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分析_农产品论文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分析_农产品论文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依存度论文,海峡两岸论文,农产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922(2006)03-0024-05

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业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强烈竞争,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农业的开放程度如何?农产品对外贸易如何?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岸的农业合作,提升两岸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有的学者从分析农业投资和贸易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两岸的农产品贸易;有的学者则从两岸农产品贸易现状出发建议两岸农产品贸易可以借鉴祖国大陆与港澳地区之间的贸易模式进行;有的学者则从两岸农产品的主要进出口市场对两岸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而对两岸间农产品贸易依存度,互相对对方市场的依赖程度,有没有进一步加强两岸间农产品贸易的空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

一、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宏观态势分析

现代农产品贸易已发展成为商品与资源要素的全方位贸易,通过两岸间农产品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产品贸易促进专业化生产,而专业化生产则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扩大的农产品贸易和更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所有的贸易参与者的生活水平和不同地域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得以提高,能进一步扩展对农产品消费的空间。

根据李岳云等[1] 对两岸农产品的RCA指数分析可知,两岸在水果方面都具有竞争力,祖国大陆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为稻米、玉米、家禽、毛猪及制品、蔬菜六大类,其RCA指数均高于台湾地区。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自然气候不同,因此两岸具有竞争力的水果品种不同,台湾地区只能向祖国大陆出口热带水果,而需要从祖国大陆进口温带水果;祖国大陆由于需求层次的差异性需要进口高品质的水果,这些水果是祖国大陆目前无法自己生产的,因此由于需求结构的不同也可引起两岸的农产品贸易。在对一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RCA指数分析中发现两岸竞争力优势的所在点不同,总体来说,祖国大陆在六类农产品上具有的竞争优势为价格优势,而台湾地区具有的优势为非价格竞争优势,由于两岸的“五缘”优势和农产品本身的特征再加上两岸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差异性,使两岸农产品贸易能突破政治障碍持续发展。

二、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评价

(一)祖国大陆农产品对台湾地区贸易现状

从表1中可看出,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近年来从总量上来说都是持增长态势。但从对2003和2004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进出口总值比重由2003年的1.9%下降到2004年的1.7%,进口比重由2003年的2.0%下降到2004年的1.4%,出口比重则由1.9%上升到2.1%,这表明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占祖国大陆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较小。

表1 1999—2004年祖国大陆农业GDP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亿美元

Table 1The agriculture GDP and foreign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mainland during between 1999 and 2004

年份

农业GDP 农产品进 农产品对台湾地区农产品

农产品从台湾地区

农产品

农产品对台湾地区

出口总值 进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出口总值

19992961 370 3.25128 0.35

117 2.90

20001766 359 3.40195 0.50

163 2.90

20011861 367 3.11166 0.49

201 2.62

20021946 305 4.34181 0.67

181 3.67

20032220 403.6 7.86

189.3 3.82 214.3 4.04

20042386 514.2 9.10

280.3 4.10 233.9 5.00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0—2003年)计算得出1999—2002年数据;2003年的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4年)2004年的数据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得出。

(二)台湾地区农产品对祖国大陆贸易现状

台湾地区经济以农业起家,农产品对外贸易对台湾地区农业以及对岛内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目前,台湾地区农业GDP占其总GDP中的比重已不到3%,农业从业人员近年来达最低点为70万人左右,但台湾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仍是提高台湾地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解决途径。总体分析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农产品出口也呈增长势头,2004年台湾地区农产品的五大出口市场分别为日本、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大陆和越南。2004年祖国大陆是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农产品的进出口比重由2002年的4.2%上升到2004年的6.4%,两岸农产品贸易已成为两岸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表2)。

表2 1999—2004年台湾地区农业GDP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亿美元

Table 2 The agriculture GDP and foreign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aiwan during between 1999 and 2004

年份

农业GDP农产品进 农产品对祖国大陆

农产品

农产品从祖国大陆

农产品

农产品对祖国大陆

出口总值进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出口总值

199973.61 107.313.25 31.02 2.90 76.29 0.35

200063.71 108.713.72 32.79 3.22 75.92 0.50

200154.26

98.813.11 68.51 2.62 30.30 0.49

200253.04 102.704.34 71.20 3.67 31.50 0.67

200357.00 114.387.50 77.85 5.52 36.53 1.98

200456.00 123.967.92 88.52 5.01 35.44 2.91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0—2003年)计算得出1999—2002年数据;2003年的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4年);2004年的数据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得出。

三、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

农产品贸易依存度是指农产品进出口总值占农产品生产总值的比重,表明一国或一个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依赖国际农产品贸易取得产销与供求平衡的程度[2]。一般而言,祖国大陆由于有庞大的市场和资源支持,贸易依存度比台湾地区低;台湾地区由于其狭窄的市场和外向程度较高的农业,贸易依存度比祖国大陆高。

