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的模式方法_科学论文

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的模式方法_科学论文

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模型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模型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模型,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研究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利用模型来达到特定目的的研究方法,称为模型方法。它既包括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来模仿、再现原型的某些特征、状态和本质的模拟方法,也包括对各种思想模型的具体运用。

模型方法首先在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世纪30年代创立的相似理论,又为它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之迅速发展为一种普遍的科学认识方法,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模型被用于人口增长、经济预测、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一系列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社会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模型方法在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不乏其例。如,在教育传播过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就大量借用了以香农和韦弗1949年提出的线性数学模型和纽科姆1953年提出的社会心理模型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大众传播过程模型。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是以他所运用的活动的结构模型完整地建立了其教学方法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模型系统,它把具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的子模型,即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联合在一起。借助于模型,巴班斯基还比较完整地说明了教学条件系统、教学影响系统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中,保尔斯顿采用模型方法把比较教育中的各种理论观点映射到二维平面上各个不同的区域,以揭示当今各种范式的冲突与共存。另外,在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中更是利用了许许多多的模型。

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表明,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人类进行理论思维的一种普遍方式,在人类创造性思维及其理论构建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环节。采用模型方法对教育传播科学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理解和观察教育传播现象,有利于人们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特点、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使教育传播现象或过程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指出教育传播现象较完整的描述的途径和各因素之间较完备的联系,并能为建立较完整的分类系统提供可能性。不仅如此,模型方法运用于教育传播科学研究,在分析教育传播系统内部和外部性质的联系时,将会明显而直观地洞察到一些“空白点”,这就会导致更深刻地揭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

模型方法之所以能在教育传播科学等众多领域内获得广泛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特征:其一,类比性。模型类比或模拟原型(研究对象)。由于原型受时空限制,人们往往不能随意地反复分解、检验它,而模型则相反。其二,简略性。模型不是原型原原本本的复制品,而是按照人们的研究目的,部分地再现研究对象的内容,便于人们检验或论证、认识原型。其三,假定性。模型不是“真实”,需要接受检验,也能被随时检验修正,可塑性强,灵活性大。因而,借助模型,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规律。

模型从大的方面来说,可分为物质形式的模型与思维形式的模型,前者可分为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思维形式的模型大体又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是理想模型。这是对客体所作的一种科学抽象,也是一种简化和理想化。如力学中的质点模型,数学中的点、线、面,化学中的理想溶液;生物学中的模式细胞等等。其二,是数学模型。这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实际问题用数学符号表达成一个待解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一般是以抽象的理想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点,就是要寻求这一实际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对应关系。其三,是理论模型。这是对所研究的对象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在积累了相当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基本概念,据此推理,对这一领域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理论上的问答和说明,并且提出新的科学预见。其四,是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在建立理论模型时,如果其含有明显的或相当数量的经验成分,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一种理论加经验或数学加经验的模型。运用这种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可以进行半定量半定性的研究。

由于教育传播现象的复杂性,所涉及的变量和参量的数目甚多,其中有许多因素难以测量和定量化,加之教育传播理论的抽象化程度不高,定性研究还不完备,所以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还不可能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而只能是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分化、发展与重新构造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从内容方面看,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模型主要是表达人们所要研究的教育传播活动的结构(区别于其它模型)。从方法方面看,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模型均以抽象为基础,类比和简略表达教育传播原型(区别于传播理论)。从现实性方面看,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模型是一种富有预见性的假定的表述。这是因为作为认识手段的模型都蕴含着假说。

通过上述对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模型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其与自然科学以及数学中所使用的模型有很大的区别。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模型在概念上更加广泛,突出表现在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模型更多地表现为“思想模型”,即认识主体借助于积极的想象与抽象(联想、比较、类比、选择、重组)对教育传播现象从深层内在结构上进行整体性把握的一种意象形态的设计和构思,它既是对原型的简化,又是对原型的深化和理想化。

在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模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介。一方面,模型是主体即教育传播科学研究者所创建的、用来研究客体即教育传播现象的工具或手段;另一方面,模型又是客体的代表,是主体研究的直接对象。所以模型既是工具又是对象。如何用模型方法来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呢?这里我们提出三条建立模型的方法论原则:

1.相似性与简单性的统一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提出以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能够把模型的研究结果有效地外推到原型客体,因此,必须要求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而且是本质上的相似性。同时,模型作为研究手段,是为了便于运用已有的各种知识和方法,展现教育传播科学研究者主体的各种才能,因此,模型与原型相比,要有明显的简单性,并使相似性与简单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2.可验证性

模型是否具有与原型本质上的相似性?模型是否具有合理的简单性?这些都是需要加以验证的。

一般来说,只要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就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能取得具体的研究结果。这结果是可以与实际进行对照和比较的,因而就是可验证的。教学评价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就具有上述特征。但更多的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模型的验证,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要经历相当长时间。这就要求教育传播科学研究者应主动地自觉地利用逻辑推理或思想实验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模型的缺陷及时修改,甚至代之以新的模型。如果模型经受了检验,也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其科学性。

3.多种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模型的建构以及检验,没有刻板的程序和固定的方法,需要教育传播科学研究者综合地灵活地使用多种多样的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严格地以原型为依据,又要广开思路,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它是多种知识、多种思维和多种方法综合的产物。

模型方法在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1)研究纲领作用。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模型只有在人们对于教育传播现象已有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建立模型是对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维加工过程。模型本身体现为对教育传播现象客体的已有认识的总结,是科学认识的一种阶段性成果。然而,模型作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者的创造,又加进去了人们的新的猜测和假设,含有新的思想和概念,因此,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模型又是进一步研究教育传播现象的新起点。对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来说,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实际上能起到一种研究纲领的作用。(2)科学研究的间接方法。人类面对着一个无限广阔和无限丰富的客观世界,其中能够直接观察和进行实验研究的客体只占少数,大多数对象需要采用间接研究的方法,借助于既具有客观依据又带有主观想象的模型来开展研究,逐步推进认识。同样,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的对象在许多情况下亦不能作到完全准确无误地进行观察,而只能从一些间接信息加上教育传播科学研究者的联想与假说构建出半经验半理论模型。为此要善于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有关专家的经验知识、直觉判断结合起来,把有关各种数据、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对于复杂的系统往往需要建立多个模型,构成模型组,这样才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复杂内容。(3)对教育传播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模型是教育传播科学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转化环节,是由假设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对教育传播实践中某一类具体教育传播活动的优选、概括和加工。而且包含有一定的预测、设想,它所提出的框架,一方面可用来指导教育传播实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试验在理论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并为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不断提供各种素材。因此,它又是个别的特殊经验转化为一般理论的中介环节。对教育传播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原料加工、理论建构的功能。

以上论述表明,将模型方法运用于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不仅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对构建新的教育传播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既非单因子的独立影响,亦非各因子的简单相加的作用,表现出多结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多目标和多因素的特征。这就使得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所提出的模型与教育传播现象在本质上有相似性,但相似的程度有高有低,甚至可能离原型还有较大的差距。模型本身固有的这种内在局限性,决定了模型方法在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依靠模型方法绝不可能穷尽对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用模型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连同模型本身都需要进一步检验。再好的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模型也只能是一种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况且,模型方法的实质不只是建构模型,还要用不断改进的模型去逐步逼近实际客体。教育传播科学研究者在运用模型方法时,要自觉立足于实践,致力于模型的改进、改进、再改进。

标签:;  ;  ;  

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的模式方法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