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道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伦理”伊始,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哲学界、经济学界关注的命题,也是我国近10年来理论界十分关注的命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认真反思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理论即经济伦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科学确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阐述了商品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提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道德产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的科学论断。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 第102页。 )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这一分析,就为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首先,商品经济的本性决定人们自由平等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观念。不仅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主体价值在于对象化了的客体即商品,商品生产者的关系要通过商品的等价交换来实现,形成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平等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形成平等的道德观念;而且作为经济主体的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形成个性的道德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97页。)其次, 商品经济使个体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推动道德的进步,又伴随着道德退步现象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在人的主观意志,而在于商品经济本身。原因是:商品交换者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决定他必然只关心自己的商品是否卖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则漠不关心。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96页。 )形成道德观念上的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当作手段的利己主义,腐蚀着人的心灵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依据对商品经济和道德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由此特点决定的道德关系与道德观念。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运行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包括道德关系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以物与物关系出现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现象也随之出现。“物”(即商品)本是人手的产物,但在商品世界里,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却成为独立于人之外、并统治着人的东西,出现了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和膜拜,出现了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实质上就是万恶的求金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71页。)

马克思曾警告性地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商品拜物教和等价交换原则,一旦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必然造成人类道德的大滑坡,“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庸人的温情,一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它把人的个人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8页。)爱情、良心、尊严和人格都成了商品,一切人际关系都成了金钱关系。金钱是衡量道德的最高标准,也是最高的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揭示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造成道德大滑坡,更重要地还在于他们辩证地指出:市场经济不仅促使当时人类道德进步,而且为尔后人类更进步、更文明的道德创造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性必然彻底冲破一切封建的旧的生产关系及其道德的束缚,使个人摆脱了封建的依附和道德羁绊,人的个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人的品质和人的道德也得到了空间未有的进步与提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不仅使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永远处于变动发展之中,而且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使社会生产和人类精神(包括道德精神)逐渐世界化,共同享用,为人类未来的共同道德创造了条件。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经济道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既可从“道德观点”上去分析,也可从“历史观点”上去分析,但在这二者之间,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在“道德观点”上,既要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严重道德堕落,道德义愤是合理的、正常的;又要看到它对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为未来的新道德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历史观点”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肯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必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前进,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评价应当依据这一客观的历史的标准,决不能用道德领域的滑坡去否定历史领域的进步;而且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以道德代替经济规律、从道德领域逃到历史领域的唯心史观,认为经济问题只能用经济手段解决,解决道德问题的最终依据必是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发展到20世纪中期,不仅在进入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而且在处于农业文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毛泽东就是把包括经济道德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理论巨人,把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推向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承袭了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承认生活资料生产中存在着商品生产与交换,与此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也只提倡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为中心的共产主义道德。这时的道德,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相协调的。因“左”的思想的指导,1958年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否定商品生产的“左”倾风。为了纠正这一“左”的错误,毛泽东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商品生产不仅存在于生活资料,而且也包括生产资料。他已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商品货币与道德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的关系上,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认为金钱是劳动的结晶,是商品交换的等价物,表明取得了社会财富的物证;金钱本身无所谓善恶;对金钱的道德评价,应出于人们如何取得金钱和使用金钱;提出奖金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不能夸大。

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承认社会主义商品货币重要性的同时,又特别警惕商品货币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的腐蚀作用,着力寻找抑制商品货币负面影响的途径。突出的体现在:1958年到1960年间多次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结合中国实际对这本教科书谈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包括:(1 )认为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在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只顾一头都是错误的。(2 )在对待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关系上,毛泽东特别强调和重视精神鼓励的作用。他说,在面对商品货币的存在,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党内出现一些人“争名夺利”、社会上出现一些人只讲物质享受的不良现象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末一股劲,那样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第800—801页。)“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3)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用“雷锋精神”抑制商品货币的负面影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4 )要在全社会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互团结、相互帮助。

毛泽东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是以商品货币方式分配生活资料,必然使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发生矛盾。处理这三者矛盾的原则就是“三兼顾”。他多次告诫全党:“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6页。 )为了克服个人主义、清除自私自利旧道德的影响,他还提倡要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群众,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

由此看出,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货币的前提下,一方面看到商品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需要利用商品货币作为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手段,不能在道德上否定商品货币;另一方面又看到商品货币对人们思想道德的腐蚀性,力图在实践上寻找克服商品货币或物质利益刺激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他所制定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是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继承发展,而且在实践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勇气和首创精神,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并解决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理论体系,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是辩证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与道德的关系,确立了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道德原则。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他从研究物质利益与道德的这一基本理论着手,针对我国解放以来忽视群众物质利益,特别是“四人帮”鼓吹的“精神万能论”而根本抹煞群众物质利益的错误思潮,深刻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这就从世界观上和道德上肯定了物质利益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从理论上拨乱反正,澄清了物质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邓小平在肯定物质利益对道德决定作用的同时,又清醒地看到商品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道理的负面影响,看到实践中出现的片面夸大物质奖励忽视精神作用的不良倾向,多次强调毛泽东关于“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的教导,不仅在全体人民中宣传“奉献精神”,而且倡导“人要有理想”。他说:“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他又说,中国人民靠理想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市场经济中依然要大力倡导共产主义理想,认清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思想道德上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能让青年迷失方向,成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杰出贡献还在于: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商品货币的双重性,在实践上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他深刻指出:“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可以搞上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这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道德史上第一次明确而系统的解决这一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实践方针。

二是第一次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方针。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出发,明确提出应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道德区分为先进性的共产主义道德和普遍性的社会主义道德,并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他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即“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对广大人民的普遍要求;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基本要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全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90页。)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事实已经表明,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不仅指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的总趋势和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三是科学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重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注重警惕社会中、尤其农村中贫富差别的扩大,提出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构想,虽力图把实现公平与发展生产的效率结合起来,但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侧重公平的倾向,导致“平均主义”及“大锅饭”,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经济上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带领和帮助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他说:“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这一原则,既打破了平均主义道德观,又防止了贫富差别悬殊。效率优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效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指出了一条正确而有效的途径,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没有解决的一个经济道德理论。

四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一代新人的具体目标和途径。培养一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贯视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目标。马克思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人,将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新人应是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精神的人;毛泽东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邓小平明确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具体标准。认为社会主义新人应具有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这是社会主义新人的首要标准,确保新人培养的正确方向;后者要求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最新知识,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这样的新人应怎样培养呢?邓小平认为:首先,必须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极大腐蚀作用,净化社会环境,努力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遗毒;其次,必须清醒地看到商品货币的负面效应会使社会和党内产生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改善党风,造成一个讲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和社会风气;最后,还必须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抑制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不能让青少年成为它们的俘虏。既要求青少年做到“五爱”,又在青少年中倡导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通过艰苦漫长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成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标签:;  ;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