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与前景

一、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与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林奥[1](2021)在《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加之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外部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劣势,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安装、调试于一体的舰船及海洋工程用舾装件专业制造企业,应在整个船舶行业面临新威胁、新机遇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发挥内外优势的发展战略,谋求更好地发展。本文通过对公司所处船舶制造业背景介绍,引出公司概况、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对其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研究。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对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进行介绍,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首先对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先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用PEST工具对企业所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市场运行状况等对产业环境进行分析,又采用EFE矩阵对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分析机会威胁,得出加权得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接着对企业所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品牌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对企业资源进行分析,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企业能力进行分析,并采用IFE矩阵对内部因素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优势劣势,得出加权得分。并通过SWOT分析,分别制定出SO、WO、ST、WT策略,从而引出企业战略选择需要。在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阶段,先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通过IE矩阵分析法,作出了多元化战略选择,从产品、市场、技术研发、应对风险、人才战略等方面对多元化战略进行细化。之后又从财务、人力、组织、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战略保障措施。通过对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依托对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寻求促进欧柏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措施,为其他船舶制造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徐曼[2](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冉琮[3](2021)在《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末,在当时国有企业大幅亏损、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开启了由政府主导的第一轮债转股。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杠杆率也居高不下,因而国家在时隔17年后重新启动了新一轮债转股。本轮债转股不再由政府主导,而是要求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想要搭上这趟改革大车的企业不在少数,希望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减轻债务负担、提升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一政策现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其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有待探究。中国船舶是船舶行业的龙头央企,同时也是我国较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上市公司,其采用的“两步走”债转股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以此为案例,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总结了债转股的动因、效应和风险,并以权衡理论以及代理理论作为本文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债转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前后两次债转股的相关背景、政策、实施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和对比,突出了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重要意义。接着,从操作步骤、实施主体、定价机制和退出机制这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其在中国船舶的实施状况,并进行了方案评价,同时结合宏观背景、行业状况和企业具体情况分析了其实施动因,包括改善盈利能力、解决债务危机、完善股权结构、顺应国家政策和集团战略。最后,本文从财务绩效、EVA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探究了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效果,并总结了其实施经验。在财务绩效方面,通过使得企业负债降低增强了企业偿债能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盈利能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了发展能力;在经济绩效方面,中国船舶的经济增加值由负转正,企业的价值增加;在公司治理方面,公司的股权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由于投资者暂未进入董事会,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基于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要合理选择债转股参与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市场化债转股定价、退出等实施机制,还要借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建立企业长效发展机制,最终实现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张晨瑶[4](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单雄飞[5](2020)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海上多目标船舶检测与跟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信息、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海洋科技创新成为争夺海洋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关键领域,智能船舶是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航运领域和科研机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作为智能船舶的关键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信息感知技术能够有效弥补船用雷达和自动识别系统在海上目标检测与跟踪等方面的不足,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在智能船舶领域,由于船载摄像机自身的六自由度低频晃动和高频抖动以及公开的海上可见光数据集相对较少,阻碍了计算机视觉在船舶检测与跟踪领域的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海上多目标船舶检测与跟踪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海天线检测算法、图像序列内船舶运动特征建模、海上目标船舶检测算法以及海上多目标船舶跟踪算法。在海天线检测算法中,针对当前海天线检测算法实时性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将船载摄像机和惯性传感器数据相融合,研究了海天线快速估算模型和海天线精确检测模型。前者分析了摄像机在海上的六自由度运动,利用惯性传感器提供的横摇角和纵摇角数据,构建了海天线估算模型;后者在候选区域内利用改进的边缘检测模型获取图像边缘,利用改进的霍夫变换模型将边缘信息变换到霍夫空间,实现了海天线位置的精确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估算模型具有较低的估算误差;精确检测模型对海天线的误检和漏检具有非常好的鲁棒性,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 95.71%和96.88%。