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模式分析论文_李青青

【摘要】目的:探究对妊娠期孕妇在医院接受护理过程中使用循证护理模式对于降低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此研究选取的妊娠期孕妇就诊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4月,随机取40例患者并分为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20)和给予循证护理的实验组(n=20),评价不同护理方式可导致患者出现DVT风险概率的可能性,评价对患者进行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状况和满意度评分。结果:循证护理的实验组出现DVT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经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不如实验组(P<0.05),实验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妊娠期孕妇行循证护理可降低孕妇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护理模式

孕妇妊娠期血液具有生理性稀释特点,但也会在长期保持高凝状态以降低分娩时出现大出血的风险,但此生理变化特点导致产妇出现血栓的风险增加[1]。研究报道,妊娠期孕妇出现静脉血栓的概率是普通人的六倍[2]。若妊娠期产妇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对产妇及母婴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对妊娠期孕妇使用循证护理对于降低孕妇出现DVT的价值,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随机从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选择分娩的适龄首次进行生育的妊娠期产妇中选取40例,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排除存在言语发音障碍,沟通障碍,思维心智异常且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排除具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肝肾代谢功能障碍、肠胃消化障碍、血液系统及出血性疾病、循环系统异常、内分泌失调等问题的患者,排除具有感染病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晓研究并同意本次护理。实验组年龄22-35岁,平均(28.3±2.3)岁;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37.8±2.5)岁。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P>0.05),能够用于研究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妊娠期孕妇行常规护理[3]。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并进行相应护理。措施如下:(1)成立以护士长为领队的循证护理小组,通过组会,对可能导致妊娠期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进行讨论与探究,提出相关问题,如早产,长时间卧床,口服雌激素,肥胖及具有血栓病史或有心脏病相关家庭病史的产妇更容易在待产或产后卧床期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问题;(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研,提出能够降低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解决方案并与专家进行讨论和确定,通过证据指导实践方式制定相关护理措施,降低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3)对原有常规护理模式加以改进,如将长期卧床的产妇的下肢抬高,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定期让产妇进行小范围活动或变更卧床姿势,避免对相同部位长时间压迫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而提高血栓形成的风险;定期询问产妇是否有下肢肿胀或其他不舒服的情况,记录患者下肢平面周长,如有异常,即刻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护理;为产妇提供针对性运动指导,提供肢体运动的训练,保证产妇血液流通顺畅,减少出现血栓的风险。

1.3疗效观察和评价

1.3.1对两组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人数进行统计,然后分析数据。

1.3.2对经不同模式进行干预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评分包括社会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环境维度等四个维度。

1.3.3用满分为100分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士s)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n(%)形式和卡方检验, P<0.05,有可比意义。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人数对比

实验组妊娠期孕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低(P<0.05),见表1。

表1下肢深静脉血栓人数比较(n,%)

2.2妊娠期孕妇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行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给予护理的实验组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的各项维度评分中,得分均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干预后生活质量评价(士s,分)

2.3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和对照组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分别为(83.12±5.09)分和(68.09±7.12)分,评分直接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t=7.6798,P=0.0000)。

3讨论

血管壁受到损伤,血液流速较慢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导致静脉血栓的病理生理性三要素[4]。妊娠期孕妇的凝血纤维系统为预防产后因胎盘剥离或裂伤引发大出血而发生了有助于产后凝血的生理性改变。产妇血液中的凝血功能因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均会显著增加,导致血液原有的抗凝作用降低,血液容易以高凝形态存在,这容易使孕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常规护理模式是基于标准化护理模式得到的一套通用型护理模式,不能为孕妇提供针对性护理,难以降低孕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有研究表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通过探究孕妇出现血栓的风险因素并提供针对性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6]。结果表明,对妊娠期孕妇使用循证护理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采取可能导致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预防措施使得将孕妇在卧床期间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降低,实验组孕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循证护理模式对于降低孕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概率是有效的;实验组社会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环境维度等四个维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表明通过循证护理能够为孕妇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使孕妇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此次研究也表明,使用循证护理对于提升孕妇满意度具有较大作用(P<0.05)。再一次验证对妊娠期孕妇使用循证护理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对妊娠期孕妇使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疼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明显,患者对此护理模式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松梅,张晓妹.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循证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16):75-76.

[2]周爱芳.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科重症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1):169-170.

[3]彭姬.循证护理预防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1):175-176.

[4]马晓霞.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26(04):45-48.

[5]陈晓洁,李文秀,姜义卿,etal.脑卒中患者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的循证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8(5):61-62.

[6]田文玲,武树箭.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123-124.

论文作者:李青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  ;  ;  ;  ;  ;  ;  ;  

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模式分析论文_李青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