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建议_信息技术论文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建议_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深度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并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此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进行了漫长的探索,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但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效能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点缀式、浅表化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为此,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尽快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促进农村小学教学点均衡发展。通过网络课程联校解决教学点优质师资不足这一难题,实现资源共享,把中心校的管理通过网络覆盖教学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最后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推动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是解决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难题的关键。随着技术进步,农村班班通网络发展,利用网络联校已经具备了条件。以湖北为例,为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全省现已恢复农村小学教学点495个,加上原有教学点,共2000个左右。在均衡发展中,湖北省在多地推进了网络联校办学的试验,包括通山联校、潜江联校、丹江口联校一体化等,探索出了中心学校联合村小教学点统一师资、统一途径、统一管理的有效办法,有效地实现了师资均衡的目标。

       加强政府对资金的统筹分配,分步逐校实施工程。要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把支持均衡发展的经费倾斜投入实施“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经调研估算,湖北省有6000万人,2000个左右教学点,按平均每个教学点10万元计算,大致2亿元资金就可以实现网络联校。根据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6.7万个教学点,依此类推,只需约67亿元就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工程”全覆盖。这笔资金可以实行分类承担:东部发达地区自己承担;中部一般发达地区,中央与地方各承担一半;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中央财政解决70%,地方解决30%。在资金的支配上,要重点支持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所需的必要设施建设,包括固网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点建设、联合管理和网络授课平台建设、终端设备的购置。为教学点开齐、开好规定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做到硬件设备先到位,优质资源先输送。

       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模式。采用“多点支撑、资源共享”模式,以中心校带动教学点,建设“专递课堂”,提升教学点资源应用水平。发挥中心校师资优势,建立教学点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网络同步研训制度,实现对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指导。在网络联校尝试开展个性化教学试验,进行网络课程与教学方式的研究,提升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点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教学点信息化持续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协作交流机制。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革命,冲刺“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推进个性化学习

       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索和总结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与协同化学习有机结合的学习新模式,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运用学习分析法,利用学习者在参加网络学习活动时留下的数据进行分析,深入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剖析学生与在线课程、课件之间的互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充分利用学习分析,使数据成为规划、设计以及评估学习体验的一部分。开发基于网络的软件和跟踪工具,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的软件,提供支持学习者就学习材料和专业技能、教育内容的数量和类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自主选择的服务,回应每个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能根据数据仔细分析,提供调整方案和建议,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探索通过发展新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开展差异化教学的新模式。

       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发展。在新的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的背景下,以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实现了超时空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互动。改变传统的“授课+考试”的教学模式,变现实的课堂为现实课堂与网上课堂、虚拟课题和在线学习的结合。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为学生提供参与更多非正式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有真实体验的全面教育,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开展实验、游戏,进行相应的主题探索等,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坚实支撑

       实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特别是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的良性互动。为此,要抓紧建设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充分利用大型电信企业提供的计算与存储服务,形成面向师生、面向社会的资源服务云模式,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地方、教育机构、师生、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建设并不断更新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完善各种资源库,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促进智能化的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通过“区域结对、学校结群、教师合作”的方式,形成优质资源的有效共建机制。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数字化差距。配送优质视频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教育资源差距,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全面深化“优质资源班班通”及“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制度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建设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等机构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鼓励企业力量投入,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搭平台,政府和学校买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性发展格局。调动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实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全国教育机构加强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和相关人员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遵循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面向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覆盖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主要业务环节,为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公众互动提供支持。加强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平台服务的建设,开发和交付应用程序的环境,开发软件服务,为满足教育管理特定需求导向的软件设计服务。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变革。

       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优化、重构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在基本建成国家、省级数据中心以及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应用的基础上,着重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统一学籍编号信息管理,实现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覆盖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主要业务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家校互动,为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和中小学生安全提供服务。开展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管理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健全教育绩效评估与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的教育质量监测与绩效评估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多级联动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机制。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为破解基础教育乱收费、乱招生、乱办班、乱发教辅资料、课程开设不齐、学业负担过重等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支撑,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规范办学行为的动态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汇集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活动数据,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课程质量评价以及区、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发展。

       五、改革教师队伍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充足的师资与经费保障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教师质量以及对教师持续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一直都是高质量教育的核心。要把人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抓紧制定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评聘办法,增加信息技术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专业服务人员的编制,提高岗位待遇,增强吸引力。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村小和教学点长期从教。大力推动“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探索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能力要求和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能力,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教育信息化高水平开展。

       加大投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政府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主体,财政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2012年实现教育经费占GDP的4%之后,为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需要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推动各级政府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资金倾斜,并且新增的教学经费部分主要投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推进教育信息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地方政府投资责任,确保地方财政的投入到位,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经费支持。

       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实行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制度以及经费投入公开、公证制度。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每年要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要依靠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来保障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防止滥用和挪用。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根据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标签:;  ;  ;  ;  ;  ;  ;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建议_信息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