在图像序列内船舶运动特征建模中,针对船载摄像机自身运动的问题,分析了连续帧内船舶的运动特征,通过特征点匹配、海天线匹配、特征点分类、单应矩阵计算四个步骤构建了光流运动模型,实现了图像序列内动态和静态目标准确地运动估计,为海上多目标船舶检测与跟踪算法提供了准确的候选位置。在海上目标船舶检测算法中,从三个方面对现有算法进行了改进。算法1在候选区域内应用改进的最小障碍距离变换算法分割目标船舶,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目标船舶的快速提取;算法2在候选区域内应用光流运动模型获取了稳像图像内的船舶候选框,并利用图像分类模型实现了海上目标船舶的定位、识别;算法3从分块检测和自适应锚框聚类两个方面改进了 YOLOv3模型,并在新加坡海事数据集和自建数据集上实现了高精度的目标船舶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对比离散余弦变换算法,算法1的平均精确率和运行速度分别提高了 12.36%和62.07%,实现了传统检测算法性能的大幅提升;算法 2 的平均精确率达到 90.03%,高于 SSD-resnet50-fpn、Faster-rcnn-resnet50 和 YOLOv3算法;算法3的平均精确率达到95.63%,高于其它对比算法,实现了更好的船舶检测精度。在海上多目标船舶跟踪算法中,研究了基于Deep SORT的改进算法,针对运动模型,利用光流运动模型代替卡尔曼滤波模型,消除船载摄像机自身运动的影响;针对外观模型,利用改进的Resnet50分类模型代替深度余弦模型作为骨干网络,进行船舶身份重识别;针对相似性度量,利用联合度量代替级联度量,对跟踪框和检测框进行有效匹配,并利用匈牙利算法将二者进行数据关联,实现了多目标船舶的逐帧跟踪。试验结果表明:算法的整体性能明显优于其它算法,在岸基和船载数据集上,分别有四项和五项性能指标获得了最佳跟踪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信息感知设备的不足,快速建立起清晰直观的情景感知意识,提升海上船舶避碰、防海盗以及遇险救助能力,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为智能船舶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

韩露[6](2020)在《资源优先视角下船舶燃料企业竞争战略制定研究 ——以ABC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冲击,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新造船舶数量不断增加,航运运价指数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增长,航运公司需要承受较高的燃油成本,航运业在发展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中,各大燃油公司的业务发展陷入了困境之中。在依靠货物品质和完善的物流体系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各大燃油公司想要提升自身竞争力,需要以自身资源为导向,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本文以ABC公司为例,介绍了ABC公司概况,特别是ABC公司的企业资源,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分析了ABC公司依赖自身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明确了ABC公司的战略机会点。其次,本文根据ABC公司市场竞争现状制定了竞争战略。通过价值分析、稀缺性分析、不可仿制性、不可替代分析,得出了ABC公司资源情况,明确了ABC公司的市场竞争基本情况。通过PEST分析了解市场宏观情况。通过五力模型分析,掌握了ABC公司在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为竞争战略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据ABC公司的资源现状,制定了ABC公司的竞争战略。最后,为了保障资源优先视角下的竞争战略能够顺利实施,本文制定了组织机构、财务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方面的保障措施。通过竞争战略以及保障措施的制定,旨在提升ABC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为其他燃油公司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万东灿[7](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戚俊杰[8](2020)在《自贸区背景下舟山船舶代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代理是港口海运业务中的重要环节。舟山港吞吐量连续增长,港口经济发展迅速。在浙江自贸区落地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便利措施对港口航运及配套服务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在原有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新的市场也不断开辟。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为舟山船舶代理企业带来很多机遇与挑战。在新增的市场份额中占据主动,更加贴合客户服务需求是目前舟山船舶代理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舟山港船舶代理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贸区背景下港口航运及配套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总结舟山船舶代理企业面临的经营变化趋势。对舟山船舶代理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本文选取PEST分析方法,研究船舶代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舟山船舶代理企业主要服务船舶按照种类分别进行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分析船舶代理企业在自贸区背景下,在政策法规、行业管理、新增企业等变化中用好政策技术等优势的途径。舟山港可以从引入合作企业、挖掘信息手段潜力、公用业务数据服务、完善法律管理保障体系、做好配套服务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船代企业竞争力,更好适应自贸区发展趋势。

余振泉[9](2020)在《H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过去二十多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局面,大多数公司目前主要从事低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H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9年,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类船舶的设计、建造、维修工作,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海洋工程类船舶建造基地。H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后一直面临市场环境不佳的发展形势,如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健康可持续的向前发展是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运用PEST模型及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及行业环境。然后,通过对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发现公司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运用SWOT模型,分析公司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梳理不同竞争战略的特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公司的竞争战略。最后,是竞争战略的实施以及为战略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面对不佳的市场环境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H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应在保持稳健的发展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主要聚焦在产品差异化、质量管理差异化及服务差异化上,同时为竞争战略的实施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质量管理、服务管理、公司文化几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兰筱琳[10](2020)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而贸易通道是陆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跨区域互联互通的经络骨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将着眼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陆海均衡发展,既重视陆域和海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注重二者的互动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陆海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一带一路”跨区域经贸合作“快车道”、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因此,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多次对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等在内的多个“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枢纽节点进行参观考察并发表重要言论,充分肯定了这些港口对构建全球贸易网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就多项陆海贸易通道的建设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在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也展出了“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相关图片。