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供需失衡的统计识别方法研究_总供给论文

国内总供需失衡的统计识别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方法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总供需及其结构的平衡或失衡状态,是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否能够正确地对其不同状态加以识别和度量,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本文拟构造一种统计识别方法,以年度对国内总供需状态进行识别,并且同时指示其内部结构方面的失衡状态。

一、国内总供需状态的类别划分

进行国内总供需研究,首先要确定国内总供需状态的类别。多数情况下,供需总量失衡还伴随着结构失调,结构失衡主要是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失衡。因此我们把供需总量分为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把国内总供需平衡和失衡的不同状态划分出来。

在消费和投资总量这个层次上,国内总供需状态可分为三种情况13个类别:

(一)TD>TS(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1 CD>CS ID>IS

2 CD>CS ID=IS

3 CD>CS ID<IS

4 CD=CS ID>IS

5 CD<CS ID>IS

(二)TD<TS(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6 CD<CS ID<IS

7 CD<CS ID=IS

8 CD<CS ID>IS

9 CD=CS ID<IS

10 CD>CS ID<IS

(三)TD=TS(总供需平衡)

11 CD=CS ID=IS

12 CD>CS ID<IS

13 CD<CS ID>IS

其中:TD表示总需求,TS表示总供给,CD表示消费需求,CS表示消费供给,ID表示投资需求,IS表示投资供给。

这13种类别是从理论上划分的,实际经济中可能有一些类别不会出现,但这样划分在理论上是有意义的。本文的研究,除了从总量上识别以外,还要从这些类别上进行识别。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国外判断国内总供需平衡状况的方法主要有相关指标分析法和非均衡模型法。我国研究国内总供需判别方法除了以上两种外,主要侧重于总量直接测算法。本文以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工具研究国内总供需平衡。基本思路是:先选择若干对总供需变化反映灵敏的经济指标,然后用经济计量方法或其它方法求出每个指标的趋势值,把各个年度的趋势值看作均衡值,用它来和实际值进行对比,算出每个指标偏离均衡值的程度,用百分数表示的每个指标的偏离度就可以基本上反映该指标的供需状态,然后再把不同指标的偏离度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总偏离系数,这个系数就是指示总供需状态的失衡系数。在设计指标时,再分出反映供需总量的公共指标,反映消费状态的指标和反映投资状态的指标,这样,在计算出国内供需总量失衡率的同时,也就计算出了消费供需和投资供需的失衡程度。只是在综合消费和投资失衡率时分别采用消费敏感指标和投资敏感指标。而计算总供需失衡率时采用全部所选指标。

采用本文所设计的方法识别总供需状态时,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1.选取指标。即从众多的指标中选取能灵敏迅速反映国内总供需变动的指标。

2.设定模型。以选定的指标作为因变量,根据经济理论,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关键指标作为自变量。设定模型既要符合经济理论,又要能使参数的估计通过各种显著性检验,最后还得通过实践的证实。

3.计算偏离率。偏离率反映了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和方向,计算公式为:

 实际值-趋势值

偏离率=──────────×100%

趋势值

4.分别计算总供需、消费供需、投资供需的综合偏离度。计算出各个指标同一年份的偏离率后,将它们按简单平均的方法综合成一个数,根据这些系数判断供需总量、消费、投资失衡的方向和程度。偏离度以0作为均衡状态,大于0作为需求过剩状态,小于0作为需求不足状态。

三、指标的确定

选择指标时,我们主要考虑了几个因素:一是敏感性,敏感性是指标选择的第一要求。只有高度敏感的指标,才能紧密跟踪宏观经济的运行,并能立即作出相应的变动。二是代表性,宏观经济运行错综复杂,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数不胜数,但我们只选几个高度概括性的指标。这些概括性指标是众多复杂的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的综合和抽象,选择这样的指标一方面减少了计算量,另一方面又不影响对经济总体特征的刻画。三是便利性,指标的便利性指取得数据要容易。本文所选用的数据,大都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取得。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以后,最后确定了三类八项指标。

(一)反映供需总量的指标

1.GDP价格指数。GDP价格指数是名义现价GDP与不变价GDP之比。现价GDP与不变价GDP之间的差别在于物价水平的变化。因此,GDP价格指数是一个最综合的物价指数。该指数既包括消费品又包括投资品;既涵盖全部的物质产品,又涵盖全部的服务产品。

2.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与总供需平衡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货币流通量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快过慢地增长都将会破坏国民经济的均衡状态。

(二)反映消费品市场供需状况的指标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消费品市场稍有变化,该指标马上就能作出反应。当消费品供不应求时,消费品价格上升。反之,消费品供过于求时,消费品价格就会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指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应该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相适应,才能保证消费品市场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均衡和稳定。如果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国民经济的实际供给能力。则说明消费品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物价上涨;反之,则会出现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的状况。

