工业技术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在于由劳动密集型技术过渡到资本密集型技术进而发展到知识密集型技术。

香港工业技术转型,一方面从本身条件和发展地域空间来看,只能向知识密集型技术方向发展。香港有市场和信息优势,较容易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消费品工业,并带动珠三角的消费品工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香港只有依托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并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才能更加繁荣发展。

珠三角工业技术转型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可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加之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其科技含量,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步伐,缩小科技差距。二是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即利用珠三角沿海大海港群和南海油田的优势(港口优势、地域优势与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如重化工业),以解决珠港两地原材料等“瓶颈”问题,并带动下游工业的发展。因此,珠三角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是珠港两地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珠港两地加工业发展的基础,在区域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协作关系,同时又能支持珠港两地消费品工业的升级换代。

2.2 珠港两地工业合作发展新探讨

珠港两地工业合作,一方面要把工业合作关系推进到高层次的整体性、结构性合作,即以两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等为主要目标。目前两地工业合作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上,原材料、元器件等供应环节的合作不多见。另一方面,珠三角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在产业发展取向上不但不会与香港发生冲突,而且能填补两地工业发展的空白。

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有必要参照世界发达经济区那样发展自己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形成较完整而强大的工业生产基础,以保证工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增强对世界市场动荡冲击的承受力。同时,珠三角经济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珠三角今后要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明确珠三角在全国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分工和新地位,建立具有自己特色和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尤其要建立自己发达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为建立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为建立产、供、销良性循环体系提供良好环境条件。

基础原材料工业如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产业,其产品市场覆盖面广,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尤其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是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目前珠港两地轻型化的工业生产经济,其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都有限,维持时间也不很长,因而它不适应珠港两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重化工业都是珠港两地最为薄弱的产业,致使两地原材料短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所以,90年代两地都要重视重化工业的合作发展,增加原材料生产,逐渐替代进口,以带动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汽车和石化工业两项产业的建设,将会大大增强珠三角工业发展的后劲,带动一系列轻工业产业和下游工业的兴旺,促进两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总之,基础原材料工业(如能源、石化、钢铁等)若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则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珠港两地都要重视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合作和发展,逐渐替代进口,促进轻工业的发展。今后香港工业可以超越重化工业发展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工业阶段,然而,珠三角工业发展应以重化工业等基础原材料资源型工业和以微电子、电子制造、通讯、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并重的发展战略,实现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事实上,世界许多发达经济区,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一般都是建立在条件较好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基础上,第三产业的繁荣必须有发达的第一、二产业坚实的基础。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也应该有良好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的基础。珠三角经济区要跻身世界发达经济区行列,应该有自己发达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珠三角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有助于促进珠港两地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轻工业体系,稳定其在世界劳动地域分工的地位。这将可使两地摆脱原材料依赖进口和受制于人的局面;另一方面,珠三角的机械、冶金、纺织、建材、化工、轻工等行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也有一定的基础,各种资源也较为丰富,只要略加引进资金和技术就可以发展起来。这样可使珠三角不仅成为原材料加工生产基地,而且也是供应地和消费市场。

2.3 珠三角工业布局的探讨

日本东京湾自1930年前后正式确立以机械和石化工业为主导的地位,并一直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以冶金、电器机械、汽车、造船、石化为中心的庞大工业地域综合体。东京湾重化工业基地形成的基本条件是面向海洋的地理位置、良港、陆海交通便利,拥有较优越条件的平原、水系,廉价充足的劳动力,比其他地区较富裕和人口聚集,形成商品市场和消费中心,充足电力供应等。东京湾的工业布局大体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临海工业地带,以原材料型工业(钢铁、炼油、石油化学)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主。二是内陆工业地带,从部门看既有传统纺织厂,又有新建汽车厂和电气机械厂;从企业规模与现代化程度看,自动化组装厂与中小企业并存;从生产性质看,相当一部分属于原材料加工性质,其原材料最主要来源于临海工业地带。

珠三角有类似东京湾的优越工业布局条件。它面向南海和太平洋;有西江、北江、东江水系和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经济发达,城镇密集;有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广湛铁路、广梅汕铁路等干线连通辽阔内陆腹地;是东南亚各国进入中国的“门户”;有广州、深圳、珠海,以及香港、澳门海港群,共同构成珠三角乃至华南港口—城市—腹地经济网络;它有较之东京湾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南海东部海域已成为我国海上第一个年产超千万吨的石油基地,也是我国各陆海油田中继大庆、胜利、辽河3大油田之后的第4大油田,从而为珠三角发展石化工业提供丰富的石油资源。

借鉴日本东京湾工业区布局的经验,结合珠三角的工业生产现状和环境条件,珠三角工业布局可规划为沿海港口重化工业区、中部城市轻工业区和内陆采伐工业区3个工业布局区域。

2.3.1 沿海港口重化工业区 本区主要指惠州大亚湾、 深圳和珠海市。大亚湾有天然优良港口,内外交通便利;大亚湾规划区实施以3大经济实体为主,包括汽车城、大型炼油厂和占地5km[2] 的台湾工业村。深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经济特区港口城市,深圳通过兴建年产300万t炼油厂和40万t乙烯, 确立石化工业在深圳工业中的战略地位。珠海也是一个经济特区港口城市,尤其可利用珠海西区的深水港优越条件,重点发展石化、电力、冶炼、天然气加工、修造船等基础工业和油气项目。本世纪末,珠海将加快产业由轻到重的转换,以发展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修造船等重化工业为主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机械仪表、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总之,三地可借助外部资金和技术,结合三地深水港口和地域宽广的优越条件,发展输入资源加工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和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建立以能源、石化、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为主的大规模现代化重化工业基地,成为珠三角基础工业的依托。

2.3.2 中部城市轻型工业区 惠州、东莞、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等城市已形成一批在国内颇具竞争力的轻型工业行业。今后这些城市的工业发展仍以轻型为主,但要依托沿海港口重化工业区,取得丰富的原材料和设施装备,逐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如加快惠州市区至陈江电子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佛山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产业;广州在发挥8大城市功能时 ,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政策扶持,加快发展汽车、摩托车、家电等8 大“龙头”制造业,加快发展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等6 大新兴高科技先导工业,形成能支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科技制造业等6 大支柱产业。

2.3.3 内陆采伐工业区 从化、增城和花都3个县级市发展当地矿产开采加工业,为珠三角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提供众多原材料。肇庆地区利用西江航道和广茂铁路,稳步发展粮食、畜禽、竹木、林果等商品性农业的开发和加工,建设以当地资源开发和加工为特色的西江经济走廊。

A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HONG KONG

Yu Guoyang

(Guangchou Teachers College 510400)

Key words:The Pearl River Delta;

Hong Kong; Industrialcooperation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arl River Deltaand Hong Kong leads to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Peal River Delta and strengthens the position of Hong Kong in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However,the cooperationbetween the two regions at present is limited to

theproduction mode of "store in the front and plant at thebackyard",which remains at a low level and can not meet theneeds of development.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coope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industries and raw material industries;much attention shouldbe paid to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structures;heavy industry and chemical industry along coastalpor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light industry at the centralcities,and mining and timber industries in the hinterlandshould be distributed,the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of theproduction factors of the two regions should be turnedinto that of the labour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monic cycle.

标签:;  ;  ;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产业合作研究_经济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