这些都充分说明,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战略价值。鉴于“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其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和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在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陆海经济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特征、具体内容、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了统计学相关方法,以耦合协调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以GML指数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进行测度。此后,本文又以福建省“丝路海运”为案例,分析了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使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发展前景和演进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布局、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从耦合协调情况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无论在陆域、海域还是陆海综合方面,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更为均衡协调。从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呈现无效率状态,但近年来效率变化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对其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经历了增长期、波动期而后又回归增长期,各省份2018年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远高于2007年,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愈发有效率。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未来应遵循多层次多角度调整发展格局、扩展交汇试点与示范、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探索全球化的“中国方案”的联动发展思路,围绕港口展开功能布局,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

二、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与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2章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现状与问题
    2.1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公司概况
    2.2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2.3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2.4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2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3 欧柏丽公司SWOT分析
第4章 欧柏丽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欧柏丽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
    4.2 欧柏丽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4.3 欧柏丽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4.4 欧柏丽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访谈提纲
致谢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债转股的动因
        1.2.2 债转股的效应
        1.2.3 债转股的风险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我国债转股发展状况
    2.1 理论基础
        2.1.1 债转股的概念
        2.1.2 权衡理论
        2.1.3 代理理论
    2.2 我国债转股发展历程
        2.2.1 政策性债转股
        2.2.2 市场化债转股
        2.2.3 两轮债转股对比
第三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3.1 中国船舶基本情况
    3.2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3.2.1 操作步骤
        3.2.2 实施主体
        3.2.3 定价机制
        3.2.4 退出机制
        3.2.5 方案评价
第四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4.1 改善盈利能力
        4.1.1 产品需求萎缩
        4.1.2 公司连年亏损
    4.2 解决债务危机
        4.2.1 生产环节耗资巨大
        4.2.2 负债率创下新高
    4.3 完善股权结构
        4.3.1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4.3.2 国企混改势在必行
    4.4 顺应国家政策和集团战略
        4.4.1 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4.2 中船集团推行高质量发展战略
第五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5.1 财务绩效分析
        5.1.1 降低负债规模增强了偿债能力
        5.1.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盈利能力
        5.1.3 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了发展能力
    5.2 经济绩效分析
        5.2.1 经济增加值计算
        5.2.2 经济增加值评价
    5.3 公司治理分析
        5.3.1 股权结构分析
        5.3.2 治理结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合理选择债转股参与企业
        6.2.2 健全和完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制
        6.2.3 市场化债转股要与建立企业长效发展机制相结合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海上多目标船舶检测与跟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视觉技术
        1.2.2 目标检测技术
        1.2.3 目标跟踪技术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构架
2 海天线检测算法
    2.1 基于惯性测量的海天线估算模型
        2.1.1 摄像机横荡、纵荡和艏摇运动对海天线位置的影响
        2.1.2 摄像机垂荡运动对海天线位置的影响
        2.1.3 摄像机纵摇运动对海天线位置的影响
        2.1.4 摄像机横摇运动对海天线位置的影响
    2.2 定义海天线附近区域
        2.2.1 海天线静态特征
        2.2.2 海天线附近区域
    2.3 基于惯性测量和图像处理的海天线精确检测模型
        2.3.1 改进的边缘检测模型
        2.3.2 改进的霍夫变换模型
    2.4 试验验证
        2.4.1 数据集及评价指标
        2.4.2 验证海天线估算模型
        2.4.3 验证改进的边缘检测模型
        2.4.4 验证改进的霍夫变换模型
        2.4.5 验证海天线精确检测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图像序列内目标船舶运动特征建模
    3.1 图像序列内目标船舶运动特征分析
        3.1.1 运动分类
        3.1.2 运动模型
        3.1.3 运动估计
    3.2 光流运动模型
