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思考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思考

雷云[1]2004年在《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思考》文中提出劳资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一直受到诸多门类社会科学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这是因为,劳资关系的状况如何,关系到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正常进行。我国劳资关系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产生而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劳资关系趋于紧张化。现实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对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善办法。我国现有劳资关系研究更多集中在劳资关系的现状、问题、成因、对策的探讨上,而对宏观上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劳资关系却少有研究,或者说研究还不够系统、充分。虽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提出过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观点,但迄今为止,关于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相关问题,如对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内涵;对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必然性、可能性;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基础;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原则和模式等,还缺乏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把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为本论文的中心,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并尝试对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含义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指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并不意味着劳资双方的矛盾、对立和利益冲突已经消失,而是意味着劳资冲突的缓和。劳资矛盾不再表现为激烈的对抗性矛盾,而是表现为缓和的可以协商解决的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劳资关系的统一性居于主导方面。这决定了调节劳资关系并使之缓和是有基础的、可能的。从中外历史与现实中对劳资关系进行调节的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看,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必要的文化调节,是可以使劳资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从对抗转为合作的。本文分析了劳资关系的性质;总结了国内外协调劳资关系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必须遵循劳资双方力量均衡、政府干预、劳资两利和平等协商、促进合作的原则;提出了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必须依靠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发挥工会作用、注重文化调节的对策;并着重研究了抓好文化调节的措施。

梁茵[2]2011年在《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伴随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历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民营企业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业已形成。但它是一种不规范的市场化劳动关系,是在一种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和运行机制下形成的劳动关系。因此,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可避免,并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及有益实践为借鉴,以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现状为依据,在国内外关于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进行梳理,并就现阶段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改进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第一章: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概述。本章对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界定概念,理清内涵,明确表述这些概念在本文中的具体涵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资关系的思想。本章对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思想进行梳理,综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劳资关系思想、毛泽东的劳资关系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丰富的劳动关系思想,并对这些理论作了相应评析。第叁章:国外劳动关系主要理论实践及启示。本章梳理西方国家劳资关系理论,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劳资关系实践作以介绍,从中提炼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启示。第四章: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考察。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劳动关系存在的矛盾也表现在方方面面。本章以劳动关系主体构成为研究视角,分别从民营企业劳动者、雇主、政府、工会四个维度深入挖掘在现阶段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属于揭示问题和矛盾部分。第五章: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沿承第四章对于民营企业劳动者、雇主、政府、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揭示,探求原因,属于分析问题和矛盾部分。第六章: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对策建议。针对矛盾的揭示与原因的分析,尝试提出在现阶段促进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张晓云[3]2013年在《马克思劳动、资本理论与我国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试金石”。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资本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平稳,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客观存在,并且正在由隐性化向外在化、公开化转变,出现了时而发生局部紧张的态势。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劳动争议问题不断增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构建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劳资关系已逐步成为我国当前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以马克思劳动、资本理论为基础,对马克思劳动、资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挖掘和梳理,包括:毛泽东的劳资合作思想、邓小平的劳资两利思想、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思想。在此基础上,展开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基本分析。其次,对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从劳动薪酬低、劳动条件恶劣、劳动超时超强度、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这四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得出导致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呈现复杂性、尖锐性和群体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劳资双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论。最后,对于构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路径进行了探索,提出应建立和形成均衡的劳资力量格局,达成劳资双方深度合作。同时,强调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独特作用。

