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禹环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血液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0例,按照是否并发带状疱疹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并发带状疱疹,对照组50例患者未并发带状疱疹,整理并统计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并发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表现为簇集性水泡、发热、神经痛、单侧带状疱疹、灼烧感、红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多因素分析选择统计学意义因素进行分析,白球蛋白比值<0.5、硼替佐米使用治疗、粒细胞缺乏、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患者呈正相关系P<0.05,骨髓瘤缓解状态与患者并发带状疱疹呈负性关系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白球蛋白比值低于0.5、粒细胞缺乏、骨髓瘤未缓解、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均为发生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应给予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带状疱疹;危险因素

多发性骨髓瘤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浆细胞克隆性,发病年龄多为65岁的老年患者,男性多发于女性,在年龄小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中少发【1】。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体干细胞移植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得到明显进步,在应用硼替佐米治疗中会导致患者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发生簇集性水泡、水痘、神经痛等症状【2】。本次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00例,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年龄在52-80岁,其中年龄小于60岁的15例,年龄超过60岁的85例。将已经并发带状疱疹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未发生带状疱疹患者50例为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2方法

整理并统计患者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肾功能指标、住院时间、糖尿病情况、硼替佐米用法用量、骨髓瘤缓解情况、白球蛋白比值及粒细胞缺情况【3】。并发骨髓瘤合并带状疱疹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和单因素分析法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患者出现带状疱疹的发热、水疱、神经痛等用比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与骨髓瘤未缓解、硼替佐米用法用量、粒细胞缺乏情况、白球蛋白比值构成情况用百分比描述。多因素分析采用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进行行间卡方检验,P<0.05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并发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表现为簇集性水泡、发热、神经痛、单侧带状疱疹、灼烧感、红斑。其中出现簇集性水泡50例,发生率100%;发热28例,发生率56.0%;顽固性神经痛15例,发生率30.0%,其中累积腰腹神经痛12例,胸肋神经痛9例,下肢及臀部神经痛1例,上肢及颈肩神经痛患者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1例;疱疹伴烧灼感31例,发生率62.0%;红斑19例,发生率38.0%。

根据表中结果可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伴发带状疱疹进行单因素分析,骨fen'xi髓瘤未缓解、硼替佐米用药、粒细胞缺乏、白球蛋白比值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有直接关系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多因素分析选择统计学意义因素进行分析,白球蛋白比值为<0.5、硼替佐米使用治疗、粒细胞缺乏、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患者呈正相关系P<0.05,骨髓瘤缓解状态与患者并发带状疱疹呈负性关系P<0.05。

表1 多发性骨髓留患者单因素分析

3讨论

相关研究证实【4】,带状疱疹多发生于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发病原因为白细胞干扰素分泌功能降低。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应用化疗药物使机体自身抵抗能力减弱,使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未患病人群。尤其在使用硼替佐米治疗,骨髓瘤未缓解及粒细胞缺乏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在本次研究中有50例患者并发带状疱疹,观察组并发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表现为簇集性水泡、发热、神经痛、单侧带状疱疹、灼烧感、红斑。其中出现簇集性水泡50例,发生率100%;发热28例,发生率56.0%;顽固性神经痛15例,发生率30.0%,其中累积腰腹神经痛12例,胸肋神经痛9例,下肢及臀部神经痛1例,上肢及颈肩神经痛患者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1例;疱疹伴烧灼感31例,发生率62.0%;红斑19例,发生率38.0%。在骨髓瘤症状得到缓解的患者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伴发带状疱疹进行单因素分析,骨髓瘤未缓解、硼替佐米用药、粒细胞缺乏、白球蛋白比值低于0.5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有直接关系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多因素分析选择统计学因素进行分析,白球蛋白比值<0.5、硼替佐米使用治疗情况、粒细胞缺乏、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患者呈正相关系P<0.05,骨髓瘤缓解状态与患者并发带状疱疹呈负性关系P<0.05。白球蛋白比值小于0.5的患者,肿瘤负荷高,白蛋白消耗较多,与带状疱疹发生表现为正性关系。白球蛋白比值小于0.5的患者,肿瘤负荷值较高,体液免疫程度受到影响,导致外界抗感染能力下降,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并且与带状疱疹发生率呈正性关系。粒细胞缺乏的患者机体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导致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并且病毒的感染率明显增高,也与带状疱疹发生率正性相关性。硼替佐米为靶向的具有选择性、强效性、可逆性的抑制性,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新药,对于治疗反复难治性骨髓瘤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硼替佐米治疗骨髓瘤过程中患者会并发带状疱疹,并且疱疹的发生率较高,发病率明显高于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的骨髓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患者在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后,应提高警惕,并给予支持治疗,除对疱疹进行局部治疗外,严重的而患者应改变硼替佐米的给药方法。

综上所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白球蛋白比值低于0.5、粒细胞缺乏、骨髓瘤未缓解、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均为发生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应给予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项丽娜,何颖,庄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4):316-317.

[2]余春艳,熊林,张立朝,等,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余血液流变学检测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5):267-268.

[3]徐亚芬,朱冬红,吕秀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治疗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3,20(6B):27-28.

[4]林晓翔,张秀华,叶蕾,硼替佐米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4):1257-1259.

[5]白云静,申洪波,陈竹,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2015,50(9):29-30.

论文作者:禹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禹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