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价格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资金价格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资金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的价格影响着其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使用流向。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要重视资金价格,即利率问题。

一、资金价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水平及其调整。在我国,利率一直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物价走势、投资、消费、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适时进行利率水平的调整。1990年以来,央行已经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进行了14次调整。1996~2002年,连续8次下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由1993年的10.98%和1995年的12.06%下调至2002年1.98%和5.31%,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2004年10月人民银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达到2.25%和5.58%。这是我国9年以来首次加息,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

2.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偏低。首先,与物价水平相比,存贷款名义利率偏低,导致实际利率偏低甚至出现负利率。1990年以来,虽名义利率始终为正,但若考虑到同期的物价水平以及1999年开征的利息税,人民币实际存、贷款水平是偏低的,而且有不少年份出现负利率。从下图可以看出,除1990年外,人民币实际存款利率(指一年期利率)均低于5%,1993~1996年出现4年负利率,最低为-13.12%。2000年以来5年的实际存款利率都在2.5%以下,2004年实际利率仅为-2.1%。同期实际贷款利率也偏低,最高为7.25%,并有三年为负利率,2004年仅为1.68%。

其次,从与企业利润率的比较来看,贷款利率偏低使得金融资本的利润率偏低。根据经济学理论,实业投资是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是投资的基本。实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了金融资本利润率的高低。利率变化的区间为0<利率≤平均利润率。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25%,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仅为4%、3.23%、4.57%和5.24%。[1]我国银行没有获得平均利润。

再次,从国际比较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稀缺,因此其利率水平较发达国家要高,与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存贷款利率偏低。

表1 若干发展中国家银行名义存、贷款利率的比较单位:%

国家 利率1994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存款利率 12.5339.07

25.74 12.50

15.48

15.50

10.59

贷款利率 17.7632.15

27.66 18.46

18.55

18.95

16.94

存款利率 6.40 8.428.74

8.568.508.177.82

贷款利率 14.5014.014.13 15.50

15.83

16.00

16.00

存款利率

— —

— — — — —

贷款利率 14.75

13.5412.54 12.29

12.08

11.92

11.46

存款利率 8.46

10.65 4.73

3.292.541.981.33

贷款利率 10.90

14.42 8.98

7.837.256.885.94

存款利率 10.983.78 2.25

2.252.251.981.98

贷款利率 10.986.39 5.85

5.855.855.315.31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21304/2005年卷。表中的存贷款利率是年平均利率。

从表1看,中国的名义存、贷款利率是明显偏低的。2003年,印尼、孟加拉国的存款利率分别为中国存款利率的5.3倍和3.9倍,同年印尼、孟加拉国、印度的贷款利率则分别为中国贷款利率的3.2倍、3倍和2.2倍。只有泰国的利率水平与中国比较相近。

若进一步考虑国内外的物价水平,中国的实际贷款利率也是偏低的。近年来虽然泰国的贷款利率水平与中国相近,但印尼和印度的实际贷款利率都高于中国,2003年两国分别比中国高出约10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具体见表2:

表2各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与实际贷款利率的比较单位:%

国家1994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物价上涨率 8.5257.64 20.329.35

12.551.032.38

实际贷款利率9.24

-25.49

7.349.116.017.92

14.56

物价上涨率10.2113.23

4.674.013.684.393.38

实际贷款利率4.54 0.31

7.878.288.407.538.08

物价上涨率 5.04 8.08

0.311.551.660.601.82

实际贷款利率5.86 6.34

8.686.285.596.284.12

物价上涨率24.24-0.84 -1.410.260.46

-0.771.16

实际贷款利率 -13.26 7.23

7.265.595.396.084.15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年卷。实际贷款利率则由名义利率减去物价上涨率而得。

最后,与地下资金价格相比,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是偏低的。目前,地下资金利率多在10%~20%。之间,明显高于银行利率。而地下资金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化的价格,更准确地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

3.地下资金价格偏高。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利率水平偏低等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地下金融的规模十分巨大。有关研究显示,2003年地下货币资金规模约8217亿~9144亿元,地下信贷发生额7500亿元,地下净金融投资规模5000~7000亿元,跨境流动的地下资金在100亿美元左右。[2]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强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资金来自非正规的金融渠道。

