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认知论证进路的探析与建构论文

延展认知论证进路的探析与建构

魏 朴 琪

(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 :延展认知自提出至今近20年来,延展认知主义与颅内主义围绕延展认知理论是否成立的争论就未曾间断过。通过对延展认知的论证进路进行探析,可以发现这些论证进路本质上都是一种耦合论证,区别仅在于其究竟是功能上的耦合,还是大脑内外过程的耦合,亦或是大脑内外系统的耦合。因此,延展认知理论在论证进路上的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修缮,首先是重构完善的延展认知论证逻辑,其次还应当诉诸于神经科学的支持。

关键词 :延展认知;颅内主义;耦合论证;神经科学

认知边界问题如何确立?颅内主义和延展认知主义对于该问题的界定意见相左。延展认知主义者认为认知已经打破了脑和身体的边界,延展到了外部环境中;颅内主义者则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对延展认知在论证逻辑上的种种不足进行剖析,坚持认定认知的边界在颅内而不在颅外。虽然延展认知在论证上存在种种不足,但是颅内主义也忽视了外部成分对认知的积极影响。从延展认知的不同论证进路上看,延展认知虽然在论证逻辑上存在不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其突出了外部成分对认知的积极影响。

现场照明设施齐全、配置合理,并经常检修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必须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延展认知的论证进路剖析

自延展认知概念提出以来,支持者们就试图通过不同的论证进路确证延展认知成立的合法性,主要有从同等性论证到互补性论证的转变、耦合构成论证和演化论证3条论证进路。这3条论证进路虽形式各异却殊途同归,本质上它们都认为身体内外成分之间因为存在某种信息交流而耦合成了一个整体,而正是这种耦合使人的认知延展到了外部成分中。

(一 )从同等性论证到互补性论证的转变

同等性论证是延展认知最早提出的论证进路之一,也是延展认知最核心的论证形式之一。为了论证延展认知学说,克拉克与查尔莫斯在1998年发表《延展心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英伽-奥拓思想实验。该思想实验的核心内容就是英伽通过调取大脑记忆中“博物馆在53号街”的信息前往博物馆观看展览,而患有先天性失忆障碍的奥拓则通过翻阅其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得到“博物馆在53号街”的信息,随即前往博物馆观看展览。克拉克与查尔莫斯认为,英伽的记忆与奥拓的笔记本在“前往博物馆观看展览”这个认知任务中所发挥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将奥拓的笔记本与英伽的生物记忆都同样看作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1]。根据功能上的相等就将外部环境中的信念也看作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似乎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然而,“某物可以发挥Z的作用并不能说明某物就是Z,螺丝刀有时也可以发挥锤子的功能,但螺丝刀与锤子却显然是两回事”[2]。其中一种反驳是:倘若英伽和奥拓以每两秒钟一词的固定速率去听一个20个词的词语列表,因为英伽具有正常人的记忆,会受到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影响,所以对词汇表中首尾位置的词汇的回忆效果比较明显;患有先天性失忆障碍的奥拓每听到一个单词则迅速地将其记在笔记本上,由于奥拓可以通过查阅笔记本中记下的单词将词汇表中的所有单词“回忆”起来,按照同等性论证的逻辑,人们就会得出“奥拓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的错误结论[2]112-113。很明显,依靠笔记本完成的回忆过程显然与依靠生物记忆的回忆过程有本质上的不同,英伽记忆单词的过程与奥拓“记忆”单词的过程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所谓差异性论证,其实就是在论证神经网络与外部工具本质上存在物理的和生物的差异,并以此来质疑同等性论证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面对差异性论证的挑战,萨顿提出了新的延展认知论证思路,即互补性论证。互补性论证的核心主张是:在延展认知中,外部的过程(不管是生物的,还是物理的,亦或是化学的)与内部的过程并不需要在动力学、格式或者功能上保持一致,认知的延展是由身体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的互补或协作来实现的。萨顿认为,互补性论证与同等性论证在根本上是不存在冲突的[4]。事实上,互补性论证与同等性论证一脉相承,且是后者的延伸。在英伽-奥拓实验中,同等性论证体现了英伽的生物记忆与奥拓的笔记本在功能上的同等性,但并不能因为它们功能上的同等就把生物记忆和笔记本看作是一回事。而互补性论证则是在同等性论证中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功能同等的基础上,对同等性论证的进一步延伸:英伽的生物记忆与奥拓笔记本在功能上的同等性才使得笔记本的“记忆”功能弥补了奥拓在记忆功能上的缺陷。因此,互补性论证实际上是在功能同等性的基础上,将身体内外成分之间的协作看作是认知延展到外部成分中的论证依据。