赵鹤云[4]2014年在《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一届叁中全会后,我国政府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历经叁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也在稳步提升。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虽然我国已经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起就消灭了阶级,阶级矛盾在我国已经不存在。但近年来,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却愈演愈烈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其中最引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便是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矛盾问题。自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叁中全会批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日起,我国政府便迅速开展了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非公有制企业也开始登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公有制的有益补充在解决劳动就业、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出口换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与企业是雇佣劳动关系,劳动力作为活劳动与资本一样进入生产领域,作为矛盾体的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其表现形式多样。近年来,大部分劳资矛盾已经从隐性转为显性,有的甚至扰乱了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秩序。马克思曾提出:劳资关系既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的基本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改变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尖锐的劳资矛盾构建和谐的非公有制劳资关系,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以研究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现实意义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非公有制企业中劳资矛盾对现阶段我经济发展的危害和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必要性。深入发掘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成因,通过对西方国家劳资关系历史的深入考察提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笔者通过对保定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实证考察,得出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即政府管理缺失,工会浮于形式等。笔者把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了写作,具体如下:引言,在这一部分笔者首先阐述了进行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研究选题的现实意义,确立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其次,就国内外就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写作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其创新之处。第一部分,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现象及成因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对论文写作的范围如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劳资矛盾等进行了范围定义,然后通过实证资料深入探析了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现象,通过图表数字的模式展示。在此基础上从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和政府、工会等方面,分析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之所以越来越尖锐的的成因。第二部分,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解决的困境。本部分是文章写作的重点。笔者在此部分运用案例分析法和举例法等研究方法深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的缺位角色扮演失当,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处于虚设状态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劳资矛盾越演越烈。第叁部分,西方劳资关系的发展的历史及解决劳资矛盾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一部分分析了目前全球劳资关系的做的比较好的欧洲国家德国的劳资发展历史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同时也分析了美国的劳资发展史,对其进行批判的分析,汲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后总结西方国家在缓和劳资矛盾给予我们的启示。第四部分,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解决的对策。本部分是文章在以上叁部分的写作基础上,笔者得出的解决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应采取的政策措施。首先着眼于政府在调节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中的重要地位,包括立法、执法、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等。其次,采用较为成功的缓和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措施,如加强工会自主权和建立叁方谈判机制。