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指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它与消费有着此多彼少的关系。如果储蓄增长过快,就会影响消费基金的增长,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直接造成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物价下跌。如果储蓄增长过漫,则意味着消费品市场过旺,引起消费品物价上涨,同时,也会影响投资基金的积累和增长。

需要说明,用储蓄指标反映消费状况,其偏离率的正号表示储蓄增长过快,消费不足,负号表示储蓄增长不足,消费需求较旺,其指标在与其它指标综合时,前面要加一负号。

(三)反映投资品市场供需状况的指标

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指数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基本上可代表投资需求状况,当投资品需求不足时,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和市场价格都会下降,反之,投资品需求过旺时,价格则会上涨。(注: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不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物价变动,但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较大,工业生产资料的规模在投资品市场也占绝对优势,是影响投资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程度很高,因此,工业品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更具代表性)。

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如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样,其总量在经济运行的均衡状态下同GDP总量应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其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应大致同步。如果其总量或增长速度远远偏离经济均衡状态下所要求的数量,则意味着投资过旺或紧缩。

8.国家银行年末各项贷款余额。银行贷款是反映投资需求很关键的一个指标。银行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的各项存款,如果银行贷款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或低于银行的各项存款,则预示着经济景气过旺或不足。

四、均衡值的测算

上述8个相关指标均衡值的计算总共用了三种方法,其中3个物价指数即GDP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用样本期(1986~1998)指标所有取值的简单平均作为均衡值。

货币流通量的均衡值则是根据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MV=PQ推导得出,推导得出的公式为M[,1]=M[,0]×β×δ。(其中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所有交易中商品的平均价格即一般物价水平、Q代表全部商品的交易量。M[,0]、M[,1]分别代表上年和本年度的货币流通量、β代表本年的经济增长率、δ代表货币周转次数调整系数,即上期货币周转次数与本期周转次数之比),M[,1]就是本期的货币流通量的均衡值。

另外4个指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年末余额的均衡值用经济计量模型得出。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模型均选择了一到二个最主要的自变量。主要原因为:①社会总供需所涉及到的指标大部分都是较综合和概括的指标,社会总供需实质上就是研究这些较综合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因此,建模时有意进行了必要的抽象和简化,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②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时序只有13个年份,这样小的样本,不允许有较多的自变量。

以下为8个指标均衡性的计算过程:

(1)y[,1]=aver(Y[,1])

其中:Y[,1]为GDP价格指数的实际值;y[,1]为GDP价格指数的均衡值;aver()为求平均函数。

(2)y[,2]=aver(Y[,2])

其中:Y[,2]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际值;y[,2]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衡值。

(3)y[,3]=aver(Y[,3])

其中:Y[,3]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实际值;y[,3]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均衡值。

(4)y[,4,1]=Y[,4,0]·X[,1]·X[,2]

其中:y[,4,1]为本期货币流通量的均衡值;Y[,4,0]上期货币流通量的实际值;X[,1]为GDP的增长率;X[,2]为货币周转次数的调整系数即:上年周转次数与本期周转次数之比。

(5)Y[,5]=-2.310+1.112X[,3]

(-4.804)(23.853)

F=568.951 R[2]=0.981 DW=0.837

其中:Y[,5]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对数值;X[,3]为GDP的对数值。

该模型体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之间的稳定关系。

(6)Y[,6]=-5.747+1.470X[,3]

F=1162.739 R[2]=0.991 DW=0.79

其中:Y[,6]为全社会城乡储蓄存款余款对数值;X[,3]为GDP对数值。

该模型反映了全社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GDP之间的关系。

(7)Y[,7]=-1178237+594.877X[,4]+0.817X[,5]

(-2.644) (2.653) (20.301)

F=2279.909 R[2]=0.998 DW=1.723

其中:Y[,7]为国家银行各项贷款余额;X[,4]为年份;X[,2]为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

该模型反映了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关系。该模型中加入了时间变量X[,4],是因为体制因素使得国家银行各项贷款规模的扩张在样本期中有非常明显的单调递减趋势。

(8)Y[,8]=1.059X[,6]

(62.187)

F=3867.279 R[2]=0.997 DW=1.408

其中:Y[,8]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X[,6]为GDP指数。

该模型反映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同GDP指数之间的关系。

五、计算结果分析

附表列出了1986~1998年货币流通量的实际值、预测值和偏离值。表1是1986年到1998年有关指标的实际值,表2利用公式或模型计算出来的均衡值,表3是供需偏离率。结合前面供需类型的划分,我们用D、C、I的正负号及其组合分别表示不同年份总供需失衡的类别,结果显示,从1986年到1998年,一共出现了4种不同的供需失衡类型。