(二 )耦合构成论证

西方艺术人类学名家思想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系统地了解这些西方艺术人类学大师的学术历程、思想渊源、研究方法和民族志案例,更为深入地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对话,以此反观我们的研究,对当下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过程耦合论证认为:“认知过程并不是完全居于进行认知的有机体的皮肤内,因为这个过程部分地由对这些有机体所处环境中的结构实施物理的或身体的控制所构成。”对于以上观点,心理学家吉布斯还有一种更加直白的表述:“帆板运动员不停地影响船帆,也被船帆影响,由此想要成功地进行帆板冲浪的这种行为意图是作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4]6由上可以看出,过程耦合论证本质上是说在某一认知过程中人与环境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使得该认知过程中的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耦合成了一个整体,于是吉布斯就认为发生在外部成分中的过程也属于认知过程。系统耦合论证认为:“人类有机体与外部实体以双向交互作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本身可视为一个认知系统的耦合系统。系统中的所有组成部分都起着积极的因果作用,并且他们以认知通常运作的方式共同管理行为。如果我们删除外部组件,系统的行为能力就会下降,就像我们删除了它脑的一部分一样。我们的论点是,这种耦合过程同样是一个认知过程,无论它是否完全处于颅内。”[6]系统耦合论证将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看作是一个认知系统,而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结点就是两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正如豪格兰德所言:“界面就是成分之间交互作用的连接处”,“系统是由在界面处交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相对独立和自包含的复合体”[7]

第一条论证进路实际上是从功能同等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外部工具发挥了与脑同样的功能,从而认定认知延展到了外部工具中。由于差异性论证提出脑与外部工具本质上的不同,萨顿又转向了互补性论证:正是由于脑与外部工具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脑与外部环境才能在某一认知任务中得以互补。第二条论证进路中的耦合构成论证则认为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之间的某种联系使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而认知也随着这个系统的构成从内部延展到外部成分中。第三条论证进路则是诉诸于演化论,从外部工具的使用可使认知能力愈加高效的事实出发,认为认知能力的进化源于大脑与外部工具的“杂合”,正是这种“杂合”使得认知延展到外部工具中。以上就是延展认知的3条论证进路,然而分析其逻辑,探究其本质,可以看出延展认知在论证过程中的重大缺陷。

(1)教学内容来自网络.教师经过精心设计案例,把网页制作中涉及的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引入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在真实的网络学习平台中,除教师所授知识点的案例外,学生能找到对应知识点的应用案例,使所学知识与现实网络世界接轨,使学生真正“能懂”,且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会用”,所学知识的素材来自网络,从而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贴近现实.

(三 )进化论证

进化论证是基于一种生物学理论的论证,推理如下:“1.我们对于X的能力的发展遵循着最为有效的演化路径。2.如果我们对于X的能力的发展遵循着最为有效的演化路径,那么对X的过程就是内在过程于外在过程的一种本质上的杂合。”[8]由此可见,认知的“延展”被看作是一种“进化”。例如,计算678加789时,人们最初采用心算的方法,这样的运算方式使大脑有些“劳累”,后来人们发现写在纸上更便于计算,且不容易出错,于是纸笔和人们进行运算的大脑杂合成一体,认知过程也得以从脑“延展”到纸笔上去。而从“原始”的心算到利用纸笔、计算器甚至超级计算机进行运算,人们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快速准确,这就是人的认知能力的进化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最有效的演化路径。

耦合构成论证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即过程耦合论证和系统耦合论证。两者都是通过大脑、身体与外部环境的耦合强行论证延展认知理论的成立。

过程耦合论证与系统耦合论证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的论证角度是从认知过程中内外部过程的相互影响出发的,而后者是从由内外部系统构成的大系统中内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出发的,但两者都是由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的相互影响得出认知延展到外部成分这一结论的。