(一)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增强

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有上升趋势,表明两岸农产品的依赖性在增强。从2002年开始台湾地区农产品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2002年的8.13上升到2004年的14.10;祖国大陆农产品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依存度由2002年的0.19下降到2003年的0.18,2004年又上升到0.20。6年的依存度分析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始终大于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依存度,同时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依存度在表中各年份都大于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依存度,说明在这2个市场互相依赖的程度不同,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要高于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市场的依赖程度(表3)。

表3 1999—2004年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

Table 3 The depend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from 1999 to 2004

年份

台湾地区农产品对

农产品从祖国大陆

农产品对大陆

祖国大陆农产品对台

农产品从台农产品对台

祖国大陆贸易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

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1999 4.42

3.940.48 0.11 0.01 0.10

2000 5.83

5.050.78 0.18 0.02 0.16

2001 5.53

4.660.87 0.17 0.03 0.14

2002 8.13

6.871.26 0.22 0.03 0.19

200313.20

9.703.50 0.35 0.17 0.18

200414.10

8.905.20 0.37 0.17 0.20

资料来源:根据表1和表2中的数据计算而来。

(二)对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分析

1.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外在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按传统的理论分析,祖国大陆由于市场庞大和资源丰富,农产品主要的市场在内部市场,农产品进出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祖国大陆不同层次的需求,农产品对外出口占农产品总额中的比重不大,这使得祖国大陆农产品对台湾地区市场的依赖性有限。台湾地区农业由于受制于内在市场的狭窄和资源的限制,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有相当一部分必须依靠外在市场来实现,加上台湾地区被日本控制的50年期间,根据日本的殖民政策是“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把台湾地区作为日本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这个政策客观上也影响了台湾地区的农业产业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台湾地区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2.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农业投资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贸易依存度。按照拉格曼等人提出的“内部化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失灵导致交易成本增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3]。台商在祖国大陆农业投资的动机主要是更好地发挥其现有优势,台湾地区农产品贸易对祖国大陆一直都是逆差状态,加上民进党上台之后社会意识形态激化,台商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影响下谋求自身未来的发展,在祖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呈增长趋势,目前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已达30多亿美元。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对两岸关系发展最直接的推动效应就是带动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根据有关研究,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农业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就可以推动3.793个单位的两岸农产品贸易总额,其中出口0.627个单位,进口3.166个单位[4]。在台商对祖国大陆农业投资的驱动下,两岸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成为两岸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增多更易提升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贸易的依存度,更易使台湾地区经济对祖国大陆市场产生依赖。同时由于台湾地区方面对祖国大陆的资本进行严格的限制流入,两岸的农业投资以单向流动为主,影响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农产品贸易依存度的增加。

3.两岸农产品贸易形态对依存度的影响。贸易形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由于两岸目前仍未实行“大三通”,现阶段农产品贸易仍是以间接贸易为主,包括转口、转运和过境等贸易形态。两岸农产品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以转口贸易为主,90年代以转运贸易为主,从90年代后期由过境贸易扩张到后来的“准直接贸易”,但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接贸易,这就增加了农产品贸易中的成本。有学者运用数量模型推算,两岸进行直航会使两岸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两岸相互贸易的增加。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间的双边贸易将分别提高71%和124%[5],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也将随着两岸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增加而提高。

4.祖国大陆调整对台农产品进口政策。由表3中可看出台湾地区农产品对祖国大陆出口依存度从2002年的1.26上升到2004年的5.20,这与祖国大陆调整对台湾地区农产品的政策有关。以水果为例,2005年,为解决台湾地区果农丰收滞销问题,祖国大陆分别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举办海峡两岸农产品展销会,以提高台湾地区水果在祖国大陆的知名度。从2005年8月1日起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并在福州、厦门、深圳等地的海关采取“绿色通道”等措施,加快台湾地区水果在祖国大陆海关的通关速度,提高台湾地区水果在祖国大陆的市场竞争能力。

