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五”的经验谈制定“九五”规划的战略目标_经济论文

从“八五”的经验谈制定“九五”规划的战略目标_经济论文

从铁路“八五”计划经验谈制定“九五”计划的战略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论文,经验谈论文,战略目标论文,八五论文,铁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期间,在党的十四大和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由于国家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的高度重视,并把铁路建设摆在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位置,使铁路的运输、基建、工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确保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今后,随着一大批在路网上起骨干作用的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完成,如京九线、宝中线、候月线等,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为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八五”铁路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成绩

1.由于国家对铁路发展采取了适度的倾斜政策,使“八五”铁路的基本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1991年3月,李鹏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10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实行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八五”期间,为了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利于铁路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如建立了铁路建设基金制度,明确了铁路实行新路新价、优质优价和合资建路的政策,使铁路建设呈现出大发展的好势头。初步预计,“八五”期间铁路建设可完成投资1500亿元,是“七五”期间建设投资规模的2.9倍;新建铁路约5800公里;新建铁路的铺轨里程和增建复线的铺轨里程分别为“七五”期间的3.4倍和1.4倍;1994年铁路铺轨折合单线达到1500多公里,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因此可以说,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八五”是建国以来铁路建设资金投入最多、建设步伐迈得最快的5年,是铁路大发展的5年。

2.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了铁路体制改革的步伐。

“八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铁路在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首先,全路在认真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铁路的《实施办法》,逐步扩大了运输企业在运输组织、计划财务、劳动工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此外,为了进一步推进经营机制的转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还从1995年开始对大连分局、广深总公司、南宁分局、福州分局、广铁(集团)公司等11个单位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要求按照《公司法》,严格界定产权关系,明确责任。其次,铁路基本建设扩大推行了承包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第三,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铁道部正式成立了建设开发中心,今后中心将使铁道部在多渠道筹资,建立资金投入风险约束机制,实现铁路建设资金滚动发展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铁路的体制改革给铁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大增强了铁路自我发展的能力。

3.“科技兴路”方针的贯彻实施,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设备的质量和效益。

“八五”期间,为贯彻“科技兴路”的战略方针,铁道部推行了以提高运输能力为中心,以保证运输安全为前提,以现代化管理为基础,以货运重载技术和客运高速技术为主攻方向,以牵引动力和信息技术为重点领域的科技“先行计划”,使铁路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铁路的货运已突破了大秦线开行万吨级、京广和京沪线开行5000吨级重载列车的技术问题;客运方面,广深线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列车也已正式开通运营;蒸汽机车已停止生产,内、电机车完成运输工作量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新一代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在全路形成了网络;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铁路的发展,使铁路运输设备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目前,科技进步对铁路运量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了40%。

“八五”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改革步伐的加大,以及“科技兴路”的贯彻实施,使得铁路运输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预计五年可累计完成货物周转量59000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7000亿人公里,比“七五”时期分别增加20.7%和19%。铁路运输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了国家“八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

然而,铁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其中主要有两点:

一是资金不足的问题仍将制约着铁路的发展速度。铁路是国家的基础设施,铁路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八五”期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铁路建设基金制度,并且建设基金的标准由最初的货运每吨公里0.2分提高到了2.7分,按照这个标准初步测算,铁路每年可征集建设基金约300多亿元。这笔钱不仅要用于基本建设购置机车车辆,还要用于偿还债务。“九五”期间,铁路只能筹集到40%左右的建设资金。资金不足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二是铁路运价偏低,使正常的运输生产难以为继。自八十年代以来,铁路运价虽经过几次调整,但其水平的提高却远远低于物价上涨幅度。从1955年到1993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年均增长率为2.84%,货物运价指数年均增长为1.45%。而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铁路运价指数的增长幅度则与物价指数的增长幅度大致同步,甚至略有超过。近几年由于物价的上涨,铁路货运吨公里的运输成本上升很快,1993年已由1990年的1.75分增加到2.96分,增幅达69%;1990年到1994年铁路运输总支出年均递增22.35%,而同期的运输总收入年均递增仅为9.2%。由于运输成本已高于运输价格,1994年铁路曾出现了全行业亏损,不仅使正常的运输生产难以为继,也使铁路的经营陷入困境。

二、铁路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对策建议

“九五”铁路发展的战略目标,初步考虑是要以建设大能力客货运输通道和打通主要限制口为重点,优化和强化路网结构,提高铁路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输能力以及现代化水平,较大地改善服务质量,以适应不同层次和多方面的运输需求,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到本世纪末,铁路大通道能力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客货运输能力紧张局面要有所缓解;铁路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要有新的提高。

根据这个考虑铁路工作重点,需要做出以下安排:

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于一般加工工业增长的需要,既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大大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效益。据专家测算,近几年由于交通运输所限,导致煤炭、电力供应不足,一年国家就损失产值至少4000亿元,减少利税500亿元。几十年的经验表明,不解决产业结构扭曲,而造成资源配置恶化,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很难持久。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稳定地增长,就必须下决心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也就是必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各地区的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加速铁路发展,尽快形成以铁路为骨干的、有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铁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安全、可靠等技术经济优势。铁路运输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而资源分布却是西多东少。由于我国工业布局与自然资源的错位分布,使得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运输对象的铁路运输,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国40年的实践中得到证实。长期以来,我国铁路承担的客货周转量分别占现代化运输国内总周转量的50%以上和70%左右,而且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铁路仍将是我国运输业的主力,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对铁路发展应实行高投入政策。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铁路建设的投资比重,优先安排国内银行、国外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对铁路建设的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铁路的重点建设项目应优先提供资金,保证需要。在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应对铁路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

以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作保证,以深化铁路行业体制改革,提高铁路经济效益为措施,以改善铁路建设的外部条件作补充,“九五”期间,铁路应有更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才能有较大提高。

标签:;  ;  

从“八五”的经验谈制定“九五”规划的战略目标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