二、延展认知论证的缺陷

再次,演化论证的瑕疵。对于演化论证,颅内主义者指出:“在肌腱中本体感觉细胞的伸展、感觉细胞的放电、动作电位向脊髓的传递、脊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脊髓中运动神经元的放电、动作电位向大腿各种肌肉组织的传递、在神经肌肉结合处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肌肉收缩,所有这些过程没有一个延展进入到环境当中,尽管它们与环境进行着交互作用。”[11]可以看出,颅内主义者是从“并非所有对X的能力都是内在过程与外在过程的杂合”的角度出发的。但演化论证另外一个不能成立的原因在于其没有解释清楚内外过程的杂合和认知延展之间的关系。A和B两个过程的杂合并不能说明A延展到了B中,就像沙土与石子之间的杂合并不能说明沙土延展或者进入到石头中一样,大脑利用越来越高效的外部工具完成认知任务并不说明认知从颅内延展到了外部工具中。退一步讲,内外过程的杂合与互补性论证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外部工具弥补了内部成分某种功能上的欠缺,使得认知进化得更高效,这难道不是一种功能上的互补?然而问题是,演化论证只能解释人类为什么越来越多地使用外部工具去完成认知任务,却不能因此就认定认知延展到了外部工具中,更无法解释认知是如何延展到外部工具中去的。正如颅内主义者所言:“诉诸演化论完全与延展认知的争论不相关。”[12]

其次,耦合构成论证的不足。耦合构成论证作为延展认知的核心论证进路,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无论是过程耦合论证还是系统耦合论证,都是通过内外过程或内外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从而推论出认知延展到了身体以外的外部环境中。针对这一点,颅内主义者举了两个例子:“一恒温器中的双金属片在膨胀过程中与恒温器所处室内空气分子运动存在因果联系,但是金属片的膨胀并未延展到空气分子中;老式空调中液态氟利昂蒸发进入到蒸发管中,蒸发管与压缩机、膨胀阀与空调管道系统因果地连结在一起,但是蒸发并未超过氟利昂的界限。”因此,颅内主义者指出:“一个过程可以与其环境有着积极的交互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延展到了环境之中。”[10]很明显,耦合构成论证在论证逻辑上存在一定缺陷,不能仅因为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就认定他们构成了一个系统。即便是可以达成共识,认为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的确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那么认知系统也应当说是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不能说认知系统延展到了整个系统。

首先,互补性论证的缺陷。在同等性论证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内外成分功能相等的基础上,延展认知主义者开始从同等性论证向互补性论证转变。萨顿认为外部成分与内部成分在功能上形成了互补,对此颅内主义者表示完全同意,但这种互补性的存在并不能论证延展认知系统的存在。颅内主义者坚持认为:“脑是这个系统的一个成分,而其他各式各样的工具则是另外的成分。”并反驳道:“空气调节并不发生在空调系统的每一个成分当中,而计算也并不在计算系统的每一个成分当中实现。”[9]不妨想象一间制暖的空调室,室内人的新陈代谢,亦或是正在加热水的电热壶客观上也参与了室内温度的调节。他们在温度调节上也与空调系统功能形成了互补,但不能说空调系统延展到了电热壶或是人体上。同样,在认知过程中互补性可以使得内外成分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但不能认为内部的认知系统也延展到了外部成分中。由上可知,互补性论证只是说明了在认知过程中内外成分在功能上的互补,而颅内主义者认为这种互补并不能成为延展认知理论成立的理由,即认知过程中内外成分功能上的互补与认知延展到外部成分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逻辑关系。

延展认知在论证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如论证议题未能区分脑和工具而对认知概念混淆不清,又如对耦合系统中的内外成分未辨主客等。而这些论证上的缺陷使得延展认知理论受到诸多学者质疑,其中来自颅内主义的挑战最为激烈。

认知与信息加工的等同是3条论证进路共有的认知标准解释缺陷。无论是互补性论证与演化论证中内外成分功能上的互补,还是耦合构成论证中内外过程或内外系统的耦合,包括演化论证中外部高效工具的使用,延展认知主义者都未将发生在内部的认知与发生在外部的“认知”加以区分,延展认知主义者所谓的耦合或互补不过是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在信息上的一种传递。显而易见,信息交换无处不在,而凭借信息交换造成的内外成分的功能互补、过程耦合与系统耦合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试想,如果任一事物A与任一事物B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使它们耦合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那么是否就可以认定A延展到了B上?这种将认知等同于信息加工的做法无疑会使人类对认知理解产生偏差,正如亚当斯与埃扎瓦所言,“按照这个标准,普通数字计算器和CD播放机也会是认知加工器”[13]。因此,延展认知主义者将认知等同于信息加工,无论从论证逻辑上来讲,还是从其会误导人们的认知观的角度来讲,无疑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外部环境对于人的认知确实存在某种积极的影响。人总是需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拿吉布斯所举的帆船运动的例子来讲,帆船运动员操作船帆使帆船向前航行,如果因为海浪或海风的变化使得帆船偏离了初始航向,这时帆船运动员就要根据海浪或海风的变化以及帆船的变化调整船帆,使得帆船继续向前航行。因此,该例子只是说明了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了应变反应,所谓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的融合不过是人多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而已。延展认知将外部成分对认知的影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外部成分对人的认知的影响的重要性。如果外部成分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那么延展认知理论就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并不能因为延展认知理论在其论证进路上存在一定缺陷,就一味地对其加以拒斥。延展认知理论的不同论证进路向人们展示了外界环境对人类认知具有的积极影响,并体现出外部工具的使用对于人类认知能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因此,对于延展认知进行进一步建构是必要且有意义的。目前,延展认知理论的发展亟需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三、延展认知论证进路的合理性与建构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尽管延展认知理论的论证进路在论证逻辑上是相同的,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否定延展认知论证,对于其中的合理思想应接纳吸收,对于其中的缺陷与谬误则应当进行批判。延展认知论证对于内外部世界交融的整体性的观点是积极的和可取的,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但其关于大脑和外部世界“杂合”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修缮和强有力的逻辑论证支撑。此外,还需要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延展认知论证进路才可以在其合理基础之上重新建构新的论证逻辑体系。总体上来讲,延展认知理论存在以下两点合理性:

