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学校非教育功能的拓展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学校的非教育职能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职能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学校的教育性职能与非教育性职能

学校具有哪些职能?尽管学校存在了几千年,但人们对此问题仍然争论不休。我们可以罗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①

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②

3.“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③

4.“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治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焉,全才者普焉。”④

5.“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厂。”⑤

6.“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⑥

……

从以上所列的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即:通过学校的教育,使一个人由未成熟人、生物人变成一个成熟的、社会的人的过程。用专业化的术语表示就是:学校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即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使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产生个体的“自我意识”,以使个体与其他个体相区别并依此构筑自己的“幸福而健全的人格”。这是学校固有职能,也是人类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它是学校职能“个人本位论”的核心。

个体社会化,是指学校具有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社会培养服务者的过程。这是学校的工具性职能。尽管这一工具性职能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可是,这一职能却一直存在着,其至威胁着学校的固有职能,它是“社会本体论”所一再强调的。

无论是学校的固有职能或工具职能,它都属于学校的教育性职能。它是学校这一社会机构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核心标志,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职能。

事实上,学校的职能并非如上所说的只存在教育性职能,它仅仅是从人们(或阶级)的理想角度出发提出的学校职能的“应有状态”,并非真实存在的“实然”状态。从“应然”到“实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人类教育史上,学校固然以“教育性”作为其基本职能,同时却也派生了许多非教育性职能,诸如初等教育的看护职能、中高等教育的恋爱职能(学校为青春期男女提供恋爱的场所与机会)。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更充当着就业培训职能,社会阶层的制造职能、待业压力的缓冲职能等等。可以说,现代社会,使得学校职能不再那么单一,那么清高,那么与世隔绝。它完全成为一个充当多种社会角色职能的复合机构。

据此,可以把现代学校所固有的职能归纳如下:

学校职能的分类

这里需指明的是:学校的主要职能(教育性职能)和派生职能(非教育性职能)并非是现代学校才具有的,而是从学校产生之日起就已客观地存在了。这就好象家庭的主要职能是生育,同时家庭也具有生产和生活的派生职能一样。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主要的职能和派生职能发生了变化甚至“异化”。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工具职能及非教育性职能极度膨胀,学校的固有职能反而有被“遗忘”之忧。

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是以社会的经济制度为保障的。进步的经济制度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平等的等价交换为原则的资源配置方式。它的存在基础是商品生产,资源配置的标准是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商品交换。市场经济使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市场经济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利润,是赚钱。这一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买卖关系来完成的。市场经济的原则一旦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准则,那它就有可能渗透到人类的所有活动之中—一一切为经济服务、一切为利润。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利益并在一定范围内排除其他利益。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水乳交融、连成一体,直到政治利益服务于经济利益。

在这样一种条件之下,学校教育也难以跳出市场经济的影响磁力,也不得不委身于市场“服务”于市场。因为,“学校能摆脱其栖身之社会的机会何等之微,社会矛盾何等频繁地向学校渗透着,它对稳定现有的社会关系起着何等作用。”⑧在这种压力下,学校职能也发生如下必然的变化:

1.学校的工具性职能更被重视,并不断拓宽影响范围,而学校的固有职能(促进个体个性化职能)则渐被“忘却”。工具性职能在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市场经济的巨大利润和机会以及竞争的巨大压力,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的开支不再是一种“福利事业”,而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人才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文化的,特别是经济的命脉,是使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武器。学校对国家来说,是一个人才(或称为劳动者)储备库;对家庭来说,是一种“投资”,有望得到更高的利润。因为,“学校的时候,固然有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希望偿还,而争取利润。”⑨学校对学生个人来说,则是取得就业和社会地位资格的唯一而关键的关口。这样一来,学校“促进个体个性化”这一固有职能反而被“遗忘”了,“学校之所以得到社会认可的职能,似乎不在个体发展,而在个体社会化。”⑩德国学者勒德尔在描述二十世纪学校实际上的职能时,引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学校象是社会机会的分配机构(Sehelsky);象是调节劳动市场平衡的储备装置;象是赞成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合法机构(在社会统治阶层看来作为各人能力差异的结果的这种不平等制度似乎合理合法(Young);象是行使象征性权利(Bourdien)和根据年长一代的经济利益驯化年轻一代的场所(Musgrove);学校教育成了人力资本的投资(Schultz);成了以成绩换取社会地位的文化资本的积累(Bourdieu);对弱者来说则须慢慢学会放弃这类社会地位;学校象是迁就现代工业社会极端官僚化的组织所需的专业人员;让社会下层学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对雇员要求的伦理道德。”(11)“这样,学校的学习就意味着:在为分数和证书的竞争中,根据外界提出的成绩要求来接受一种仅在学校内部可用的知识,既不能满足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而产生的需要,也不能对这种发展潜力起开拓性作用。”(12)学校变成了十足的“学生工厂”,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特殊企业。

