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环境评价

绿色建筑的环境评价

杜楠[1]2006年在《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的时候,绿色建筑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针对绿色建筑推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时,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鉴于此,本文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进行了理论方面的探索。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几种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和分析,发现它们都缺乏对绿色建筑经济性和地域性的评价,致使整体内容欠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建立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地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的含义、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绿色施工作为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了解。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门的针对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缺乏确定的标准来衡量施工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对绿色施工的推广和管理造成了障碍。为了系统客观的对施工阶段的管理和活动进行评价,本文在参考各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指标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个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绿色施工评价模型,最后,运用绿色施工评价模型对一工程进行了模拟评价,证明了其实用性。绿色施工评价为政府和开发商评价承包商的环境表现提供了依据,也可作为承包商进行自我评价的工具,有利于他们在环境绩效方面的持续改进。

叶青[2]2015年在《绿色建筑GPR-CN综合性能评价标准与方法—中荷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对能源、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随着人们对城市问题的深入反思,“可持续”、“绿色”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在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构建绿色生态街区、深化绿色城市等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内源性及建筑评价的外源性进行深入探究,并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方法引入——研究解决——实例论证的逻辑方式,期以将二者结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在分析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各类相关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本研究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内涵和基本特征总结,并通过对已经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签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现有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研究整合提升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共性研究和特性研究(分析提炼)。以国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英国BREEAM、美国LEED、SBTool、日本CASBEE、荷兰GPR Gebouw以及新老版本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数学模型、指标选项、指标基准、权重系统、评价方法等,提炼出典型评价体系共有的准则层指标以及子准则层指标,同时得出不同评价体系的特点和不足,并分析各评价体系在中国的适应性,为绿色建筑性能评价工具GPR-CN的建立提供案例基础。第叁部分为评价模型构建研究,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影响建筑生存和发展各类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将荷兰GPR评价体系中部分先进理论方法引入建筑评价,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立足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及综合性,融合具体指标项的全面性及代表性,搭建绿色建筑评价数学模型,创建了适合于中国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工具GPR-CN版,为绿色建筑评价构建科学操作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深入阐述绿色建筑性能评价工具GPR-CN的应用方法,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内的建设项目为例对评价工具进行实践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评价体系应用到具体的绿色建筑案例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GPR-CN评价工具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并为进一步优化GPR-CN评价体系提供反馈信息。

薛思寒[3]2016年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形势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建成环境设计适应于气候条件来实现经济节能与健康舒适双赢效果的思路已日趋明朗。岭南庭园是湿热气候下形成的特定的园林形式,探究岭南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与地域气候的关联性,有助于更深入的挖掘岭南庭园的地域性价值。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岭南地区特有的湿热气候,以气候适应性为切入点,运用设计与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重点进行景观要素协同作用下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优化布局模式研究。深入发掘岭南人居环境中的生态智慧,将其古为今用;探究如何使景观要素协同作用,更好的发挥庭园改善微气候的效应;将传统经验与原理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指导方法,促进传统庭园空间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有益于传统岭南庭园的气候适应性经验的传承,同时为通过景观微气候设计,解决园林室外环境舒适性问题、提升园林空间品质提供参考,为庭园在当代绿色建筑规划中的合理运用提供指导,对营造节约能源的绿色社区和城市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结合史料文献调研及现场实测分析,考证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特征的成因、发展及表达。明确研究与利用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特征,对地域性现代建筑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庭园空间的差异性,将庭园基本空间单元进行分类,提取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庭园空间抽象模型。(第二章)其次,对现存传统岭南庭园典型案例进行现场实测及热舒适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所得结果,探讨湿热气候下的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环境的热舒适性,并结合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计算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环境热舒适指标PET阈值范围,建立适用于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热环境的评价标准。(第叁章)第叁,以原理分析结合实证研究,厘清景观要素与庭园微气候的关联机制,论证庭院空间要素配置在调节庭园微气候、营造庭园舒适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明晰要素配置对庭园微气候调节的重要性(第四章)。在此基础上,以两类典型“庭”空间的代表案例余荫山房和可园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met软件进行庭园景观要素配置的量变模拟,结合庭园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不同的景观要素水平对庭园室外热环境舒适度的影响。明晰微气候效应的作用原理,既有利于指导设计师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营造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又有助于对后续获得优化方案、策略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和判断。(第五章)。最后,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庭园空间抽象模型进行分组模拟试验。量化分析设计因素对庭园室外空间热环境的影响程度;针对庭园不同使用功能,考虑各时段权重,结合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重点研究景观要素协同作用下两类典型岭南庭园的空间要素优化布局模式,并为优选方案进行舒适度评级;在此基础上,整合提炼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庭园优化布局方法;进一步,从庭园空间布局与景观要素配置两方面,总结提出适用于湿热地区的庭园室外热环境优化布局策略。(第六章)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湿热地区夏季庭园室外环境热舒适PET阈值;搭建了要素协同作用下小尺度园林室外热环境的整体性预测工具与分析方法;提出了满足夏季热舒适性的典型庭园空间要素配置多样化组合模式。为园林空间设计方案舒适性比选提供了客观的定量化评价依据;为厘清园林空间要素与微气候环境的关系、实现园林空间要素的动态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为湿热地区景观微气候设计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指导。对实现通过技术手段量化园林景观微气候设计、高效发挥庭园设计在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中的调节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是对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胡芳芳[4]2010年在《中英美绿色(可持续)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一些国家除了制定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政策外,还从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能、场地选择、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建筑物进行评价,并对建筑物整体绿色性能做出最终评定。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建筑业能源消耗发展及现状进行归纳性总结,强调了建筑业推行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然后基于对国内外现有建筑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点对美国LEED-NC、英国《可持续住宅标准》和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能、场地选择、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等五方面进行研究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体系的覆盖范围、测评指标的准确性、配套标准的完善性和评价机构的独立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最后,为了进一步体现出叁种评价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本文以Visual Basic 2006作为开发平台,开发出了绿色建筑对比评估系统CASGB (Comparsion A ssessment System for Green Building)。该软件包含叁个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对于同一个建筑可以直观的进行评估,得出在不同评价体系下的结果。利用CASGB对一个具体的住宅建筑进行评估,给出了一些增强绿色性能的改造性建议。