5.中泰农产品协议对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的影响。2003年6月18日中国与泰国领导人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与泰国关于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快取消关税的协议》(以下简称《“早期收获”方案协议》)[6],由于《“早期收获”方案协议》提前对中泰间的水果和蔬菜类的产品贸易实行零关税,零关税实行后,祖国大陆从泰国进口水果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口增长明显,其中有一部分是替代了从台湾地区进口的水果。以祖国大陆的某个水果批发市场的莲雾价格为例,台湾地区莲雾价格是泰国莲雾价格的1倍多,可见在祖国大陆高端水果市场上台湾地区具有明显的价格劣势,这影响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水果的进口,也对两岸的贸易依存度产生影响[7]。而《“早期收获”方案协议》最终是要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推行,按照计划中国与东盟将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将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三)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1.两岸加入WTO使两岸贸易依存度具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不管是祖国大陆农业还是台湾地区农业都受到了来自境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来保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是两岸农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特征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和基础,农产品质量特征的提高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主要有:种子的培育、生产要素投入质量、生产技术的改善和生产行为的规范[3],在这些方面都是祖国大陆比较欠缺的。在两岸农业共同面临竞争挑战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农业方面的合作,推动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将是两岸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2.两岸农业要素禀赋的差异使依存度提升。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引起国际贸易的原因,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节贸易的经济结构,每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8]。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根据林卿的研究,台湾地区农业在资金、技术、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祖国大陆在劳动力总量劳动力价格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台湾地区应该集中力量生产拥有丰富生产要素的农产品,然后输入具有稀缺要素生产的农产品[2]。由于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的差异性明显,两岸农产品互补性较强,这也为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3.两岸的市场潜力使农产品贸易依存度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2004年两岸农产品贸易总额仅占两岸商品贸易总额的1.2%,祖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农产品占祖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商品总额的3.7%,祖国大陆从台湾地区进口的农产品仅占祖国大陆自台湾地区进口商品总额的0.6%,由于两岸农业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农产品的互补性强,与双方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两岸农产品的贸易规模偏小,农产品贸易在双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通过对祖国大陆出口到台湾地区的农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在对台湾地区农产品贸易出现总体逆差的情况下,祖国大陆在蔬菜、水果类产品方面对台湾地区出口的顺差最大,净出口指数为0.78,以2000—2003年的对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数据计算,总体净出口指数为-0.69,表明祖国大陆在这2种产品的对台湾地区出口上占有的相对优势明显。同时随着祖国大陆扩大进口台湾地区农产品政策的出台,台湾地区农业依托自身地理位置和技术优势可以为祖国大陆提供更多的特色农产品,因此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前景广阔。

四、若干对策建议

鉴于两岸农产品贸易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以及从合理分配各方在两岸农产品贸易中的正当利益出发,祖国大陆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动两岸农产品贸易,增强台湾地区农民对祖国大陆市场的依赖性。

(一)协助台湾地区农产品扩大祖国大陆市场

尽管台湾地区某些农产品在祖国大陆具有质量上的竞争优势,但由于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台湾地区农产品在祖国大陆的售价普遍较高,出现台湾地区农产品在祖国大陆市场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为了切实加大台湾地区农产品在祖国大陆市场的销售,祖国大陆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台湾地区农产品行销制度,建立与两岸农产品贸易配套的资讯交流体系及完善两岸经贸法规,加快台湾地区农产品在祖国大陆的集散中心和转运中心的建设,并建立台湾地区农产品进口“绿色检验通道”,缩短农产品的滞留时间,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使台湾地区农产品的内在品质能在祖国大陆市场得到充分体现。

(二)借鉴CEPA协议,摸索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新机制

尽管台湾当局对CEPA不予置评,但由于目前两岸的利益关系的存在,特别是台湾地区经济主体依然在亚洲,如果台湾地区孤立于亚洲之外,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将失去向纵深发展的机会。目前,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民间经贸交流继续增强,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两岸的经贸合作应以民间机构为主体共同协商建立,参照CEPA建立有效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合作新机制,探索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

(三)使台湾地区各涉农集团都能充分享受到农产品贸易利益

台湾地区各涉农集团在整个农产品对外贸易中获利并不均衡,在两岸农产品贸易中获利较多的主要是各级中间商,台湾地区中南部的农民并没有从两岸农产品贸易中获得太多的贸易利益,鉴于台湾当局与台湾地区中南部联系较多的“草民”政策[4],祖国大陆应该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台湾地区中南部小农能在两岸农产品贸易中受益更多。如采取一些政策促进涉及台湾地区中南部小农利益的农产品小额贸易的发展,从而增强台湾地区中南部小农对祖国大陆的依赖。通过设置便捷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和农产品信息中心及时将农产品流通信息反馈到台湾地区,降低台湾地区农产品在大陆的流通成本,使台湾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成本与祖国大陆的农产品流通成本基本保持一致。

(四)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心

通过建立合作中心协调两岸在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走私问题、贸易纠纷问题等,收集两岸农产品的需求信息,使得两岸农产品贸易能在合作中心的协调下更加顺利地发展,推动农产品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心可以以福建为试点选择几个与台湾地区农产品民间交流较多的城市,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心,并以试点城市为出发点探索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模式,为两岸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  ;  ;  ;  ;  ;  ;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分析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