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4)05-0004-03

江泽民同志依据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并结合新的实践,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证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渊源:从“小康”思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极富中国色彩,它来源于中国民间和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提出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社会模式。“大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指的是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反映了人们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生活与和谐状态的怀念和向往。“小康”则比“大同”低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治理有方,国泰民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在近代史上,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把“大同”作为中国理想社会。康有为历经18年之久,写出了贯通古今中外的精品《大同书》。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由于社会制度所决定,不仅无法实现“大同”世界,甚至“小康”社会也未达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为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提供了前提条件。毛泽东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共产党人则找到了这条路,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消灭阶级和世界大同。实现“小康”和大同的目标要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走。1964年,我们党提出了在20世纪末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新论断。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推迟了半个世纪,使之更加切合中国实际。他还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和设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从1981年至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翻,解决温饱问题;从1991年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经过50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第二步,是邓小平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康”概念,古为今用。80年代初,邓小平先后在会见日本两位首相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还说,小康社会的特点就是不穷不富,日子好过。这样,邓小平就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含义。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到2000年已胜利实现“三步走”的前两步战略,总体上步入了小康社会。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小康社会也有一个发展和建设过程。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认为,小康社会既是发展战略,也是发展阶段。这就是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现在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和经过20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全面小康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是低标准的小康,人均100—1000美元,属于世界中下等国家收入的水平,后者是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3000美元,属于世界上中上等国家的收入水平;前者是偏重物质消费的小康,后者是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全面发展的小康;前者是不均衡的小康,在城乡、地区和各阶层之间很不均衡,后者是比较均衡的小康。从消费学的消费类型来说,总体小康是生存型消费,主要是衣食住的生活消费,而全面小康是发展型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险、旅游休闲、社会保障等消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尤其是偏僻落后的农村。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基本目标: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反文明的野蛮行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两个文明不完整,不能覆盖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部。从2001年1月开始,江泽民同志又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把“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经济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是推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悠悠万事,惟发展经济为大。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是:(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已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篇大文章;(4)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调节差额过大的收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那时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情况将成为过去,城乡差别日益缩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概念,最早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反对封建集权制的,主张实行民主和法制。江泽民同志重提政治文明,已不是理论探讨,而是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民主都是一个大潮。因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不仅要求有宽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还要有平等和谐的民主政治生活。特别是我国过去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失误,就更增加了它的紧迫性。没有搞好民主政治建设,这几乎是以前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接受这个教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推进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但是,无论是人民民主还是党内民主,都存在不少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点有下面三个问题:(1)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从基层入手,扩大基础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还要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政治的四个环节,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要有新的进展。(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步子不够大,和经济体制改革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必须改革权力结构,使权力不要过分集中,并借鉴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权力本身不是腐败,但是对权力的滥用就会产生腐败。任何社会,最具腐蚀力的,一是权力地位,二是金钱。古往今来,凡是对这两项孜孜以求的无不走上异化的道路,蜕化变质。因此,必须加大反腐败的力度。(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怎么搞?最重要的是按法律办事,使其制度化、法制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抛弃“人治”,实行“法治”,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使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人治”转变为“法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上述几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战争年代所建立的革命文化和光荣传统,创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是建设之本。必须全面贯彻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党的教育方针,即“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代表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按照江泽民同志几次重要讲话的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任何一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反对“非道德”论,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水平。(5)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主义和文化入侵,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不断丰富和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综上所述,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为“三个文明”建设,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归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高度,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路径选择: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量的增长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基本目标确定以后,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量的增长。这样做的结果,有得有失,负面的作用不小。我们不能再走这条老路。如果继续走这条路的话,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有可能完成,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很难实现,而且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如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等。我们要选择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阐述的“五个统筹”,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路径。

——全面发展。这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在这个经济结构上建立起来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三个文明”的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协调发展。“五个统筹”归结为一点,就是协调发展。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统筹兼顾”,“五个统筹”是对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过去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致使有些地区还处在半自然经济状态,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新的科学发展观把城市和农村视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打破城乡壁垒,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互动机制,调节城乡发展和收入差距,使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很快,西部边远地区发展滞后,二者很不协调。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过去我们重视经济发展是对的,但轻视社会发展,导致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市弱势群体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反过来又扯经济发展的后腿。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同步和平衡发展,使二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曾提出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宝贵思想。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无形中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如果只开发自然而不保护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就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长期以来,我们过度放牧、掠夺性采矿和滥伐森林,引起北方的沙尘暴、江河流域的水旱灾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等,都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在合理开发自然中保护自然,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时回馈自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还得靠发展。中国的发展,基点要放在自力更生上,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还应当力争外援,以加快自己的发展,这就需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付出巨大代价所取得的新认识和新的发展路径。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不应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重要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中,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令人发指,工业废物、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区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要彻底改变这种面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所作出的战略选择。

把新的科学发展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综合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着力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总之,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综合发展道路走,我们有信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收稿日期:2004-02-15

标签:;  ;  ;  ;  ;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