第一,人的认知对于外部工具确实在某些时候存在依赖性。人在认知一项事物时,外部工具能够分担脑的记忆任务,甚至扩大人的认知能力。如通过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对某项汽车碰撞实验进行模拟,这项试验仅靠人的大脑很难完成,而安装在计算机中的仿真软件则可以快速完成这项实验。也许延展认知主义者们会说,这恰恰说明仿真软件设计者和计算机设计者脑中的认知或认知过程延展到了汽车碰撞实验者的认知或认知过程中。然而,计算机仿真软件对于汽车碰撞实验的模拟本质上只是一种计算。要想理解计算机的运算与认知的区别,中国的算盘是较为直观的体现:算珠的最终位置代表了计算结果,但作为一个计算工具,算盘本身并不能理解算珠的最终位置代表了什么计算结果。同样,计算机的计算法则是人赋予的,计算机只能按照计算法则去运算,但计算机本身并不理解什么是计算法则。此外还应当认识到,人们对于外部工具的使用首先来源于对工具的学习,人在不了解一个外部工具的情况下不可能用其完成任何任务。可以讲,只有对工具的操作知识作为记忆存储在人的大脑之中,人们才有能力利用外部工具扩大自身的认知能力。因此,外部工具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是切实存在的,但认知并未因此就延展到了外部工具上。

综上可知,延展认知的核心论证方式应当是耦合构成论证。互补性论证虽然是从内外成分功能上互补的角度来论证延展认知理论的成立,但是互补性论证本质上也是一种功能上的耦合,即内外成分在功能上的互补同样也使得内外成分耦合成一个功能统一的新系统。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互补论证也是一种功能耦合论证。同样,演化论证认为“认知过程本质上是连接内在的和外在的过程的一种杂合体”[14],其本质上仍然是诉诸于“内外过程的杂合”,这种“内外过程的杂合”无疑与耦合构成论证殊途同归。然而,核心论证的单一并不能彻底否定延展认知理论,延展认知理论从某种角度来讲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正是颅内主义所欠缺的,那就是颅内主义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没有将外部成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体现出来。

第一,重构完善的延展认知论证逻辑。延展认知理论在论证逻辑上存在种种不足:首先,是在论证进路上雷同,无论是互补性论证还是耦合构成论证,其本质都是基于一种功能上的耦合,以及一种内外系统或内外过程上的耦合,而演化论证虽然诉诸于一种生物学理论,但其论证的落脚点也在于内外过程的杂合,这种杂合使得认知能力愈加高效,其本质上同样也是一种基于功能互补或是耦合的论证。另外,目前延展认知的论证版本本质上都是从两点出发的:一是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利用了外部工具,二是外部成分对于人的认知存在某种积极的影响。但不能因大脑利用外部工具进行了认知,就认定认知延展到了外部工具上,这两者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更不能因大脑、身体和外部环境存在交互影响,就认定认知延展到了外部环境中。因此,延展认知要想使自身得到完善的论证,其关键并不在于其论证形式的多样化,而在于要有完善的论证逻辑。延展认知主义者首先应当阐释大脑对外部工具的操作利用和这种操作使认知从大脑延展到外部工具中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到,颅内主义者承认大脑与外部工具的这种耦合关系的存在,但这种耦合并不能说明认知借此延展到了外部工具中。除此之外,关于外部成分对人的认知的积极影响,延展认知理论应当说明当内外部成分因耦合而构成了一个新的系统之后,原本处于内部成分中的认知是通过何种方式与何种路径延展到外部成分中的,而不是原本属于内部的认知对于外部成分的变化所作出的调整。