潘啸[5]2008年在《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78年—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在这叁个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冲突问题日趋尖锐化。目前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而在劳动报酬争议案件总数中,非国有部门占80.3%。这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国劳资矛盾的“多发地”、“重灾区”:外资企业劳资矛盾日益凸显,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日趋紧张,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冲突出问题日趋尖锐。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冲突已逐步成为新时期我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虽然从基本性质上看,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冲突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劳资冲突问题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可能激化,向对抗性矛盾的方向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非公有制企业中劳资双方之间的关系,是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重要体现,是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建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是协调处理好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而它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的大发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与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集聚及尖锐化成正比例关系。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存在问题即劳资冲突问题很重视,出版、发表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和正在对实践发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总的来看,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笔者认为,关于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的研究,不能搞“拿来主义”。即对劳资关系存在问题的理论研究既不能推崇西方发达国家的“阶级调和论”,也不能硬套马克思经典作家的“阶级斗争论”,更不能照搬国外对劳资关系研究的现有理论成果,而必须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最大的现实出发,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实践要求,加以深入系统研究、全面归纳;尽管理论界有的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劳资冲突做了不少的理论研究,但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本文则是从政治学的角度,以进城雇工为雇工主体的视角来研究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即劳资冲突问题。本文所研究的劳资冲突即指非公有制企业中劳资双方——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在涉及到与劳资双方相关的经济权益和其他合法权益时所产生的矛盾及其激化的外在表现。本文基于最主要的理论和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大量的实证资料分析研究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对劳资冲突的影响,运用图文数据来深刻揭示劳动与资本的本质关系,进而分析劳资冲突的程度。本文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特殊性出发,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大量实证案例和数据资料来分析和解决我国新时期劳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越位”及“错位”之所在,政府在劳资关系的重塑过程中应居于主导地位,政府是劳资基本权利的保护者,更是劳动者权利的“守护神”;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剥削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雇工同样具有企业利润的分享权;揭示了我国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失衡不仅仅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所导致,而更是在劳资关系中缺乏公正、权威、有效的裁判监督所致。本文的基本框架是:第一章是导言,共分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本文特点及不足。主要介绍了文章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我国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同时对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研究的欠缺之处予以指出,由此形成本文的研究起点。第二章在对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其科学内涵;阐述了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劳资关系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第叁章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和文化权益四个方面,对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的主要表现做了概括。第四章从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劳动力市场的买方主导;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位”“越位”“错位”;工会维权不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雇佣双方小农意识的生产观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对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从理论认识和实践对策两方面作了探讨。在认识方面,本文从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处理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正确看待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雇主的剥削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时期“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关系;辩证看待劳资共决,利益共享;正确把握政府既是劳资双方基本权利的保护者,更是劳动者权利的“守护神”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思考。在实践方面,本文主要从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加大职业安全卫生的执法力度、逐步取消户籍的福利差别、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提高劳资双方的整体素质,以及切实解决工会维权难、劳动合同法执行难、党组织组建难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政策建议。实践证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自动消除劳资矛盾、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和谐社会的建成。我们要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维护好和发展好劳资双方特别是劳方的经济权益、文化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避免两极分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王丽[6]2008年在《社会转型期新型劳资关系建构》文中提出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劳资关系所暴露出的失调问题和重构压力日益突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它们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积极作用,但是大量调查资料同时显示,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资关系矛盾和冲突相当严重,现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因而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全面系统地研究劳资关系失调问题,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现实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这对于有效解决劳资关系的矛盾冲突,对于促进和实现劳资关系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本论文是关于若干非公有制企业的个案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文献法来收集资料,然后对已有资料进行系统的定性分析,同时以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对劳资关系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解释和说明。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选题意义,对所涉及的重要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文献综述与历史回顾”部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是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与评价,二是对中国及西方现代劳资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与总结,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参照和理论方法上的支持。第二章是对相关个案的具体考察,首先介绍了社会转型期劳资关系的现状,然后根据与被访者的谈话发现了当前劳资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劳动时间长和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和安全系数低、拖欠工资严重等,指出这些问题给劳动者、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第叁章对转型期劳资关系失调问题的社会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政府监管不力、工会建设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执法力度不够大、劳资双方不成熟以及社会道德教育的弱化,是引发劳资关系失调的基本原因。第四章对美国、德国和日本这几个国家在处理和调节劳资关系方面的基本对策进行了概括综述,指出了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劳资关系调节改善可能具有的有益启示和借鉴意义,主要就是必须加强劳资关系立法:重视工会的独立性;发展叁方协调机制。第五章针对目前劳资关系失调的具体现状、问题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主要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加强政府监管,构筑叁方协调机制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劳资双方素质与提升社会道德文化,其基本目标是构建民主、法治、和谐的新型劳资关系,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刘勇[7]2011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经历了从合理分化到明显失衡的状态,特别是工人以及农民工成了利益格局变迁中受损最严重的群体之一。这是导致当前我国劳资关系失衡、利益冲突加剧的重要原因。当前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以化解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因此,加强对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的研究,促进工会功能的转型,使工会能够真正成为工人、农民工利益表达和实现的组织,不仅是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方式。本文以利益关系为视角,运用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政治发展理论、劳动关系理论的相关知识,在对中国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的发展历史、现状、方式、基本内容及其存在问题、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变迁和中国工会功能转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工会及其功能重构的体系框架设想和基本路径设计。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导论以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及其生存状况的变迁、社会利益格局失衡的表现、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状况为基本线索分析了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中国工会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从而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与学理积淀之中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所侧重的基本问题。最后从研究视角、内容等方面指出了本论文有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是关于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指导在分析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的概念及其特点做了界定和分析。第二章揭示了中国工人群体多样化的存在方式及其对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的需求。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也正在经历着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主要表现为工人多样化的存在、工人内部利益冲突加剧和部分工人群体边缘化以及工人利益表达的被动性、非组织化和非合法化。工人阶级在转型过程中的利益维护,需要通过强化工会利益整合-表达功能来实现。第叁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以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作用的发挥为依据,说明了中国工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政治取向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工会利益整合-表达在诸多领域存在缺失,乃工会的定位导致角色冲突、工会组织行政化导致其缺乏独立性、工会利益整合-表达手段和方式简单化导致利益表达的无效性,造成了工人阶级群众与工会组织的分离。第四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的社会生态。本章以推动当代世界发展进程的基本力量作为分析路径,以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发展为背景,指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中国的劳动问题,而中国的劳动问题的实质就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市场化促使中国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不断加深,需要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以化解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在传统利益表达机制日渐式微的条件下,由于工会利益整合-表达能够适应社会日益多元化、非集中化和流动性发展趋势的要求,而成为当前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要求工会利益整合-表达必须与此相适应。第五章阐述了工会利益整合-表达机制及其组织结构重构的基本思路。革命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组织状况与特征,显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存在状况,不能满足对工人利益整合-表达的要求,必须对工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利益整合-表达机制进行重构才能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工会组织结构及其利益整合-表达机制的重构,应在注重工人阶级转型及其利益关系变迁的基础上,强化工会的利益整合-表达功能,并以此作为工会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推进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的改革来实现。论文的第叁部分是结语。结语指出中国工会的发展及其问题存在有着重要的政治制度背景,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工会处境尴尬的局面,除了工会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更有赖于工人在工会活动实践中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甚至可以说,在党和国家主导工会发展模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工会的转型和重建更有赖于社会群体的发育和成熟,尤其是工人群体的发展和成熟。

