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江苏 无锡214116)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间治疗的32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16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16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3个月行BUT、SIt与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BUT、SIt术后3个月较术前均提高,实验组BUT、SIt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结膜杯状细胞增多,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差值为(7.2±2.0)个、(14.7±3.5)个,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对眼表损伤有修复作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作用较好。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眼表修复;眼科疾病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80-0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为三角形增厚的球结膜变性组织入侵生长至角膜,不但影响美观,还常常引起患者眼部不适、充血等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视力下降[1]。目前,翼状胬肉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且有较多的手术方式。对于这些手术方式的研究,以往主要关注哪种手术方式复发率更低,哪种手术眼表损伤轻。近年对翼状胬肉的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患者的眼表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而有些研究表明,翼状胬肉手术对患者的眼表环境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3]。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患者已损伤的眼表环境的影响差异,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意义。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对施行了不同手术的翼状胬肉患者的手术前后眼表环境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间治疗的32例翼状胬肉病例,均符合原发性翼状胬肉临床诊断标准,依据术前泪膜破裂时间(BUT)与泪液分泌试验(SIt),结合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将符合标准的(三项指标异常)32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6例。
实验组中,男6例,女10例,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50.5±2.1)岁,病程1~4个月,平均(2.5±1.8)个月;对照组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3.5±2.7)岁,病程1~8个月,平均(4.5±2.1)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麻醉后在结膜下注射利多卡因0.2ml,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在显微镜下将头部与体部连接部位的结膜组织剪开,将结膜与胬肉组织分离开,胬肉体部与巩膜至泪阜钝性分离开[2];将分离出的胬肉体组织剪掉并将角膜上的组织切除,对角膜表面组织进行清理。
实验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将角膜缘上方薄层球结膜组织至角膜膜缘内1.1mm处的组织分离,将薄层球结膜植片剪下,移动至巩膜暴露位置,连接植片的角膜缘端与巩膜暴露区的角膜缘侧,植片固定于巩膜暴露区后使用丝线缝合,将植片下的凝血与气泡清除干净。
1.2.2检查项目与方法
(1)BUT在患者结膜囊内滴入荧光素钠(10g),眨眼3次,从第3次眨眼至角膜出现第1个黑斑所用时间为BUT,异常时间为BUT<10s。
(2)SIt使用检测用滤纸条,反折6mm,放置在结膜囊内外1/3处,停留5min后将滤纸取下,对湿长进行测量,如果长度低于10mm,则为异常。
(3)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麻醉后应用醋酸纤维膜滤纸片,置于颞侧球结膜上,压迫停留10s后取下滤纸,应用乙醇固定后(96%)使用碘酸-希夫(PAS)染色。后应用显微镜计算杯状细胞数。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20.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标准差(),使用检验计数资料,x2检测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BUT、SIt术后3个月较术前均提高,实验组BUT、SIt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结膜杯状细胞增多,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差值为(7.2±2.0)个、(14.7±3.5)个,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术前检测指标与术后3个月对比
3讨论
翼状胬肉是发生在睑裂区局部球结膜变性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或翼状增生,并侵犯角膜的一种常见眼表疾病。患者常有自觉眼干、眼涩和视物模糊等诸多不适症状,其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方式颇多且不同手术方式临床效果亦存在差异[4]。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即存在泪膜功能不稳定,此外,Chan等[5]观察到翼状胬肉患者存在眼表损害,结膜杯状细胞计数减少。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和术后BUT、Slt、杯状细胞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术对患者眼表环境恢复有影响。
本研究除了开展泪膜相关检查以外,还对结膜杯状细胞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更能反映出眼表环境,经分析显示,实验组手术方法对结膜杯状细胞有着更好的修复能力,原因可能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恢复了角膜地形,从而改善了眼表环境。而应用单纯切除术术后眼表地形恢复较差,术后结膜杯状细胞增加较少[6]。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切除术可使疾病得到根治,但单纯切除术效果不佳,修复作用不显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增强修复效果,成为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林文雅,黄丽娟,张招德.翼状胬肉的不同术式对角膜上皮修复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17):50-52
[2]刘俊茹,李学民,王薇.翼状胬肉术后结膜印记细胞学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10,46(4):323-327
[3]杜青卫.翼状胬肉患者不同术式对角膜创面修复及眼表功能恢复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485-1487.
[4]高垒.翼状胬肉三种手术方式疗效对比[J].解剖与临床,2010,18(6):440-441.
[5]Chan CML,Liu YP,Tan DTH.Ocular surface changes in pterygium[J].Cornea,2002,21(1):38-42.
[6]廖志强.翼状胬肉切除术式对术后眼表修复所产生的影响分析[J].健康之路,2018,(1):16-16
论文作者:周金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结膜论文; 角膜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实验组论文; 个月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