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食管癌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论文_郭玉娟,郭晖,赵亭娴

郭玉娟 郭晖 赵亭娴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350108)

【摘要】 目的:寻找有效缓解食管癌术后腹胀的方法,为中西医综合治疗食管癌术后腹胀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胸腔镜食管癌术后患者8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腹部按摩,3次/日,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整肠散穴位贴敷结合艾灸能缩短食管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有效地缓解腹胀。

【关键词】 穴位贴敷;艾灸;食管癌术后;腹胀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314-02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4位[1]。目前,外科手术仍为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食管癌术后腹胀是一种很常见的并发症,重度腹胀不仅会使病人极度不适,而且使膈肌上升、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腹胀对肠道吻合口和手术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2]。所以如何有效缓解术后腹胀,应是临床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领域。我院心胸外科护理组临床多年应用整肠散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缓解食管癌术后腹胀,经观察效果显著,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食管癌手术的80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腹部按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整肠散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2组患者年龄、性别、麻醉方式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1)入院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2)全麻患者;(3)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5)18岁≤年龄≤70岁。

1.2.2排除条件:(1)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2)精神异常,认知障碍者;(3)妊娠、哺乳期患者;(4)已知对艾条及整肠散过敏的患者:(5)皮肤破损或过敏;(6)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7)参加其他临床研究的病例;(8)不同意参加试验者。

1.3 干预方法

2组均在术后常规护理和抗感染、止血、补液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干预。

1.3.1对照组 单纯采用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以神阙穴为圆心,在中腹、下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摩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约2min,一天三次。

1.3.2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整肠散穴位敷贴,艾灸双侧足三里。

整肠散的成分是由枳壳10g、厚朴6g、木香3g、槟榔10g、香附6g、冰片2g组成。其用法是:我院用上述药物制成粉末制剂,调蜜水成糊状,将其涂于小威尔膜上并贴敷于神阙穴。在使用前,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清洁下神阙穴。每天更换并注意观察皮肤情况。

艾灸是采用艾条取足三里穴进行温和回旋灸。治疗时点燃艾条一端,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穴位两旁,右手持艾条置于距离穴位皮肤1~2cm处进行熏烤,以患者感到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处悬灸10~15min,1次/d,以患者穴位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宜。

1.4 评估方法

分别于术后12h、24h、48h询问患者自觉症状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排气的术后时间。腹胀分为4个等级,Ⅰ级:肛门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自觉腹部胀痛,为无效;Ⅱ级:肛门未排气,出现肠鸣音,主观感觉腹部胀气,为有效;Ⅲ级:肛门排气,出现肠鸣音,主观感觉腹部轻微胀气,为显效;Ⅳ级:肛门排气,肠鸣音正常,无腹胀不适出现,为临床痊愈[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排气时间比较(x-±s)

组别n排气时间/h

研究组4028.76±3.72

对照组4046.3±4.78

2.2 术后24h及术后48h,腹胀程度比较研究组明显轻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12h 2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术后12h/24h/48h 2组患者腹胀程度比较

注:术后12h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术后24h及术后48h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手术可伤及人体元气,导致气血亏虚、运化无力,使五脏六腑的经络运行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使胃肠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临床上以腹胀、排气障碍为主要表现[4]。众多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和艾灸都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消除术后腹胀的程度[5]。

艾灸法又名艾灸疗。它使用艾绒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之功效。目前临床上运用较多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足三里为阳明胃经合穴,具有强壮保健,增强肠蠕动的功能,故艾灸足三里可增强肠管蠕动,使胃肠道蠕动提前恢复,促进手术后排气,缓解术后腹胀。艾灸足三里作为一种无创性护理手段对术后患者肠蠕动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效果[6]。

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常用的外疗法之一,不仅能使药力直达病灶所发挥作用,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整肠散中各中药的功效为,枳壳、厚朴理气化痰,除湿消胀;木香、香附理气和中,健脾消滞;槟榔破气消积;冰片破实消滞。全方共奏理气消胀、破气消积、和胃止呕之功效[7]。常用的穴位一般取神阙穴,神阙穴即脐窝正中,位于任脉,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胞宫。《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神阙穴,具有健脾补肾、和胃理肠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脐与全身比较,皮下无脂肪组织,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高,药物易于穿透。整肠散敷脐,能通过脐部由经络循行迅速达到病灶,起到疏通经络,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的功用。现如今,整肠散穴位贴敷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地效果,特别是在神阙穴的效果最为显著。

经过这次临床试验,整肠散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对食管癌术后腹胀患者进行干预治疗,集合了2种疗法的疗效,具有协同作用,较大程度上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术后胃肠蠕动,使研究组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腹胀程度明显减轻。整肠散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对缩短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改善术后腹胀情况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穴位贴敷不受患者术后早期禁食限制,降低胃肠道环境对药物影响。安全性高,无副作用,亦可根据病情随时中止,提高了用药安全性,减轻患者的痛苦。由上述可以得出整肠散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在减轻食管癌术后腹胀的效果比腹部按摩更加显著,可以被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俞慧,仙张莹.艾灸联合拔罐预防腹部术后腹胀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5(3):292-293.

[2] 李学增.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2.

[3] 朱珲莹.郭力恒.王磊.中医外治法干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200-203.

[4] 徐冬梅.穴位艾灸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29(9):66.

[5] 陈媚媚,呉玉如.艾箱灸联合整肠散贴敷对剖宫产术后排气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8):850-852.

[6] 于铭,连玉珍,董礼风等.神阙穴药物贴敷辅穴位按摩预防与解除术后腹胀的研究[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2):6—7.

[7] 危椠罡,赵若华,任新生.中药穴位贴敷预防胃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48例[J].福建中医药.2014,45(4):36-37.

论文作者:郭玉娟,郭晖,赵亭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食管癌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论文_郭玉娟,郭晖,赵亭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