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型_风险管理论文

论财务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型_风险管理论文

论金融稽核的风险导向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风险论文,模式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金融风险增大,迫切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金融稽核作为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监控职能发挥,为经营管理服务。在金融风险增大的形势下,稽核部门的中心工作是风险监控。在稽核模式上,要由帐表导向或制度导向模式,转变为风险导向模式,由合规性监控为主转变为风险性监控为主,协助监控部门稳健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风险导向稽核模式须以金融风险监控为中心,全面考察金融机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状况;系统分析、评价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根据风险状况确定审查项目、审查重点以及具体检查的业务和资料的范围、数量、深度;既重视现实问题,又关注金融机构未来并测试管理当局为降低风险采取的措施、方法的效果。

一、金融稽核风险导向模式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同风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原因,金融机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从稽核角度可将这些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效益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衍生,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994年墨西哥支付危机、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东南亚和韩国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的金融动荡,都反映出金融风险的巨大威胁。防范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乃至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国内的金融环境也不容乐观,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使得人民币相对东南亚、韩国等国家货币升值,而出口企业效益下降,进而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影响。人民币利率多次下调,可能引发利率风险;证券、货币等金融市场建设不够完善,则极易引发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业竞争加剧,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金融机构业务等同样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面对较大的环境风险,特别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内部出现了经营多元化、业务分权化趋势。如果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下降、业务能力不强,极易导致控制风险。如果业务操作不符合规定程序、控制程度存在缺陷、风险管理不力、决策失误或存在营私舞弊问题,那么金融机构一定会蒙受损失。目前由于人浮于事、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增加、呆滞帐款增多等原因,已有一些金融机构发生了经营亏损,金融业的经营效益风险正在增大。

从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来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企业“三角债”长期存在,经济效益滑坡,多头开户逃避监管,长期拖欠借款,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资本金比例较低,这些因素有引发债务支付危机之可能。

金融机构主要是以信用方式进行经营的,因而比其他行业的风险更大。采用帐表导向模式进行稽核,仅仅围绕会计帐表检查,只能起到查错防弊的作用,既费时费力,又无法履行新形势下稽核应有的职责。制度导向稽核模式只强调检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忽视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因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风险导向横式开展金融稽核,可以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降低控制风险,防范信用风险及经营效益风险,促使金融机构安全有效地经营。以风险导向模式进行稽核检查,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更广泛、更丰富,稽核价值也更容易被管理当局所认识,可以更有效地发挥稽核职能。

二、金融稽核风险导向模式的应用

金融稽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监管部门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监管部门和稽核人员的观念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除了合规性、合法性稽核检查之外,更要注重风险性检查和评价。稽核人员运用风险导向模式对金融业务、金融风险进行检查、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控制金融风险,更好地发挥监控职能。风险导向稽核模式是以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为出发点,促使稽核人员重视环境风险、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效益风险。因此,在研究、分析风险过程中,应既要对金融业务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进行检查,又要对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债务偿还可靠性、管理控制科学性以及经营效益性加以分析和评价。根据风险状况制定稽核计划,优先安排高风险项目的检查;依据风险的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检查策略和方法;在检查、评价之后,提出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这是风险导向稽核工作的重要之点。

(一)分析、评价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由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一层次的风险影响到金融机构所有业务,金融机构可以采取措施,抵御这些风险。稽核部门对环境风险必须给予关注,定期分析、评价环境因素对金融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配合管理当局抵御环境风险。有效的方法是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从定性分析、评价转为数量化、工程化和智能化分析、评价,从而做好风险防范准备。例如,运用VaR方法(Value at Risk)将市场风险标准化、数量化,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控制;运用免疫方法(Immune)分析各种金融资产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进行投资组合,从而消除利率的不确定性影响。稽核人员应掌握定量分析风险的技术,以便有效开展风险监控。

(二)检查、评价控制风险

金融机构控制机制包括控制程序、信息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其中监督检查职责主要由稽核部门承担。健全有效的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保证,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会导致控制风险。稽核部门要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预防性分析和趋势分析,通过对控制程序、信息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检查及评价,促进完善内部控制,降低控制风险。

控制程序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和经营目标,确保控制措施得以执行的各项政策、程序和规定,包括职责的恰当分离、合理的奖惩制度、适当的审批和授权手续、业务的独立检查等。按控制目的可将控制程序分为营业性控制、合规性控制和员工素质控制。稽核部门的职责是对控制程序进行检查、评价,及时找出缺陷,如权限划分不合理、贷款发放不符合规定程序、员工作弊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控制程序。

完整、可靠的信息体系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收到最高管理层的决策、通知及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内部、外部有关信息;最高管理层应及时掌握经营状况、经营目标实现程度,并通过稽核部门及时了解其内部控制、决策、计划等执行情况。稽核部门通过对信息体系检查、评价,促进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揭露资产负债和盈亏不实、掩盖帐外经营和不良资产等问题,提高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和预测、决策资料的相关性、可靠性,防范信息失真、信息不完整带来的风险。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要求金融监管部门重视风险管理,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鉴定和分析,计算风险度,确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化解风险。稽核部门调查、了解各级管理人员对内部、外部风险的重视程度,评价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性、有效性检查、评价,查明存在的问题,提出风险管理建议,提请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措施,加强风险管理。

(三)检查、评价信用风险

稽核部门还要检查信用风险状况,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查明经营责任。主要对金融资产风险、债务风险和贷款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控制信用风险的建议。

金融资产风险中最为典型的是银行呆帐风险。检查重点是信贷资产的风险性、贷款结构的合理性。稽核人员应由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运用以下指标分析、评价金融资产风险水平:贷款风险度、逾期贷款率、呆帐率、次级和可疑贷款占用率、到期贷款收回率、贷款利息收回率等;分析、评价贷款期限结构比例和呆帐准备率的合理性;调查呆帐原因,属于经营者责任的,要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债务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的可能性,包括单位和居民储蓄存款负债风险、借款风险、金融债券风险等。稽核人员可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分析资产负债率、资本金比例、贷款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债务期限结构比例、现金和存款备付率等指标,评价债务风险水平。

贷款项目风险是因贷款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本金、利息无法收回的可能性。稽核部门应对重大贷款项目的论证进行事前评价,分析贷款的可行性、风险性,从稽核角度提出建议,提高贷款决策质量,降低贷款项目风险。

(四)检查、评价经营效益风险

经营效益是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实际经营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一般是通过科学、周密的计划或预算控制不经济行为;效率性指投入产出比较,即实际耗费与实际收益的比较;效果性指实际业绩与目标业绩或计划业绩比较。如果金融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费用控制不力、经营成本上升、经营效益不佳,必然会导致金融机构逐渐丧失竞争能力,生存风险增大。因此,必须重视经营效益的管理。稽核人员可将实际成本、费用与计划比较,也可运用费用率、综合成本率、付息率等成本费用率指标,评价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运用收息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评价经营活动效率性;将实际经营业绩,如收入额、利润额实际数与计划、目标比较,评价经营活动的效果性。通过检查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加强内部管理,促进提高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防范经营效益风险。

标签:;  ;  ;  ;  ;  ;  ;  ;  

论财务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型_风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