由于地区、借款主体、用途和期限不同,地下资金价格各异,但地下资金价格的整体水平是偏高的,多在10%~20%之间,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2~4倍。地下资金价格偏高,给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一,高价格、高收益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脱离政府监管流向地下,导致了我国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尤其是在江浙等沿海地区),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投资规模难以有效控制,使经济过热状况加剧或延续。如2004年国家紧缩信贷之后,地下信贷流向公开经济中的许多项目,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第二,由于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成为地下资金借款的主体,2~4倍于银行利率的资金成本致使中小企业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和负担,为企业的发展留下后患,最终影响企业的成长,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第三,高的地下资金价格也为坑蒙拐骗等金融诈骗活动提供了空间,成为影响地方稳定的重要因素。

我国资金价格偏低和地上地下两种资金价格的存在,表明资金价格严重扭曲。造成资金价格扭曲的根源在于资金的价格管制和高度垄断,排斥了资金价格形成机制中市场的作用。因此,必须进行资金价格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利率偏低给经济发展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不利的影响

1.资金的低利率刺激了投资过快增长,导致投资规模过度膨胀。当利率偏低甚至实际利率为负时,低的投资成本会导致资金的超额需求,刺激投资膨胀。从中国的投资增长率与实际贷款利率关系图看,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实际贷款利率过低也是2003、2004年中国的投资增长率高达26.7%和25.8%的重要原因。过快的投资增长,加剧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进一步显现,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2.更重要的是,资金的低利率也是我国投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宏观投资效率可用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来衡量,它等于投资增加量/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量,这个比率越低,投资效益越大。目前我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是5倍到7倍,即投资5~7块钱才能增加1块钱的GDP,而发达国家多在1~2之间,韩国和台湾在上世纪60、70年代为2~3,印度也只有2~3。这种效率的投资决定了我国必须要用大量的产出来投资才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近年来,中国的投资率不断上升,2003年高达42.7%,而美国一般是10%,2003年增长率接近中国的印度投资率仅为24%。中国这种高投入、靠拼资源维持的增长,速度虽快,但增长质量差,且很难长期持续。

资金的低利率影响投资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现有体制下大部分资金被效率低下的国有部门所掌握,降低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资金规模约占总量的3/4,国有企业投资占据投资总额的很大比重。占GDP38%的份额的国有经济部门却占据社会投资总额的49%,占GDP比重约50%的民营部门却只占总投资的38%。[3]二是资金价格偏低削弱了资金成本对不同投资收益项目的筛选作用。当资金的实际利率很低甚至是负利率的时候,低的投资成本使很多投资效益不佳项目也敢于上马,没有起到作为资金的价格使资源投向高收益率项目的作用。三是资金价格偏低意味着投资成本低,这时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增加投入,无意于改进技术、提高管理,从而助长了外延式的增长。从现实来看,近年来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中,确实存在粗放型、资源型和高能耗的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而高技术行业投资增长偏低的问题。2004年全国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5.8%,年投资增长超过40%的行业中,粗放型、高能耗和资源型的行业占到一半以上,例如煤炭开采为60.8%、黑色金属采选业为165.5%、有色金属采选业为65%、木、竹制品加工为55%、石油加工及炼焦98.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1.4%、化学纤维制造业4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3.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3.5%。还有一些粗放型、高污染的行业,虽然2004年的投资增长率在35%以下,但2005年1~4月的投资增长率都超过了40%,例如造纸及纸制品行业从2004年的34.1%上升至57.2%,印刷业和记录媒体的复制业从33.1%上升至40.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从24.5%上升至91.2%。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增长率却明显偏低,如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增长率为-2.5%,2005年1~4月也仅为10.8%。这表明,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典型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是高能耗、高污染、拼资源式的增长,增长效率不高。

三、解决中国资金价格存在问题的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我国资金价格所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是因为我国仍采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资金,用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资金价格,反映了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因此,解决中国资金价格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统揽的指导思想,实行资金价格改革,校正扭曲的资金价格信号,使资金价格恢复到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并通过对资金价格实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一步完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原则,使资金价格改革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是一个人均资金、水资源、耕地、能源、矿产资源极为短缺的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和要素的价格由于行政因素被大大低估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和严重浪费,加剧了资源和要素的短缺。因此,解决中国资金价格存在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使资金价格改革有利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金价格改革的思路

