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_德育教育论文

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_德育教育论文

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学校德育论文,当代论文,特征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西方学校德育,过去被视为禁区,很少研究。流行的观点认为,德育是阶级性最强的,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是截然不同的。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科学,具有某些共同规律性的东西,研究和揭示当代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对于改善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一)

国家重视并亲自领导、管理学校德育,是当代国外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首先,世界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代西方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教育。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当代西方各国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要求和意见,组织专门机构展开调查研究,然后又由最高领导机构作出重大决策,在全国推行。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1990年2 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全美州长会议,会上正式通过由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1991年4 月,布什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美国教育的四项“战略目标”和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后者中就有三项与德育有关:要求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合格;成年后必须掌握在社会竞争中和履行公民权利与责任时必需的知识、技能;每所学校都没有毒品和暴力,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纪律的学习环境。1993年4月,上台不久的克林顿政府颁布了题为《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与布什的《教育战略》基本一致,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克林顿政府认为,新政权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

英国以往课程多由各学校自定,但只有德育自本世纪以来均由国家管理,战后又成立多重机构加强领导。如1978年,在英国教育大臣提议下,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研究制定统一的学校德育计划。1988年,英国政府在颁布《国家课程》时仍然规定宗教为必修课,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八条基本目的中,有四条是讲德育的。最近,英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本堪称是当代最重视学校德育的国家。五、六十年代日本曾一度倾向于为经济服务,注重技术教育,但70年代后特别突出德育。近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甚至把教育当作日本兴亡的关键来看待,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德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可以说,80年代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基本集中于德育改革。

西欧一些国家虽然不设道德学科,但政府通过法律或特设委员会对全国德育进行有效指导。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都设有专门的国家德育机构或专人负责,亚太地区自70年代以来曾多次举行学校德育研讨会,基本上都得到国家政府支持。

其次,战后各国不断强化对德育管理,通过建立德育机构,健全管理体制,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学校德育。主要有几种做法:其一,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方案、政策和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统一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具体教育目标。其二,实行部分干预,如制定统一的德育方案,拟定主要德育目标,规定一定的课时,但不编制统一教科书及操作方法。其三,政府实施政策干预,在政策上规定学校德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实践让学校自由实施。

(二)

德育教育与法制相结合,是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德育教育与加强法制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效果十分显著。

日本1971年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重视德育和体育,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儿童”。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根据教育基本法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西方国家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在美国所有大学都设有校警,大的学校还设有警察局,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常用语言、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准则》、《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有关文化的社会准则》、《对领导和政府抱的态度》、《有关财产的社会准则》、《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准则》等,严格执行健全的法规与准则,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规范化。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是文科或理科学生,都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社交能力。1984年,学校出版了一部管理学生的“法典”——《学监备忘录》,对这个学校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

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之二,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德育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根据世界及本国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内容、方式、理论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开展德育研究,探索学校德育现代化的路子。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学校德育改革的出发点在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一,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确定德育的目标、核心价值观。如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在现阶段特别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1 )具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2)具有自由、 自律和公共精神;(3)使他们成为世界中的日本人。”其二, 根据社会发展提出新的德育理论。其三,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制定学校德育改革的政策、策略。其四,根据实际选择德育方法和基本途径,致力于德育手段的现代化。电脑、通讯、电化教学等高新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学校德育教育中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是从社会实际出发,当代西方德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德育观念的更新,致力于传统道德价值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在改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如改革传统宗教教育,为现代德育服务。宗教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历史传统基础,从西方各国来看,宗教教育的改革是使当代学校德育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联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西方宗教教育改革有以下作法:其一,取消学校中的宗教课,但以教义或有关教规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如瑞士、法国等,尽管不在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但公民教育中无不渗透宗教的精神,有些地方以教规教义来阐述公民的原则,有些以教义为依据,允许学生自己到教堂和家中作礼拜,还有许多私立学校允许进行宗教教育。其二,允许宗教课与德育课并存。如英国、瑞典、新西兰等,目前仍然规定学校开设宗教课,同时开设道德课,两者的德育目的趋于一致。其三,改造宗教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使宗教内容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当代国外学校德育成功的经验之三是实施早期教育,坚持预防为主,使德育教育系统化。教育实践表明,儿童越早接受道德教育,就越容易转变为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早龄儿童德育教育,“从娃娃抓起”,制定和实施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教育内容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整个教育过程都围绕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

如英国从本世纪初就制定了专门的低幼儿童德育要求,不仅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幼儿园都制定相应的德育大纲,精选各种生动的民间故事、寓言和有益的游戏,使德育走出枯燥的死记硬背模式,寻找适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德育方法。幼儿德育以全面教育为主,把道德准则渗透到文学作品、各种教学以及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示范、榜样和观察模仿等成为低龄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并且,教育内容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如新加坡小学开设的《好公民》课程内容,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是“家庭”为中心,三年级是“学校”,四年级是“邻居”,五年级是“国家”,六年级是“世界”,以循序渐进的逻辑结构从个人到世界不断扩展。同时,许多国家都注重强化社区的德育功能,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创办家长学校等,全方位地实施早期德育教育。

国外学校德育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广泛的防范体系,防患于未然,有效地抑制矛盾激化。预防性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其一,制定有关防范法规。如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以及行动计划,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儿童法规,或在国家法律的有关条文中作了规定。其二,实施各种防范措施。如法国规定,孩子吸毒,父母必须到少年法庭受审。西方许多国家都设立了防止自杀中心,热线电话,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各方咨询及相关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助能力,解决青少年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实际问题。其三,建立有问题的青少年改造教育机构。目前,西方各国都设有类似的机构,如苏黎世设有青少年避难所,大力帮助青少年解决困扰他们的那些复杂问题;英、美、法等国都设有“少年法庭”。其四,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新加坡自1979年6月1日开展“礼貌活动”,此后每年都开展这一运动,通过这一形式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互助友爱。美国大多数学校开展性教育及反爱滋病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都有效地发挥了预防作用。实践表明,预防性教育是防止年幼无知儿童失足悲剧发生的有效措施。

当代国外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之四,就是德育的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德育形式上,不仅有专门德育课教学,而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之中。在德育途径上,不仅注重知识教学,更强调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国外学校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在采用渗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培养人才目标有差异,但所有学校为了弥补课堂德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风格的德育活动。如举办各种不同的理论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科研成果竞赛评比、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以及音乐、戏剧、舞蹈等。

当代国外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重视“认知”,而且十分注重“行为养成”。除了有严密而完备的法规、纪律和各种管理制度与之配套,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行为养成”。西方各国都规定,学生要参加劳动或社区服务工作,劳动包括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义务劳动、劳动实习课等。

日本早在1947年《教育基本法》中就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作为陶冶人格的重要内容,后又几经调整,于1978年在修订新课程时,提出把“劳动体验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近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岛屿、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人格。

当代国外学校德育富有成效的突出特征之五是建立三结合的综合德育体制,使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德育网络。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德育成功的经验。其一,注重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强调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如学校成立家长联谊会等,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德育作用。李光耀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底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结构。”其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监督站,创建学校和社会机构一体的共同配合、共同活动的文明社区;其三,推行学校、社会一致的德育目标,共同的价值标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都是社会真实推行的东西,学校倡导的即是社会所鼓励的,学校所批判的即是社会所惩罚的,理论与现实相吻合,社会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的德育目标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使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效果显著。

当然,国外学校德育就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德育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校德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然而,当代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及其特点告诉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及其发展。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积极开展对国外德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借鉴、吸取其优秀成果,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服务。

标签:;  ;  ;  ;  

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_德育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