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51组26~402组41~553组 合计献血人数 9882 18366 5361 33508献血反应数 17 10 3 30
献血反应率 1.79‰ 0.54‰ 0.56‰ 0.90‰X1、22=15.94、X1、32=6.84,P≤0.05; X2、32=0.015 P≥0.05表2 不同献血次数献血反应比较
初次 2次以上 合计
献血人数 13342 20166 33508献血反应数 16 14 30
献血反应率 1.20‰ 0.69‰ 0.90‰X2=8.35,P≤0.01表3 不同献血量献血反应比较
200ml 300/400ml 合计
献血人数 4302 29206 33508献血反应数 4 26 30献血反应率 0.093‰ 0.089‰ 0.090‰
X2=0.011,P≥0.053 讨论在本次调查中,18~25岁组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明显偏高,这可能因该组主要为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虽然这一群体对无偿献血具有很高的热情,但他们生活经历简单,对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接触较少,献血前往往未能就生理、饮食、作息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加之其心理素质尚不够成熟,献血时情绪波动较大,易受环境或他人影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反射性引起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从而导致各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26~40岁和41~55岁组的献血人群,因其年龄较大,生活相对安定且有规律,社会阅历更丰富,对无偿献血接触了解也比较多,心理承受能力强,因此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得多。在本次调查中,初次献血组献血不良反应率明显偏高,其原因主要为初次献血者一般对无偿献血了解甚少,决定献血也比较匆忙,其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准备往往不足。由于没有既往成功献血的经历,在献血前会往往会存在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在采血过程中也易因恐惧穿刺疼痛及害怕发生不良反应而过于紧张和激动,在采血不畅时更易表现得烦躁和焦虑,诱发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从而产生献血不良反应。多次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了解较为深刻,献血前常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其继往献血的经历以及献血后产生的光荣感和崇高感,也使他们在下一次献血过程中表现得更为从容和坦然,不易受到外界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干扰,通常更容易平静而愉快的结束献血过程。本次调查还发现,献血量的多少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必然联系,从生理方面考虑,人体短时间内失血不超过10%,不会给本人带来不适,根据循环血量占体重的7%~8%计算,55kg以上的人都可以一次性献400ml。就这一体重标准来看,有70%的献血者可以一次性献400ml[2],血液,国内报道甚至显示,随着献血量的适度增加,血管迷走反应的发生率反而下降[3]。目前,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同时,随着《献血法》的实施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无偿献血这一新生事物日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也逐渐被普及和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行列。这些都为一次采血量由200ml向400ml的安全转换、进而保障临床用血供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影响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季节、饮食、作息、身体状况、护理服务、采血技能、外界压力等等,因此要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将全面护理管理的理念应用在血站工作中[4]:严格按《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选择献血者;要重视献血前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尤其对于年轻且首次献血的献血者,更要使其充分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缓解他们的思想压力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坐好各方面的准备;采血时要态度和蔼,技术精准,主动与献血者亲切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采血后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和宽慰,让其充分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总之,在整个献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献血不良反应的早期症兆,及时处理以使其尽快恢复。对发生严重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要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并派专人守护,定期回访,努力将献血不良反应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让献血者在更舒适、更放松、更愉悦的情况先完成血液的捐献,促使其缘艺再次献血,甚至成为固定献血者,从而缓解目前严峻的形势,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参考文献[1]莫远滢.人文关怀在无偿献血护理全过程中的应用和体会.健康大视野,2019;9(423):21-22[2]郭东辉.无偿献血一次性采血量由200ml向400ml的转换的可行性探讨与实践.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3):299[3]鲁传冬,史恩祥,李英杰,等血管迷走反应与献血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6(20),327-330[4]林江红.全面护理管理在血站成功采血工作的应用效果观察.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9;4(13):171,173
论文作者:刘海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无偿献血论文; 献血者论文; 发生论文; 发生率论文; 高于论文; 差异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4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