1.短期资金价格改革

首先,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应合理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更大一些。中国存贷款基准利率偏低,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物价水平、资金供需状况等都要求存贷款利率上调。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加快,物价上涨,2004年通货膨胀率3.9%。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利率上调有利于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和物价水平的上涨。同时,资金需求过旺的状况也要求利率上调。提高利率有利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缓解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停征存款利息税已是时机。1999年开征存款利息税时,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背景,开征目的是减少储蓄,刺激消费。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物价也开始回升。因此,在目前经济活跃并有较大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利息税停征已是时机。当然,同时应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再次,依据产业政策对不同产业的贷款基准利率应有所区别。一是应该停止对产业政策明确淘汰产品和工艺技术装备项目的信贷支持,控制对采用落后工艺、技术装备项目的贷款,特别是控制信贷资金流入低水平盲目扩张领域。二是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产业,其贷款基准利率要适度上调。例如,钢铁工业是资金、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污染重,耗水多,其在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总负荷中均占到10%的份额。中国钢铁企业吨钢平均新水消耗需要15吨左右,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企业高出14.5%。[4]在目前价格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对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1~2个百分点是可行的,其他各种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则相应增加。三是对环保型、节能型的工艺技术和企业,则可以适当降低基准利率,鼓励其发展。

另外,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应进行改革。一是要增加其职责,在利率乃至整个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发挥决定作用。目前,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是:“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即只有讨论建议权,没有决定权,而是由国务院批准有关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或者其他货币政策。这种做法不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应该借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做法,由货币政策委员会研究决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再由国务院监督货币政策委员会。二是要优化结构,加大综合性部门的权重与学者的权重,如国家发改委至少应有2名成员(目前是1名),学者至少应有3名(目前是1名)。三是由季度会商向月度会商转变。四是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尽可能阳光操作。

2.从中长期看,资金价格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实现利率市场化

首先,应该进一步放松利率管制,使资金价格能反映资金的市场供求。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仍在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尚有30余种。[5]未来应该进一步统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简化贷款利率的管理档次和种类,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同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的区间,加强协议存款的标准化和流动性问题的研究,逐步放宽起存金额限制,采取渐进方式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

其次,结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西方国家主要以市场上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目前我国利率定价主要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其市场化程度很低。这种管制利率的根本特征是固定存贷款利率仅仅反映货币当局或政府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而且这种预期不能体现风险贴水,不能体现存款者、贷款者、企业等经济主体对未来价格风险的预期,从而限制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应该发挥国债市场在促进利率市场化方面的作用,优化各期限国债结构,逐步实现国债余额管理和滚动发行,并大力丰富金融产品,形成完整合理的收益率曲线,使国债收益率逐步成为我国利率市场的基准利率。市场化的利率更准确地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和投资的成本,自发地调节资金需求,并引导资金投向高收益的企业和项目,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最后,可以考虑依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不同投向采用不同的调节税率。

3.实行资金价格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企业产权,强化企业预算约束,构造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利率机制在资金调节中处于从属地位,其深层原因就在于诸多企业利率约束的软化。由于银行和国有企业均为国家所有,对资金运用都不承担风险和责任,于是企业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资金,而不计利率的高低和偿还能力的大小;银行也可以把资金投向亏损、屡借不还的企业和项目,不必考虑资金的安全和收益。此时若强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则会因银行和企业产权不清晰,而导致不顾利率水平的高低,拿别人的财产去冒险的行为,加大金融风险。因此,比利率市场化更为紧迫的,是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企的改革,明确企业产权,建立企业投融资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强化资金风险责任,才能为利率市场化机制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只有实现企业真正市场化,才有可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另外,由管理利率向市场化利率前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拥有更多资产定价自主权的同时,利率风险也日益突出,因此,利率市场化应注意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4.地下的资金价格改革的政策

解决地下资金价格过高的问题,主要是放松利率管制,校正扭曲的资金价格,使有管理的利率接近市场均衡的利率。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放松金融管制,降低门槛,允许民间金融机构的建立,以便形成合适的金融渠道与合理的资金收益来衔接资金链条,使金融剩余者的资金能通过合法途径向金融需求者转移。

注释:

[1]《中国金融年鉴》2004年。

[2]李建军:《地下金融规模及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中国金融,2005年3月11日。

[3]许小年:《中国需要转换经济增长模式》,南方周末,2004年7月1日。

[4]“预计到2005年中国钢材将供过于求”,东方钢铁在线,2005年5月31日。

[5]引自《2004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标签:;  ;  ;  ;  ;  ;  ;  ;  ;  ;  ;  ;  

资本价格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