        3.2.1 特征点匹配
        3.2.2 海天线匹配
        3.2.3 特征点分类
        3.2.4 单应矩阵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海上目标船舶检测算法
    4.1 基于视觉显着性的船舶检测算法
        4.1.1 视觉显着性
        4.1.2 改进的快速最小障碍距离变换算法
    4.2 基于电子稳像和图像分类的船舶检测算法
        4.2.1 特征点分类处理策略
        4.2.2 图像分类模型
    4.3 基于改进YOLOv3模型的船舶检测算法
        4.3.1 分块检测模型
        4.3.2 自适应锚框聚类模型
    4.4 试验验证
        4.4.1 数据集和评价指标
        4.4.2 基于视觉显着性船舶检测算法的验证
        4.4.3 基于电子稳像和图像分类的船舶检测算法的验证
        4.4.4 基于改进YOLOv3模型的船舶检测算法的验证
        4.4.5 三种船舶检测算法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海上多目标船舶跟踪算法
    5.1 MOT工作原理
    5.2 运动模型和外观模型
        5.2.1 运动模型
        5.2.2 外观模型
    5.3 相似性度量和数据关联
        5.3.1 相似性度量
        5.3.2 匈牙利算法
    5.4 MVT算法流程
    5.5 试验验证
        5.5.1 数据集和评价指标
        5.5.2 验证运动模型
        5.5.3 验证外观模型
        5.5.4 验证MVT算法
        5.5.5 消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资源优先视角下船舶燃料企业竞争战略制定研究 ——以ABC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概念的界定
        2.1.1 资源的分类
        2.1.2 竞争战略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导向理论
        2.2.2 竞争战略理论
        2.2.3 战略分析方法
第三章 ABC公司的资源及竞争优势现状
    3.1 ABC公司概况
    3.2 ABC公司资源现状
        3.2.1 ABC公司的财务资源
        3.2.2 ABC公司的实物资源
        3.2.3 ABC公司的市场资源
        3.2.4 ABC公司的技术资源
        3.2.5 ABC公司的品牌资源
        3.2.6 ABC公司的管理资源
        3.2.7 ABC公司的人力资源
    3.3 ABC公司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
    3.4 ABC公司的竞争战略机会点
        3.4.1 扩大桂山油库供应范围
        3.4.2 发挥公司品牌优势
        3.4.3 整合供应链
第四章 ABC公司市场环境分析及竞争战略制定
    4.1 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五力模型分析
        4.2.1 主要竞争对手
        4.2.2 潜在竞争对手
        4.2.3 顾客议价能力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4.2.5 替代品
    4.3 资源优先视角下的战略描述与措施
        4.3.1 资源优先视角下的战略描述
        4.3.2 资源优先视角下战略措施
第五章 ABC公司优势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5.1 组织机构保障
    5.2 财务资源保障
    5.3 信息技术保障
    5.4 企业文化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7)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8)自贸区背景下舟山船舶代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舟山港口经济发展迅速
        1.1.2 浙江自贸区政策出台和落地
        1.1.3 舟山船舶代理企业发展面临新环境
        1.1.4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2.1 创新之处
        1.2.2 存在不足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浙江自贸区政策影响研究
    2.2 船舶代理企业相关研究
    2.3 企业竞争力及评价相关研究
    2.4 船舶代理行业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章 船舶代理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船舶代理业务简介
    3.2 舟山港口发展概况
    3.3 舟山船舶代理企业影响因素分析
        3.3.1 PEST分析应用简介
        3.3.2 政策法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3 经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4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5 技术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4 舟山船舶代理企业发展分析
        3.4.1 舟山港船舶代理企业发展特点
        3.4.2 舟山港船舶代理企业发展短板
        3.4.3 舟山船舶代理企业发展现状总结
第四章 自贸区对船舶代理业务的影响分析
    4.1 装卸货船舶数量影响分析
        4.1.1 分析对象的选取说明
        4.1.2 货物吞吐量影响分析方法
    4.2 舟山港装卸货船舶发展情况分析
        4.2.1 舟山港吞吐量情况分析
        4.2.2 舟山港装卸货船舶分析结论
    4.3 修理船舶影响分析
    4.4 加油船舶影响分析
第五章 竞争力提升举措
    5.1 支持船舶代理企业发展固定客户
        5.1.1 鼓励本地企业对接船舶代理合作
        5.1.2 提升修理船舶服务精细化水平
        5.1.3 加强船舶供油政策和市场推广
    5.2 优化船舶信息申报平台
        5.2.1 扩大平台服务对象范围
        5.2.2 完善平台功能模块
        5.2.3 联通其他信息平台
    5.3 推进建立自贸区船舶服务数据库
        5.3.1 开发应用业务数据管理系统
        5.3.2 开发船舶代理人力资源数据库
        5.3.3 探索跨区域跨公司数据交换系统
    5.4 完善船舶代理业务保障体系
        5.4.1 建立新兴业务领域法律保障体系
        5.4.2 构建船舶代理规范化管理体系
        5.4.3 健全船舶代理国际商务服务
        5.4.4 支持船舶代理行业协会建设
    5.5 促进重点企业与船舶代理企业的合作
        5.5.1 引导船舶代理企业对接自贸区油气企业
        5.5.2 引进国际船舶服务企业合作经营
        5.5.3 鼓励国内其他大型代理企业入区经营
    5.6 扶持船舶服务经营业务
        5.6.1 扶持离岛船舶配件仓储物流业务
        5.6.2 引入金融服务扩大企业经营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H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3.2 海洋工程行业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人口和自然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市场环境分析
        2.2.1 海洋工程行业市场规模
        2.2.2 海洋工程行业市场需求结构
        2.2.3 主要客户群
    2.3 行业环境分析
        2.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3.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2.3.3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力
        2.3.4 替代产品的威胁
        2.3.5 行业内部竞争特点
    2.4 主要竞争对手
    2.5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2.6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2.6.1 机会
        2.6.2 威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资源分析
        3.2.1 人力资源
        3.2.2 物质资源
        3.2.3 技术资源
        3.2.4 组织资源
    3.3 能力分析
        3.3.1 管理能力
        3.3.2 经营能力
        3.3.3 整合能力
    3.4 内部环境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3.4.1 优势
        3.4.2 劣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争战略的选择
    4.1 SWOT矩阵分析
    4.2 母公司的要求
    4.3 战略承诺
    4.4 战略目标
    4.5 产品及目标客户定位
    4.6 竞争战略选择
    4.7 差异化竞争战略方案
        4.7.1 技术研发的方向与提升
        4.7.2 产品矩阵及性能
        4.7.3 质量管理
        4.7.4 服务管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实施及保障