在这里,学校为政治、经济服务的职能,被极端化、程序化,原本属于“教育性”的职能,甚少能见到与学生个人成长有利的“健康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的只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国家、个人的“利润”以及学生个人的生存本能。工具性职能第一次本末倒置地取代了固有职能。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与批判。

2.学校的派生职能丛生。学校从一产生之日起,就产生了诸如日托、照管的非教育性职能。表面上,它似乎与学校本身的性质不符,实际上它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填补了社会的“真空”。但是,非教育性的这些派生职能,从来没有对学校固有职能造成威胁。

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学校的派生职能更多更丰富,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现代西方国家,学校还有许多潜在的职能或尚未预见的结果,它们以无意的或尚被认知到的方式支持某些社会现象的副作用。例如中学和中等以上的教育机构的一个潜在职能,是为恋爱和婚姻提供市场;学校还担负监护的职能;学校提供日托让母亲能加入劳动力市场;同时,学校阻止了青少年进入就业队伍,从而缓和了失业及失业带来的社会不满。(13)同时,学校本身的巨大服务市场,使大量的教师、行政人员建筑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得以就业。这一切,使得社会离不开学校,“美国的社会如果没有它的庞大的‘教育’机构,是很难的想象的,而且事实上如人们近几年来已看到的,即使某一部分学校关闭几个星期,就是以在发生这种事情的城市里造成一场社会危机。”(14)

但是,人们离不开学校,并非是因为它本身的教育性职能,并非关心学校的教育对象—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是完全与此无关的一些社会需要。学校的工具性职能是否还具有“教育性”已值得怀疑,已变成了忘记了“教育性”的社会工具。

无论是学校的工具性职能的极端膨胀,还是派生职能的丛生,都已表明:学校的发达,并没有使其固有职能更受关注。反之,其培养人、教育人的基本职能似乎在相对地下降。学校“忘记”了它的对象,它的对象也“忘记了”教育,从而出现了“学校繁荣、教育衰败”的现象。

三、我国目前学校的非教育性职能的表现及特点。

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不是万能的。它对经济的发展有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但它同时,也会使经济发展走上死胡同。在一些实行市场经济(其实还不是完全的市场体制,还或多或少地辅之以计划的成分)的国家。经济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这么一种体制所必然会引出的结果。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这一经济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对我们仍有警醒作用。至于它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副作用更是严重。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之域的学校也难免受其冲击。市场经济为教育带来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在近几年内,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之后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但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而我们的法制意识、法制制度仍不健全。因此,在这一过渡期内,可能问题更多,市场体制的副作用可能更多、更难克服。学校这一与社会难以割舍的培养社会人的场所更难摆脱其影响。近两年的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期的我国学校,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非教育性职能。

1.学校的日托、监护职能明显凸出。市场经济,给每一位社会成员造成了生存的压力和竞争的意识。为了生存,许多家长离开了原本“轻松”的工作岗位,纷纷从事了“紧张”而报酬也相应很高的工作。曾没有工作而在家“待业”养孩子的一些年轻母亲也坐不住了,积极“下海”,设法赚钱。这样,家长们都因“忙”而顾不得照顾、监护孩子,只得把孩子送进学校,把照顾、监护的责任托付给学校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近几年,家庭幼儿园、私立学校、家庭、特长班等等的兴起,就是这一选择的典型形式。至于中等教育,许多原本“根本无升学希望的子女”的家长们,想尽办法走后门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议价生”,目的居然是“现在社会复杂,让孩子待业,我们不放心”。学校完全地成了“放心”寄放所。

