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模拟试题中探“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论文_卢天志,张长明

从高考模拟试题中探“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论文_卢天志,张长明

卢天志 张长明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南雄中学 512400;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教师发展中心 512400

【摘要】在高三艰辛的备考过程中,每地市都会有两到三次的模拟考试。在各地的模考中,不乏有质量上乘、性价比好的试题,这些试题为各地模拟考后进行学生成绩数据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都有可期的信度和效度。对试题进行讲解,是模考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主要探讨在试题讲评课中探“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着力提升教师和学生对高考要求和核心素养的把握理解。

【关键词】模拟试题、起疑与答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168-02

一年一度的高考备考往往备受关注,奋战在高三一线的教师更是乐此不疲。高考试题的指挥棒作用愈来愈凸现,考前的模拟备考试题既是对考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检查,也是尽快适应高考的热身。在高三艰辛的备考过程中,每地市都会有两到三次的模拟考试。这些模考,都能集聚全市教研骨干之力,结合本地市实际,研讨如何有效模拟规格较高的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在各地的模考当中,不乏有质量上乘、性价比好的试题,这些试题为各地模拟考后进行学生成绩数据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都有可期的信度和效度。一线老师们对这些题目的考查所向进行仔细的分析、领悟,抑或是对试题提出一些质疑与反思,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高考要求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把握理解,同时对提高一线教师编选、使用习题或保证试题的水平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问题的由来

2019年某地市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选择题第33题,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33.下表为1851—1900年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科技发明和革新的数量,经过比较可以推知( )

A. 民主政治推动科技进步

B. 美德综合国力超越英法

C. 思想观念影响科技发展

D. 经济模式阻碍教育发展

国家数量(项)

英国105

法国75

美国67.5万

德国202

可以说这是一道相当不错的题目,角度新颖,不回避热点,对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分析的基础上,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相关能力。就考后,考生成绩反馈的情况来看非常不理想,全市共7400位考生,其中没有正常参加考试的考生为33位,所有参加考试的同学中:选A的同学比较多达到了3152人,占全部考生的42.59%;选B的同学1509人,占20.39%;选D的同学比较少共330人,占4.46%;选正确答案C的同学是2376人,占32.11%。

二、起疑与答疑

在此题的讲解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学生对此题的答案持有异议。笔者为了让学生对此题的考查目标有个清醒的认识,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以对此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读,最好能对该题提出一些质疑。综合学生的疑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法美德1851年—1900年重大科技和革新的数量准不准确?对于这则图文材料题,考生首先要理解这道试题,并最大限度获取和解读信息。这道题给学生很容易产生对这个时间段,英、法、美、德重大科技发明和革新的数量产生疑问,特别是美国的重大科技发明和革新的数量达到67.5万件,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笔者在试题讲评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对此题材料进行进行核实。学生经过多方查询,找到的资料有: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对此有如下描述:“从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国在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远远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20世纪初的20年中,德国就有20人获得诺贝尔奖,无疑,德国已取代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2】王章辉,孙娴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中曾写到:“在1851—1900年间,德国有202项重大科技发明和革新,英国只有105项,法国75项,而美国在1860—1900年间则有67.5万项发明和革新”【3】。陈文海总主编,王棣主编的《中外经济成长历程》一书中第四章第二节,对这个数据进行了转引;姚晓宏著:《大国博弈与产业革命》第一章第二节也曾提到(德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欧洲领袖)中“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资料进行相互印证,让学生切身感受“史料实证”的过程,得出这个数据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最起码得到一部分专业历史学者的认可。

其次,为什么这个时候的德国、美国在重大科技发明和革新的数量会远远超过英法?要正确解释这个历史现象,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获取题中有效信息基础上,在查找并掌握大量史料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解读。材料中“1851——1900年”这个时间段,与“英、法、美、德”这个空间,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讲评课中,笔者乘机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去寻找解题思路,并适当补充德、美等国的科技发展简史,以便学生对四国的科技发展形成一个宏观性的把握。