徐莉燕[5]2006年在《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领域也掀起了绿色建筑研究的热潮,但是目前国内存在着对绿色建筑本质认识模糊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利于澄清概念,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起指导作用。 本文首先回顾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现阶段研究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的意义,其后分析国外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重点介绍了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分别从版本发展、权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市场运用等方面比较,指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局限性。在分析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发展状况时,主要介绍了《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评估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强调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通过对各种体系的比较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W,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对每个二级指标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阶段的评价要点进行说明。根据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建立模型,通过灰色综合评判指标B~((s))对建筑物的绿色性能进行评价。最后,本文构想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流程,提出分阶段评估的思路。

段胜辉[6]2007年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保护意识日渐增强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保护人类美好家园的指导原则,绿色建筑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设计领域更深层面的体现形式。当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的时候,绿色建筑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阐述现阶段研究绿色建筑评价系统的意义,重点介绍了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等,分别从版本发展、权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市场运用等方面比较,指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局限性。在分析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发展状况时,主要介绍了《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评估体系,通过对各种体系的比较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并基于GBTool2005评价体系,采用AHP方法对中国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进行权重系数评价,目的是为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

李涛[7]2012年在《基于性能表现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环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本文从基本国情、项目数量、典型案例、行业现状四个方面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市场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指出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建立综合打分体系;注重考察技术措施,而不是实际性能表现;难以满足不同地域、建筑类型和建筑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从性能表现出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文对国内外典型的十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和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考察性能表现是今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主要发展趋势。对这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综合评价理论为依据,从评价目的、开发机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综合模型、评价结果以及其他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评价体系——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从框架结构、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机制叁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性能表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模型,并提出按照地域范围、建筑类型、建筑生命周期阶段叁个维度进行评价工具群的系统开发。本文在基于性能表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建立了针对天津地区办公建筑设计阶段的评价体系。探讨了从性能表现出发的各指标的优化,设计了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评分标准和得分等级,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求得了该指标体系的权重,制定了评分表,并开发了评价软件,最后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试评估。论文指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之间需要知识创新、可靠方法和有效实施叁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性能表现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模型和系统开发可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