林颖姿[8]2012年在《劳资关系治理中的基层政府角色研究》文中认为劳资关系是社会关系系统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子系统,劳资关系问题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协调劳资关系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本文主要着眼于基层政府在劳资关系调节中的作用发挥,提出了基层政府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路径。本文首先对劳资关系及政府角色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各层级政府在劳资关系调节中的角色差异。接着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分析现阶段劳资关系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劳动者劳动报酬权受侵犯仍较普遍,企业对职工缺乏人文关怀,劳资关系自主协商机制不够完善,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受侵犯问题较严重等等。接着具体分析了基层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职能作用,指出了我国国情决定我国政府特有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劳资关系调节中存在的错位、缺位、越位问题,并从政府的本质属性及特殊国情方面查找原因。在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四国劳资关系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的启示。同时也研究了深圳市宝安区劳资关系的治理路径,提出政府应适度介入协调劳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培植劳资共决机制,依法平衡劳资双方利益等观点。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基层政府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目标模式与基本原则,提出政府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应遵循适当干预、平等协商、契约优先、劳资两利原则,并具体提出了基层政府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路径。

周超[9]2005年在《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题目为“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主要围绕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职工参与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法学研究新兴的课题领域之一。但由于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是一个横跨多种部门法的综合性难题,目前在我国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选择这个题目,致力于深入探讨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乃是因为它对于我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复杂关系的现实需要。 职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本与利益相关者,其重要性已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重视,与此相应,职工参与和职工参与制度的发展也已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对于当前我国业已初步确立和正在完善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实施有效的职工参与制度,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确保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确保企业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由于职工参与为良性劳动关系的形成所必需,因此不言而喻,它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切实可行的最佳途径之一。 作者认为,对于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之法律问题的研究,应该对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包括其思想的流脉、理论的依据、具体的经济与社会政治背景及其他配套的相关社会制度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同时,还应根据最为基本的社会事实,善于发现该制度在实践中亦即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切实符合国情的建设性改进意见。本文有关职工参与之法律问题的探讨,基本上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 本文由绪论、六章正文、结语和主要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在绪论中,作者简要交代了如此选题的缘由,论述了研究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与方法论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等做了必要的说明。同时,还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前辈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了必要的归纳性陈述,以便为本文的讨论与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的前提。 第一章“职工参与和职工参与制度概说”,是有关职工参与问题的理论性总论。主要讨论了职工参与的概念,并分析了广义的职工参与和狭义的职工参与;在对职工参与权、职工参与的基本类型及现代企业中职工参与的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予以较为详细解说的基础上,还将本文使用的一些主要关键词作了明确和简要的界定。此外,本章还依次深入研究了职工的法律地位及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职工管理参与与企业经营权的关系问题、职工利益参与的意义和特征问题。其中从职工管理参与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权的行使这一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和评介了国外有关的争论与学说及其背景,并较为详尽地讨论了企业经营权的依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职工参与的依

龚基云[10]2004年在《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20世纪后期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其中发生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莫过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转型的历史进程给予了我们以众多的启迪。 本文正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定的分析背景,从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整体出发,探讨其内在的成长与运行机理,比较不同国家(主要是当代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劳动关系演进的模式及其特征。继而,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后面分析的基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所有制结构,将我国目前的劳动关系界定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及其使用者(包括政府、企业或雇主组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其性质则具有双重性:既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又是一种人身关系;既有横向的平等合作性质,又有纵向的隶属关系。 在明确了转型期我国劳动关系内涵与性质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内部及其之间的劳动关系变化情况,并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内容的较为详尽的分析,概括了转型期我国不同性质企业劳动关系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进而以此为依据,就转型期处于变化中的劳动关系对企业、政府、劳动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弥补了学术界在此研究领域上的空白。 由于转型期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各种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与劳资冲突或矛盾,在所难免,在不同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点,提出了必须对之进行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通过对我国劳动关系主体(企业或雇主组织、政府和劳动者或工会)的重新定位,借助于博弈的分析方法,论证了作为处理和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有效制度——叁方协调机制,在我国是可以形成并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思考[D]. 雷云. 清华大学. 2004

[2].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 梁茵.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 马克思劳动、资本理论与我国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研究[D]. 张晓云.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4].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D]. 赵鹤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5]. 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 潘啸. 山东大学. 2008

[6]. 社会转型期新型劳资关系建构[D]. 王丽. 山东大学. 2008

[7].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工会利益整合—表达研究[D]. 刘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 劳资关系治理中的基层政府角色研究[D]. 林颖姿. 复旦大学. 2012

[9]. 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 周超. 西南政法大学. 2005

[10]. 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 龚基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