相对于其他三国来讲,德国给许多学生留下的“刻板的印象”是德国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其实,政治上的落后不意味着科技与经济也落后。在普鲁士在统一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政府大量订购军事物资,鼓励军火生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德国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所以,德国逐步形成了政权干预经济与科技的历史传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德国干预科技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重视发挥智力作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力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在科技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普及教育……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相结合的方针” 【4】这些教育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升,培养出了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内燃发动机、电车、合成染料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德国还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改革。19世纪前期,德国进行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改革,“1810年诞生的柏林大学就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5】,“德国的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卓著成就,对德国上升为经济大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6】德国政府对教育和科研的青睐有加和不吝投入,使其产业革命有了比英法两国科技革命更为坚实的根基。

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非常微弱,因而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与推广。美国的“西进运动”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能源、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美国1861年爆发内战,一度给科技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内战的胜利消灭了南方奴隶制度,恢复和巩固了联邦的统一。资产阶级独掌国家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如实行产业保护和贸易保护、建立国民银行和统一货币、资助铁路建设、扶持农业等等。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外,美国人的许多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首先,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长期以来把吸纳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据统计,1790—1860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达500万人……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其中不少是熟练的手工业者,他们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力的推动了美国工业的技术革新”。【7】其次,美国对科技非常重视,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重视实验和应用技术。美国政府较早的实行了专利制度,“1790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专利法案》……1836年又制订了《专利法》,成立了专利局,使发明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8】。再则,美国高度重视教育,并且善于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美国教育体制从1783年独立到19世纪末逐渐建立并完善,形成了从学区到州到联邦的一整套教育管理体制。鉴于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美国建立许多学术性大学,这些学校直接造就了美国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表现,为美国在1851年——1900年重大科技发明和革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国各项发明不断涌现,像轧棉机、造纸机、印刷机、缝纫机、收割机、电报机等发明都出自美国人之手。

而此时的英国人却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根深蒂固,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后,往往想把子孙培养成贵族,结果几代人过后,创业的激情就荡然无存了。这种观念长期影响着英国人。当时的法国的问题在于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造成企业经营分散,阻碍了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小农经济、发达的高利贷资本与煤、铁资源贫乏,能源短缺,交通发展滞后等等,导致法国科技革命的规模远不及英国,同时,在发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国和德国。

再次,思想观念与科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切身体会与感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笔者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其中,有个学生写的相当不错,他写道:思想观念与科技应该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变化或者说解放,能够促进科技的产生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9】。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等人已经认识到,为了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哥白尼(1473—1543)正是由于接受了文艺复兴的进步思想,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经过长期的测算,创立了“日心”体系。

而科技的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思想观念的变革。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经后人不断补充发展,日臻完善。在此基础上,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兴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为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自从照相机发明之后,人类的绘画就必须改变,它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以画人物肖像、风景、景物等为主,因为这些东西可以用照相机去拍摄。19世纪法国产生了印象派,该派画家认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由于不同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所以,他们抛弃了几百年来欧洲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通过户外写生,他们发现了过去未被注意的色彩现象,从而引起了绘画艺术上的重大革新。

三、结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但是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10]。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注意发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与路径。因为只有相对完善的试题和授课,这就给了一线老师不断提升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自己和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大为 赵世瑜:《历史》(必修一)【Z】,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2]唐晋主编:《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73页.

[3]王章辉,孙娴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4][7][8]吴宇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9、11-13页

[5]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年第5期,第63页

[6] 丁亚金:《洪堡高教思想对我国创建一流大学的启示》,北京教育【J】,2003(7)

[9] 曹大为 赵世瑜《历史》必修三【Z】,岳麓出版社2010年6月,第48页

[10]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第67页

论文作者:卢天志,张长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  ;  ;  ;  ;  ;  ;  ;  

从高考模拟试题中探“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论文_卢天志,张长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