罗晓予[8]2008年在《基于环境质量和负荷的可持续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居住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支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社会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然而,改善居住环境质量也一直在增加能源消耗和废气污染。在本研究中,建立了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价可持续居住区环境,同时考虑居住区的环境质量(Q)和居住区环境负荷(L)。Q部分是构建安全、健康、舒适、便利和社区性的人居环境;L部分是环境对居住和社区生命周期的影响。长江叁角洲地区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本研究选择了位于长江叁角洲中心的湖州作为研究对象的所在区域。首先,针对居住环境质量在当地的叁个小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满意度。接着,针对居住区环境负荷(L)的部分,本研究根据各种国家相关的规范和国内外已有的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应用软件模拟,实地测量和图纸核实多种手段,分析得到了小区的环境负荷结果。最后计算环境质量和环境负荷的比值,得到小区居住环境评价的最终结果,比值越大则表示小区的可持续水平越高。与国内外已有的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特点与创新性如下:1、空间范围不同。已有的评价体系研究的范围大多是建筑层面,而本研究的空间范围是居住区层面,涵盖城市层面,而不仅仅是建筑层面。2、评价主体不同。但在已有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只有专家,而本研究中评价主体既有使用者又有专家:环境质量部分由使用者进行评价;环境负荷部分主要由专家进行评价。3、权重方法不同。本研究的环境负荷部分指标的权重由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权重值是非固定的,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指标的重要性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权重值。4、评价方法不同。在本研究中,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针对环境质量评价,选用了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方式;针对环境负荷评价,采用了软件模拟、数据实测、图纸核实等定量评价手段。最后,希望我们研究的成果能够对中国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改善作出贡献。

廉芬[9]2012年在《国内外绿色办公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一个国家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的重要基础。办公建筑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角”,堪称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它的结构、布局、采暖、空调、给排水等各方面的要求因其功能的复杂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与住宅,宾馆、商场等公共建筑有所不同。2010年3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将添加一名“新成员”,办公建筑即从公共建筑中抽离出来,拥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六大绿色办公建筑评价体系,结合最新出台的《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澳大利亚Green Star-Office V3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我国《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提供参考。首先,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建筑理论为基础,对绿色办公建筑的特征及设计原则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对比国内外六大绿色办公建筑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评价等级、评估流程等方面的异同。BREEAM-Office2008是英国专门针对绿色办公建筑的评价体系,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多国以及中国没有专门针对绿色办公建筑的评价体系,但在其他体系中包括了对绿色办公建筑的评价内容。其次,首次将澳大利亚绿色之星、Green Star-Office V3体系介绍到中国。通过对比Green Star-Office V3、LEED2009NC以及BREEAM-Office2008体系,得出叁者在办公建筑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全寿命周期以及评价等级方面的异同。最后,通过对比《绿色建筑标准》与《绿色办公建筑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评价指标,得出《标准》与《意见稿》指标变化情况,分相同指标、相近指标以及不同指标进行说明;对比Green Star-Office V3与《意见稿》对我国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指标的设置给出建议。

朱文莉[10]2015年在《基于国际可持续建筑评价框架的BSA体系及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自然能源与矿物能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与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各国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可持续发展框架的确立对建筑行业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建筑可持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分析数据为基础,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成为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可持续性评价面临的问题,如相关议题集中于建筑在环境领域的性能表现、缺少对国际通用评价框架的研究等,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辨析与度量出发,在探寻建筑可持续性的结构与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具备国际适应性与可比性的BSA(Building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现有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对国际通用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和国家层面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其发展历程、应用范围、评价领域、评价条款、基准权重和体系特征,重点关注地域特征、发展现状、设计理念、技术体系及建筑相关产业对评价体系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为现有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分析,以对现有体系的研究为基础,对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与专项分析,综合分析的内容包括对其价值负载、影响因素、体系特征即各评价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共性、特性以及与城市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专项分析的内容包括环境领域关键指标的评价条款与基准设置,以及其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政策领域的相关规定。第叁部分为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在前两部分研究内容的基础上,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为依据,以降低环境影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为目标,涵盖环境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政策领域4类建筑可持续议题,兼顾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社会文化的公平性、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政府政策的引导性以及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具备清晰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层级结构和构成要素,通过评价模型、评价条款、衡量基准、权重体系等要素的设置,构建出兼顾时间上的动态发展与空间上的适应演化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为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展望,将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应用于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建筑项目的评价,对其进行案例检验,论证其适用性与可操作性。此外,对BSA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更新与推广进行初步讨论。

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评价研究[D]. 杜楠.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2]. 绿色建筑GPR-CN综合性能评价标准与方法—中荷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叶青. 天津大学. 2015

[3].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D]. 薛思寒.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4]. 中英美绿色(可持续)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D]. 胡芳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5]. 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D]. 徐莉燕. 同济大学. 2006

[6].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法[D]. 段胜辉. 重庆大学. 2007

[7]. 基于性能表现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 李涛. 天津大学. 2012

[8]. 基于环境质量和负荷的可持续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研究[D]. 罗晓予. 浙江大学. 2008

[9]. 国内外绿色办公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D]. 廉芬. 华侨大学. 2012

[10]. 基于国际可持续建筑评价框架的BSA体系及适用性研究[D]. 朱文莉. 天津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绿色建筑的环境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