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各种各样的辅导心理_亲子成长论文

有各种各样的辅导心理_亲子成长论文

家教心态种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教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①望子成龙。据说,古时有一神童去考秀才,因年龄小,由其父背着送进考场。主考官见他如此年幼,大为惊奇,便想试试他的才学,当即吟出一上联:“儿骑爷做马。”不料童此对答如流:“父愿子成龙”。且不管是否真有此事,这副对联却生动地刻划了古今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普遍心态:望子成龙。

身为副厂长的徐国伟和部门经理的许乃勤,为了女儿能成才,双双放弃正值全盛时期的事业,来到上海,摆起了豆腐花摊,陪女儿在这里读私立学校。

某地一农夫,为了儿子能继续上学,砸锅卖铁,把家中仅有的一辆破自行车和结婚时的旧家具全卖掉了。

南京工学院的教授夫妇,因逼子成才心太急、太狠,竟被亲生儿子活活勒死。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是,凡事都应有“度”。为子女甘愿当牛做马,牺牲自己,固然可敬,但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失掉了个人生活上的美好部分,个人生活上的积极的东西,使得母亲成为一个毫无价值的人,限于单纯为子女服役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从事教育的母亲,而是子女的奴隶了。”至于那些为了盼子成龙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最终落了个鸡飞蛋打身首异处的父母,就更谈不上什么教育了。

②子贵父荣。明代傅山家学渊源,他本人精医术,通经史,工诗文,可谓一代奇才。傅山对后辈儿孙也寄予厚望,费了很多心血培育他的两个孙子,然而,他只是把孙子当作是传书接学、光宗耀祖的工具。他曾对孙子说:“我家读书种子,要在尔两兄弟上责成。”后人对傅山家教的立足点颇有微词,但他这种心态仍沉积在当今一些父母的心中:贪图虚荣、急功近利:

“我女儿2岁就会数数了。”

“我儿子2岁时已经能背好几首儿歌呢。”

盲目的优越感和“子贵父荣”的心理,使一些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最聪明,孩子成了父母相互攀比、夸耀的资本。王安石笔下的神童仲永最终沦落成“才尽”的庸人,就是这种心态的牺牲品。

更有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冒尖”、“显眼”。听说谁家的孩子会弹琴,他就迫不及待地买来钢琴,逼孩子学;看到谁家的孩子能作画,他就赶紧买来颜料、画笔,逼孩子画。结果孩子砸坏钢琴,练声伤了声带,把墙壁涂得面目全非的现象屡屡发生。偷鸡(投机)不成。反蚀一把米,真是得不偿失。

③不打不成才,树大自然直。贾府里那位公子哥宝玉的父亲和奶奶都希望他能有所作为,光宗耀祖,但他们在教育宝玉的方式上却截然不同:贾政严厉正经,动辄家法处置,他强迫儿子一心攻读圣贤书,莫沉溺于儿女情长,玩物丧志。而贾母却处处宠着、护着孙儿,并且还颇有一番说辞:孩子小时候什么滋味都尝过,长大以后,见怪不怪,不为诱惑所动,就会一心一意走正道。贾政和贾母对宝玉的态度,恰恰代表了一些父母对子女的两种对立心态:不打不成才和树大自然直。

直至今日,传统的“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和“鞭子本性竹,不打书不读”的教育方式仍浸润着一些父母的神经。孩子不听话或学习成绩差,不是耐心说服教育,而是破口谩骂,拳脚相加。发生在青海的那起只因孩子平均成绩低于90分,便大打出手,将女儿活活打死的案例,便是这种心态血淋淋的写照。

与此相反,认为“好孩子不用管,管死没好货”,抱着树大自然直心态的父母也大有人在。某地有位领导干部,平时对儿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不正常举动,也置若罔闻。在儿子高考的关键时刻,自己竟外出游山玩水,等他知道儿子杀人犯法,跳楼自杀的时候,方才醒悟,可惜为时已晚。

持有这种心态的父母还有其另一种表现,就是对子女的姑息溺爱。有一篇题为《餐桌边的“守望者”》的文章,报道了这样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现象:餐桌的一边孩子又吃又喝,另一边父母专心致志地看着心肝宝贝吃着、喝着。由此联想到另外一则报道:德国的父母与孩子一起乘车,父母绝不会让孩子坐着,即使车上有许多空座。如果是中国的父母又会怎样呢?他们宁肯自己站着,也要把座位让给孩子。把好东西、享受让给孩子,是传统的“慈幼”的美德,然而,正是这种极端化了的心态,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造就了本末倒置的“孝亲”。《幼科发挥》曰:“不善养子者,如舐犊之爱情,爱之愈深,害之愈切。”父母当谨记之。

④盲目追随。诚然谷先生在《专家,专家》一文,不无嘲讽地谈到尽信专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混乱:诚先生的朋友麦可博士是位有名的医学心理专家,他研究证实仰卧睡觉好,诚先生恪守专家教诲,学着仰睡;时隔半年,麦可又证实最理想的睡姿是侧睡,便又试着侧睡;没多久,另一些专家主张趴着睡,他又学着趴睡;再后来,麦可否定了以前所有的结论,用大量统计资料和图表论证了人不需要睡眠,睡觉是极大的浪费,诚先生又坚持不睡觉。直到有一天他昏昏沉沉地去拜访麦可博士时,却发现这位力主不睡的专家却在蒙头大睡。联系目前家教的实际,一些父母的做法颇有点像文中的诚先生。看到这本书上说“慈母有败子”,便马上对孩子板起面孔;读到那本书上的“爱是教育的基础”,又赶紧换上一副笑容可掬的面孔。今天听信张专家说的,明天又改信李学者说的,忽热忽冷,朝令夕改,反映了一些父母盲从书本的心态。

按科学育儿固然不错,但尽信、盲从书本,人云亦云则是不足取的。教育子女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对大多数孩子都适用的科学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可能失去效用,甚至是反效的。因此,父母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教育好子女。

标签:;  ;  ;  

有各种各样的辅导心理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