2.学校的选择职能充分发挥。在我国,曾一度出现过工资待遇的“大锅饭”现象,工龄、资历成了晋升的主要参照标准,而工作实绩却反而被抛置一旁。也曾在改革初期出现过“体脑倒挂”的现象。可是,从一九九二年开始,我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大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被人们普遍认同,为经济的再次腾飞、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迈出了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一步。此后不久,实业界人十发出了“最缺人才”的呐喊。一下子,全国形成了“人才热”、“炒人才”的现象。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成为“抢手货”。知识分子第一次品尝了“什么叫有价值”的滋味,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大碗”。作为链索反应,报考大学、研究生的人多了,曾一度吵吵嚷嚷着也要“下海”的大学人又回到了教室、图书馆。至于一些热门短线专业的毕业生,更是“奇货”。一时间,大学又热闹起来了。人们认识到:好专业、高文凭就等于高地位、高收入,学校成为取得“贵族”资格的过滤器。

学校繁荣了,可人们瞅的是有一定价值的文凭,甚少有以追求个人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求学者。学校的确成了“人才工厂”。

3.学校成了造成新的“社会机会不均等”的场所。主要表现在:①受教育权的不均等上。我国曾一度出现过令世界瞩目的高入学率,特别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曾因免费教育而受到国外求学者惊羡。只要学生确实有才华(主要是通过高考),不会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这种“机会均等”受到了挑战。私立学校招收学生,其学费动辄几十万,普通人家子弟根本问也不敢问。高等学校普遍实行收费,也使得许多农家子弟及市民家庭子弟与此无缘。而从目前来看,受教育的机会决定了学生以后能否进入社会上层、能否取得高收益的关键。同时,收费高的高校或专业,恰恰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就业后也能取得更高的收入。这等于说,学校实际上充当了扩大贫富差距的拥护者,并使这种不平等永久化(即延续已有的贫富差距)、合法化。②学校内部对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在新形势下,学校为了生存,为了多发奖金,对原本应“免费”的服务变为“有偿服务”,那些因经济困难的学生只得被拒之于这种“服务”的大门之外。再者,由于全社会以“贫富”取人、“笑贫不笑娼”的观念流行,部分教师也以学生穿着是否漂亮,孩子的父母有无权、钱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那些贫寒子弟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歧视。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城乡不同、沿海与内地之间因经济发达程度的差距存在,导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并且这种不均等仍在延续并有扩大之趋势。

关于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从去年开始已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舆论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相信这一问题会得到一定的解决办法的。但完全解决似无可能。

4.学校可能成为部分集团或个人赚钱的工具,与企业的差异更小。在目前形势下,人才有可能成为“商品”,相应地,教育活动也可能蜕变为“商品生产”,如果这样,学校就无异于以利润为最大的“工厂”,把原本“培养人”的职能变化为赚钱的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像新兴的第三产业。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原来的教学职能部门变成了许多分支的经济部门,诸如服务公司、广告公司、校办工厂等,校长实质上成了“老板”、成了“总经理”。“人才”不再是学校努力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钱”。私立学校兴办之初,大部分都是奔钱而去的。就连今天的国立学校也不再以“谈钱为耻了。

5.学校更像业训练所。学校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原来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弱。学校已成为“市场”之一角,它不得不密切关注着人才市场的变化。哪种人才受欢迎,哪种专业热门,就一哄而上。目前流行的文秘、公关、计算机操作、甚至保镖专业、陪老专业等等,与“提高人的素质”有多少关系,与学校的固有职能又有几分相似?

纵观目前我国学校的这些非教育职能,它们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许多非教育性职能中,有的在西方学校中出现过,有的没有出现;有的是可以克服的,有的则没有办法克服,是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的结果。第二,我国的新出现的非教育性职能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关。例如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就与我国地缘博大、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有关,也与我国国民的小农意识、小市民意识有关。第三,所有这些学校的非教育性职能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

注释:

①《礼记·学记》。

②胡瑗《松滋儒学记》,见《古今图书集成》,第55册,第7页。

③颜元《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页。

⑤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⑥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见《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⑦(13)[加]莱纳兹《教育的各种职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98页。

⑧(11)(12)[联帮德国]勒德尔著,刘同兰等译《现代学校的改革与对现代学校职能的认识》、《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100页,101页,102页。

⑨亚当·斯密著,郭大力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7-258页。

⑩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66页。

(14)[美国]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4页。

标签:;  ;  ;  ;  ;  ;  

市场经济与学校非教育功能的拓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