    5.1 战略的实施
        5.1.1 战略目标的分解
        5.1.2 资源调配与政策支持
        5.1.3 战略实施进度控制
    5.2 战略实施的保障
        5.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2 进行组织变革
        5.2.3 财务保障
        5.2.4 加强公司文化建设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范围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综述
        二、陆海关系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六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与理论
    第一节 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一、贸易通道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第二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联动发展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三、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具体内容
        四、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五、推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
        二、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
        三、陆海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五、中巴经济走廊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第二节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
        二、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三、北冰洋蓝色经济通道
    第三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建设情况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总体情况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情况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影响分析——以中欧班列为例
        一、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联系分析
        三、基于贸易潜力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分析
第三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评价模型设计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理论选择
        一、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二、理论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一、筛选依据
        二、实证指标体系构成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
第四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
        二、评价方法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效率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
        二、归一法
        三、GML指数模型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案例分析——以福建“丝路海运”为例
    第一节 “丝路海运”的构建意义
        一、深化港航合作,加速形成便捷高效物流网络
        二、务实陆海联动,无缝衔接“一带一路”贸易通道
        三、推出中国标准,优化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
        四、夯实合作基础,打造经贸投资新高地
    第二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一、“港口+互联网”联动发展模式
        二、“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模式
        三、“港口+港口”联动发展模式
        四、“港口+服务”联动发展模式
    第三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建设成效
        一、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组建“丝路海运联盟”
        二、推进陆海通道联动,延伸“丝路海运”物流链条
        三、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提升“丝路海运”营商环境
    第四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环境保障
        四、服务保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预测分析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预测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二、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沿线陆海贸易通道运输量预测
        三、基于预测结果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分析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传统安全风险
        二、非传统安全风险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陆海贸易通道网络布局加快形成
        二、陆海贸易通道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三、陆海贸易通道结构更加合理
        四、陆海贸易通道配套设施协同建设
第八章 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经济地理重组和发展格局调整
        二、扩展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试点与示范
        三、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
        四、助力国内发展的同时拓展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功能布局
        一、以港口整合提升为重点,优化陆海贸易通道集疏运体系
        二、以临海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形成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增长极”
        三、以“港口+腹地”为纽带,打造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助推器”
        四、以港口规模效应、错位竞争为原则,扩大“一带一路”辐射作用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从国际维度来看
        二、从国内维度来看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投融资机制
        二、安全保障机制
        三、法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与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奥. 吉林大学, 2021(01)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案例研究[D]. 冉琮. 兰州大学, 2021(02)
  •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海上多目标船舶检测与跟踪关键技术研究[D]. 单雄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
  • [6]资源优先视角下船舶燃料企业竞争战略制定研究 ——以ABC公司为例[D]. 韩露.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7]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8]自贸区背景下舟山船舶代理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戚俊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9]H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余振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D]. 兰筱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与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