4)回缩。多年生枝的短截修剪,称回缩修剪,也叫缩剪。缩剪比短截的局部促进作用更强,有助于养分向基部转移。成龄树冬剪时应用较多。

第二,延展认知理论的论证进路应诉诸于神经科学,力求在科学实证性上获得突破。亚当斯与埃扎瓦在《认知的边界》一书中引用大量神经科学知识作为颅内主义者的理论基础,而延展认知主义者们并没有使用任何神经科学上的进展作为延展认知理论的理论来源。尽管托马斯·比特纳例举了裂脑综合征的例子,认为连接左右两侧脑半球的胼胝体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15],但胼胝体的作用只是两侧脑半球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信息传递纽带,且这与亚当斯与埃扎瓦所代表的颅内主义立场并不冲突,颅内主义者认为认知过程不一定发生在整个脑中,或许仅发生在脑的神经元的子集中。托马斯·比特纳显然犯了和其他延展认知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就是将认知简单理解为是信息加工甚至是信息传递。高申春与刘志斌认为延展认知理论本质上是具身认知与第一代认知科学观点的综合[16]。因此,认为延展认知理论表面上是打破了身体的认知界限,实际上是认知科学的倒退。“提出一个慷慨的理论也仅仅是第一步,因为除了这一点以外,人们还需要使这个理论在科学上是可以被解释的。”[17]延展认知理论的诟病在于,目前尚无法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说明认知是如何延展到外部成分中去的,这个所谓“延展”的过程尚未得到神经科学层面上的支持。因此,延展认知理论要使自身得到发展,就必须要诉诸于神经科学。先将人的认知过程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加以阐释说明,澄清论证脑并不是认知的唯一主体,再在此过程中寻找认知得以延展的证据。但即便依照这样的论证进路,延展认知理论也只能应对颅内主义的挑战,对于“认知是如何延展到外部成分中去的”这一问题,仍然难以得到神经科学层面的支持。

总而言之,延展认知理论虽然在论证逻辑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将外部成分对于认知的影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使人们意识到大脑对于认知并不是唯一的主导者,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认知哲学的发展。由于延展认知理论论证在逻辑上存在缺陷以及缺乏神经科学领域的有效证据,其自身目前尚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因此,延展认知理论必须重构完善的论证逻辑,并寻求神经科学层面的支持,否则即便拥有再多的闪光点也终将被批判的声音所掩盖。

数据的整理及分析软件为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及SPSS 25.0软件。各组间盗血程度及病变锁骨下动脉收缩期峰值、对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的比较用非参数检验。合并椎动脉狭窄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束臂试验结果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求法的路上,智严并未止步于此。他以“昔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为理由,离开枳园寺,离开建康,离开祖国,“更汎海重到天竺。”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西行求法的伟大壮举!并最终身死异国,圆寂罽宾。

参考文献 :

[1] CLARK A,CHALMERS D.The extended mind[J].Analysis,1998,58(1):7-19.

[2] 亚当斯 F,埃扎瓦 K.认知的边界[M].黄侃,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 于小晶,李建会.对延展认知的再审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2):23-29.

[4] ADMAS F,AIZAWA K.The bounds of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2008.

[5] BITTNER T.Parity cuts both ways:split brains and extended cognition[J].Teorema 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Filosofía,2011,30(2):19-33.

[6] 刘志斌,高申春.具身视域下的延展认知及其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3):218-221.

An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rgument Approaches to Extended Cognition

WEI Pu-qi

(Research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University,Taiyuan,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the debate between extended cognition and intracranial idea about 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y of extended cognition since th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two decades ago.The analysis of the argument approaches to extended cognition reveals that all the approaches are in essence the coupling argument,the difference lying in whether it is the functional coupling or the coupling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cesses of the brain or the coupling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of the brain.The argument approaches to extended cognition are expected to be improved through reconstructing perfect argument logic of extended cognition and resorting to the support of neuroscience.

Keywords :extended cognition;intracranial idea;coupling argument;neuroscience

DOI: 10.3969/j.issn.2095-462X.2019.01.015

中图分类号 :B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62X(2019)01-0064-05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90102.1614.044.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1-02 17:18

收稿日期 :20180823

作者简介 :魏朴琪(1992-),男,河北深州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

(责任编辑 白 晨 )

标签:;  ;  ;  ;  ;  

延展认知论证进路的探析与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