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56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谢燕飞

谢燕飞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救治中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院前急救,实验组患者则接受系统的院前急救,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救治中,院前急救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救治;患者;疗效

在我国急诊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中,急性左心衰十分常见,患者的住院率与死亡率一直较高[1]。急性左心衰的起病较急,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患者患病后存在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若是在送至医院的过程中存在搬运不当等,患者的症状还会出现进一步加重[2]。因此,如何降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猝死率,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中十分重要。我院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救治中应用院前急救,收到极佳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诊断标准参考临床中《急性左心衰诊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且患者的心功能达到Ⅲ级甚至以上,所选患者的排除标准为:精神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妊娠期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6例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41—78岁,患者发病时间为22—178min,冠心病患者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3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4例,其它类型心脏病患者4例;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43—77岁,患者的发病时间为21—180min,冠心病患者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4例,其它类型心脏病患者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发病后未接受院前急救,由患者的家属自行将其送入医院接受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发病后接受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选择背或坐位将患者送上救护车,在救护车上行半坐位,并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接受吸氧,并于舌下部含服0.5mg的硝酸甘油。在救护车上,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戴上氧气面罩持续吸氧,并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道,将5—10mg剂量不等的硝酸甘油与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每分钟10—15滴不等。若患者病情相对严重,则可以选择呋塞米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还需要对患者的个人体征等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预估,并且安慰和鼓励患者,让患者尽量放松心情,之后将患者送至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治疗[3]。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可分为死亡、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有效+显效。死亡: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完全消失;无效:患者接受救治后各主要指标及相关临床症状未见任何改善;有效:患者接受救治后主要指标趋向正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好的缓解;显效:患者接受救治后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患者的心率等各项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4]。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由SPSS17.0软件包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利用X2对其加以检验,若两组患者数据经对比后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上表1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患者的死亡例数与救治无效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效例数与显效例数明显较多,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中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患者之所以会患上该病,与血压值较高、肺部感染、输液过度等有密切联系。急性左心衰的起病很快,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患者的主要症状一般表现为呼吸存在严重困难、强迫坐位、发绀等,若是患者未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休克、昏迷等,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死亡[5]。因此,如何第一时间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诊疗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就变得十分重要。

院前急救是临床护理发展至今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在急救医学范畴内,将患者的急救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为:院前急救、急诊处置、重症监护观察。目前,院前急救在我国医护工作中得到了快速、广泛的开展,医护人员通过120急救网络接受急救信息,并且及时到达患者所在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诊疗,之后将患者送至医院。院前急救是急救诊疗的早期阶段,对于患者的生命延续及预后十分重要。急性左心衰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病情可以得到及时的控制,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转运中发生危险事件的概率。由于患者患病后行动不便且不能随意活动,因此给抢救增加了难度,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采取半坐位接受初步治疗,并为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的个人体征、各项指标等进行严格监测,为患者的后续抢救等奠定坚实基础。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未接受院前急救,而是由家属等自行送往医院,实验组患者则接受了系统的院前急救。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后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死亡例数与救治无效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救治有效例数及显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救治有效率达到92.8%,远高于对照组患者76.8%的救治有效率。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6%,低于对照组患者7.1%的死亡率,这也可以反映出院前急救的优越性。

结语:

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救治中,院前急救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救治中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力.56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4):2043-2044.

[2]朱鋆,莫小红.急性左心衰51例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244-245.

[3]何荷,杨雪玉.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7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4-5.

[4]吴倩.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10-11.

[5]许超蕊,安丽萍.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5):2946-2947.

论文作者:谢燕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56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谢燕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