(1)D[+]C[+]I[+]型即需求全面膨胀型。共有1988年、1989年、1994年、1995年四个年份。这四个年份国内总需求大于国内总供给,不仅在总量上需求大于供给,而且在结构上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投资需求大于投资供给。如1995年总量、消费、投资对应的离差率3.57%、5.23%、1.08%。

(2)D[-]C[-]I[-]型,即需求全面紧缩型。共有1986、1987、1990、1991、1992、1997.1998年7个年份属于这个类型。这7个年份的国内总需求小于国内总供给,而且,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分别小于消费供给和投资供给。如1998年总量、消费、投资所对应的离差率分别为:-5.61%,-5.57%,-3.45%。

(3)D[+]C[-1]I[+]型,即总需求过剩条件下的消费需求不足型。1993年属于这种类型。总量上,国内总需求大于国内总供给;结构上,投资需求大于投资供给,但消费需求小于消费供给。该年总量、消费、投资对应的离差率为4.11%、-0.4%、7.27%。

(4)D[-]C[+]I[-]型,即总需求不足条件下的消费需求过剩型。1996年属此类型。该年国内总供需在总量上是紧缩型,但在结构上,投资需求小于投资供给,而消费需求却大于消费供给。1996年总量、消费、投资的离差率分别为:-1.54%、0.81%、-3.48%。

不同年份得出的不同结果,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基本吻合。1985年是一个明显的经济高涨年份。投资、消费、信贷同时膨胀,1986年政府开始实施强硬措施抑制经济过热,比如,将其下放了的自主权又收了回去;加强了信贷额度控制;实行了“奖金税”等抑制个人收入增长,使得1986、1987年实现了短暂的收缩。1986、1987年综合物价上涨率分别为4.7%、5.2%,消费品和投资品物价上涨率二个年份分别为6.5%、4.8%;7.3%、9.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总额的增长率二年分别为15.1%、18.7%;16.9%、20.6%,货币流通量的增长率分别为23.3%、19.4%。

1987年,在国有企业中全面实行“承包制”,原则上只要企业能保证完成税上缴任务和一定的生产任务,国家不再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了企业扩张冲动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自主权仍在不断扩大,各种形式的变相增加资金的行为发展起来,再加上当时居民的消费领域极其狭窄,而没有或很少向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分流,同时在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补贴,使得人们随工资和福利的提高,形成了对商品市场的巨大压力,导致了1988年消费需求猛增,以致发生抢购风。

1988、1989年的综合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2.12%和8.81%,投资和消费物价指数二年分别为15.0%、18.80%;18.6%、18.00%。1989年又开始提出紧缩,贯彻压缩投资与控制信贷规模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压缩投资的各种直接的行政控制手段,包括规定压缩幅度、停缓建各种项目的指令性计划,派出固定资产投资“调查小组”等,这些措施落实后,工业生产增长率从1989年4月份开始下降。

1990、1991、1992年三年表现出全面紧缩的态势。三年的综合物价上涨率分别为:5.68%、6.73%、7.90%;消费品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3.10%、3.40%、6.40%;投资品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4.10%、6.20%、6.80%;这次紧缩持续时间较上一次长,经济增长199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复苏迹象。

从1993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经济扩张阶段,1993年总量和投资的供需状态都表现为需求大于供给的扩张型,而消费品供需基本持平,但到了1994年,国民经济进入了全面膨胀时期,并达到历史最高峰,直至持续到1995年。当时各种投资热,如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大大推动了总需求的扩张,能源、交通和主要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猛涨,总需求的扩张远远超过了社会潜在总供给。1994、1995年综合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9.9%和13.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24.10%和17.10%;投资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9.5%和14.9%。

1996年,政府实行适度从紧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是一个低通胀、高增长年份,GDP增长率9.6%,而综合物价上涨率仅为5.92%,但大好形势仅仅维持了一年,1997年经济增长明显滑落,衰退趋势不可阻挡。1997、1998年的综合物价上涨率为0.82%和-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2.8%和-0.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0.3%和-4.1%,物价上涨率出现负值。

实际情况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测算国内总供需的方法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在实践上是可操作的,结果基本上是可靠的。

六、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1.提供一种与经济形势分类相结合的测算总供需的方法,便于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案;

2.提供一种简便易用的测算方法,能够保持总供需测算的连续性和经常性,也可以制度化。同时,可以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预先设计系列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案;

3.这种方法可以算出各项总量的失衡程度及其关系,有利于在宏观调控中把握调控的重点和方向。例如根据测算,1993年的需求过剩主要是投资需求过剩,而1997和1998年的需求不足则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这样,在宏观调控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用财政政策启动消费需求上,而不应把货币政策放在首位或把财政的投资扩张政策作为重点。

标签:;  ;  ;  ;  ;  ;  ;  ;  ;  ;  ;  

中国总供需失衡的统计识别方法研究_总供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