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BIM技术的局限和对策论文_沈熙

现阶段BIM技术的局限和对策论文_沈熙

南通市崇川区审计局

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作为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它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该模型达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各专业协同工作,从而降低了工程生产成本,保障工程按时按质完成。[1]

近些年,BIM在建筑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再加上国家对BIM推广力度地增大,辅以各地相继引进BIM相关项目的新闻。似乎在建筑行业不学BIM不用BIM就跟不上潮流了。但BIM的普及程度并不如预想的那样乐观,其发展主要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技术门槛

BIM技术的推广需要使用单位持续地投入,从培训学习、软硬件采购到项目实践与探索,都需要大笔费用的投入,应用成本是使用者的第一个门槛。对建筑承包单位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能否进入高科技建筑领域的分水岭。

首先,它要求使用者的具备性能足够强劲的硬件,因为该技术以三维建模渲染及显示为基础,对硬件的要求远高于普通的二维CAD绘图。不少企业虽然有足够的电脑,但软硬件都需要大幅升级才能满足软件的最低运行需要。

其次,它要求使用者具备系统性的运行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个专业、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孤立地使用BIM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它需要各方协调统一工作才能实现协同,实现能够为企业获得1+1>2的效益。

再次,熟练掌握BIM软件的使用及操作,对于部分专业知识丰富但年龄稍大的技术人员是极为严峻的考验。他们普遍存在较严重的抵触思想,同时接受能力也相对不足。这可以说是几个门槛中最为严重也最为致命的一个。

2、建筑业惯例带来的障碍

设计习惯问题,中国国内建筑业历来是“快设计、慢施工”,相较国外的“慢设计、快施工”的做法相当不同。在国内的项目建设中,大多数时候设计者被要求尽快完成设计任务,这种做法除了带来许多克隆建筑外,更多的是带来了诸多的“不适合”,除了做法的不适合更有需求的不适合。这种种“不适合”只能在施工进程中不断细化修改再明确,这种弊病早已是建设行业公认的毒瘤。

“建出来的房子和设计时的想法相距甚远”的结局在项目诞生之初似乎就已经确定了。建设方如果期望有所改变,就只能继续协商变更再加签证了事,除了拖拉导致工期一再延长以外,建设成本更是水涨船高。

但BIM技术不同,他的实质是“在模型中将建筑先建一遍”,力求在设计阶段解决大多数不明晰的细节,这对设计人员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CAD制图技巧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这种要求光靠坐在办公室对着屏幕是无法补足的。一个合格的BIM设计人员在设计伊始就需要综合考虑的不同设计方案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尽可能的设计出贴合施工实际符合委托方成本要求的方案,这也使得很多设计人员极难习惯。当然,一个项目留给设计人员的资金和时间也往往极其有限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BIM技术使得项目的工程量变得透明,后期很少的变更似乎与现在施工企业的操作相左,可操作利用的机会较少也是部分企业不愿意推动它发展的一个原因。

3、生态不成熟

秉承共创、共享、共赢的理念,生态圈即是一个能共存的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淘宝系统为例,其成员包括诸如:服务器制造商,服务器维护人员,网站架构师,网店卖家,消费者等等,各有所得,前几项有的付出了技术,有的付出了时间,回报是金钱,而消费者则是付出了金钱得到了服务。正如同鱼离不开水、网购离不开物流和电子支付一样,BIM技术要在国内扩大适用面,也需要一个完整的、与BIM技术一起成熟的生态圈。

可是现在,最重要的BIM技术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尤其是有设计或施工经验,会做、会讲、会管的人才更是稀缺。按BIM技能分类来看,建模人才、造价人才、管理人才都需要大量培养。

要完全发挥BIM系统的效率,还需要大量基于实际构件的BIM模型库。但国内目前因设计与施工企业的相对独立,施工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变成数据模型既无市场需求也无短期利润点,而设计企业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即使有使用BIM构件的意愿也缺少数据模型的来源渠道。这种劣化BIM系统效率的窘境互相促进互相加剧,导致各方对推动BIM化的需求都不足。所以,本该由产品厂商买单的构件BIM化,变成主要由各设计施工企业的BIM部门在依靠人力制作并建立企业自己的构件库。

BIM的运行,需要各行各业的标准和规范,比如分类编码、标准做法、模型库、项目全过程管理规范、竣工模型、不同软件之间协作办公的标准等等。这方方面面的标准和规范像插头一样,联系着整个工程项目。它只能随着BIM技术在这个市场上的慢慢发展,由市场促进自身的成熟完善,因为它“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

那作为建筑业的一员如何应对这三个门槛?

1、首先应清醒的认识BIM这一“理想深度”,计算机硬件何以花钱短时间内满足,可人力因素无法一朝一夕达到标准,一味追求快速全铺开的使用只会给使用者带来过大的风险以及过高的投入。

企业不应强求每个项目都做“高大上”的BIM应用,而是应该坚持“小步快跑”,在多个项目进行实践,坚持“小投入、小收益,大投入、大收益”原则,通过多个项目的积累,完成BIM能力培育。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循序渐进的培养技术人才。

2、应“致力于适宜的BIM深度”

客观评价BIM技术在自身企业中开展的程度,把它作为与传统工作流程进行有机的衔接的技术,保持以全面应用BIM为目标的前进方向,持续性地适度投入,不断以真实项目进行实践,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制定企业切实可行的BIM能力建设规划。

3 “每个项目明确具体目标”

现阶段甚至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是所有项目都适用BIM技术,作为企业更应正确确定每个项目中BIM的参与深度,以积累经验为首要目标,不过度追求BIM这种先进技术的全覆盖。

作为建筑主管部门,笔者觉得应该推行扶持与优惠政策,促进各BIM软件厂商提升软件使用面,促进其不断推出更适应中国本地化需求的软件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斌.BIM技术在高大模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李娜.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J].居舍,2017(26):101-109

[3]饶伟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J].江西建材,2017,18(04):225-228

[4]李成香.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J].低碳世界,2016,22(12):236-237

[5]谢力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工程承包模式的影响[J/OL].中国培训:2018,15(08):123-128

论文作者:沈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  ;  ;  ;  ;  ;  ;  ;  

现阶段BIM技术的局限和对策论文_沈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