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_周樱

周樱

(陕西安康市人民医院眼科 725000)

【摘要】 目的:探究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入选我院符合标准的患者10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术后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手术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青光眼;传统与复合式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055-02

青光眼是临床眼科的常见疾病,也是患者致盲的主要病种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青光眼主要是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治疗存在一些术后相关问题,如黄斑水肿、术后浅前房和房水的滤过道阻塞等,严重危害了手术的成功率。因此,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故我院对108例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青光眼患者108例。符合国家医学会制定的青光眼的诊断标准[2],经眼压检测、视野检查、眼底检查等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青光眼。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男性33例,女性21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1例。两组患者排除心肺、脾胃等重要脏腑疾病史;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的眼压、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给予常规检查,手术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球周的浸润麻醉和倍诺喜的表层麻醉。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主要内容为:取患者的穹窿部位为基底,在十二点到三点钟方向做结膜瓣,以灼烧的方式对暴露的浅层巩膜进行充分的止血,后以角膜缘作为基底做巩膜瓣,厚度是巩膜厚度的1/2,剥离至清亮的角膜缘内1mm,切除巩膜瓣的小梁组织和周围的虹膜组织;整复巩膜瓣后,采用尼龙线进行褥式的缝合2针,并且在两侧的切口处各缝1针,打结、调节缝线的松紧度,最后在结膜的下方注射2.5mg的地塞米松,后给予常规的敷料盖眼;治疗组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其手术的方式与对照组相同,但在巩膜瓣制作完后,用浸泡过0.2mg/ml丝裂霉素C的棉片放置在巩膜瓣下,三分钟后取走,之后用100ml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患者的手术区,然后在患者的颞侧的角膜缘处用25号针头做前房的穿刺口,缝合,重建前房,适当调节缝线的松紧度直到房水滤出后结扎,手术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嘱咐其卧床休息,给予眼药水典必殊点眼,同时应用抗生素类的药物预防患者的感染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反应;

1.3 临床疗效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患者的眼压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包括:①采用Spaeth分级法评估患者的房角深度,Ⅰ度:有轻度的浅前房;Ⅱ度:有裂隙状的浅前房;Ⅲ度:没有前房;②采用Kronfeld分类法评估滤过的形态,Ⅰ度:有微囊状泡;Ⅱ度:有平坦型的弥散泡;Ⅲ度:有瘢痕泡;Ⅳ度:有包裹性的囊状泡;术后患者的眼压以年内保持在21㎜Hg以下可以认定手术成功[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和浅前房的发生率情况比较 治疗组术后的浅前房发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青光眼是临床上致盲率最高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慢性病。青光眼是指患者眼内的压力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眼内压力的升高因其病因的不同而有各种临床症状的表现,持续的高眼压会给眼球各部分的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造成患者视力的下降和视野的缩小。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是小梁切除术治疗,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很难控制巩膜瓣的缝合线,缝合的过松或过紧都容易使患者产生很多并发症,如眼压控制的不好、浅前房、瘢痕化的滤过泡等,由此导致手术治疗的失败,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痛苦。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新型的可调节缝线,在手术中对巩膜瓣进行紧密缝合,从而防止滤过房水过强,减少术后过早的发生眼压低和浅前房;手术后医师可根据患者自身的眼压情况、前房的形成情况、滤过泡的形态来进行相关调节,最后达到最合适的松紧度。临床上调控滤过量的最佳重要时期是手术后的2周,若患者术后的前房形成良好,眼压控制的良好,可以拆除缝线同时控制房水的流出量,以此来预防早期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本研究通过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能自主调节缝线的同时,有效的控制了房水的流出量,减少了患者术后浅前房和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青光眼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操作简单,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伟明,师利农.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1(16):47-48.

[2]雍医英.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12):37-38.

[3]张志文.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45例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64-65.

论文作者:周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  ;  ;  ;  ;  ;  ;  ;  

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_周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