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转段教学衔接实践探索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转段教学衔接实践探索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转段教学衔接实践探索

杨传明,余晓红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两阶段的教学有效衔接。基于物流管理专业“3+4”中本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实践,从建立教学管理机制、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理顺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实施转段考核、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求构筑中本职业教育良好衔接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教学衔接;物流管理;转段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1-3]。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江苏、广东、上海等也先后推进了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即符合报考条件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院校专业学习3年后,经考试合格,转入对口的本科院校相应专业学习4年,并选定了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开展建设。

为了保障“3+4”分段培养这种新型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两者教学体系的深度良性衔接便成为核心问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苏州科技大学自2012年起,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工作。本文旨在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结合模范试点项目的实践,系统梳理中职和本科教学衔接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并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一定借鉴。

一 建立教学管理机制

为了促进分段培养项目的平稳推进,两校共同健全了教学管理机制。首先成立项目推进委员会。委员会包括三个组成小组,一是项目指导组,由两校分管教学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处长、学院院长任副组长,负责顶层设计和全过程组织领导,统筹研究制定教学管理和考核的各种政策;二是教学工作组,成员包括各相关课程教师;三是顾问组,主要聘请多位政府及企业负责人担任专业教学建设顾问。而后委员会确定了定期沟通机制,一是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见面沟通;二是利用微信、QQ 群等,依照小组进行网络实时沟通;三是以讲座、座谈等形式召开师生交流会。

二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在“3+4”分段培养模式中,中职和本科即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纵向层次,也是两个不同的横向关系的人才培养方向。依据以上原则,项目委员会在对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重点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高技能技术型物流人才。而后确定衔接性分段目标,在中职教育的3年期间,主要培养面向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中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本科教育的4年期间,主要培养面向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 理顺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委员会又分别对一百余家行业企业以及两校近三届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解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认证和数轮修改,确定了课程教学体系,并力图体现“贯通课程教学、夯实基础理论、完善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的特色。通过系统讨论,确立了相关平台制度,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程教学平台

第三,实践实训教育平台。实践实训教育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先前两校学校专业均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建设了各自实训基地,但存在如实践实训标准及方案不健全,实训基地功能拓展程度不够等问题,难以符合新型分段人才培养的辐射要求。为此,委员会共同制定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中职教学阶段开设了仓储综合实训、货物学综合实训、物流设施与设备实训等校内实训,以及认识实习和顶岗等校外实习。本科教学阶段开设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专业实习、物流管理实务、毕业实习等实践项目。此外,通过在中本两个阶段分别实施高质量物流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举办不同程度的学科前沿讲座、开展各种学科竞赛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二,专业理论教育平台。专业理论课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由于专业相同,中本原有教学计划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必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由于专业课程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为此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阶段,系统梳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委员会首先确定专业主干理论课程,再根据中职和本科学校专业特色和硬软件条件,确立中职教育阶段核心专业理论课和本科教育阶段核心专业理论课,从而保证了前续、平行、后续专业理论课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第一,文化基础教育平台。文化基础课即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习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4,5]。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底子普遍较为薄弱,为了适应分段学习的渐进性需求,委员会设计了中职教育及本科教育阶段的贯通性课程体系。在中职教育阶段,每学期均开设了基础数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保证广度和深度,弥补普通高中层次教育缺失;在本科教育阶段,量身打造了与普通本科有所区别的、专门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语文等课程内容。从而保证了文化基础课知识点螺旋交替式的有机对接,为今后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二)课程教学制度

第二,课程教材编制制度。根据分段人才培养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特点,委员会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注重中职及本科教学过程中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策划构建一套适用于该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实训教程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考虑到专业新技术知识的蓬勃发展,为了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估指标体系,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

第一,课程内容衔接制度。课程内容衔接是构建教学衔接体系的主体,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中职和本科阶段的对应衔接课程的任课教师,依据行业企业实际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比较汇总合并形成该课程的知识构成要素。而后根据中职和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识别课程内容模块与知识点属性。再选择各自合适的课程模块和知识点要素,重构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的贯通性和整体性。

㊴Mitchell Timothy,“Society,Economy,and the State Effect”,in George Steinmetz(ed.)State/Culture:State- Formation after the Culture Turn,Corner University Press,1999,pp.76 ~97.

北纬科技002148:公司是首批获得工信部批复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的企业,属于电信虚拟运营商,拥有流量业务经营优势。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服务成为主流,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服务方面,与应用商店、手机网站及门户网站等多家渠道商形成了广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司旗下北纬国际中心园区是行业的孵化器、加速器和合作交流的平台,有望受益科创板建设。

第三,教学资源共享制度。“3+4”特殊的人才培养定位相对于普通办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资源要求,而分校培养特性又形成了资源的分散,客观要求双方实现校内外实训及教师等教学资源共享。一般而言,中职院校实训条件较好、教师实践技能相对较强,本科院校科研条件较好、教师理论能力相对较强。为此,经详细论证,委员会选定物流学、数学等3 门中职前段课程聘请本科教师联合培养;国际货运代理、物流管理实务等4门本科后端课程中实训环节赴中职院校完成。

文学翻译中误译产生的原因基本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多和译者自身的原因相关,譬如自身语言能力不足,认识能力负荷过大,对原文理解产生偏差,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翻译行为受到个人翻译观点的制约和束缚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由作品所涉及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及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误译,譬如政治氛围,文化传统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也会给译者一些外部干扰,导致产生误译。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误译多数是无意识的,是囿于自身水平有限或、背景知识缺乏造成的[5]。译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加强专业素养,提高对知识把握的准确度,最终将上述种种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提高翻译质量。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调度运行中的运用主要是靠电流参数来实行的。电力系统中进行直流输电有调节十分灵活、经济、安全、稳定性等特点。对于不同频率,电力电子技术可以靠交流输电中的电磁转换。电力交流系统是一种柔性的交流输电系统的静态电力电子装置它拥有两端交流系统,其控制器是核心装置。紧急供电系统依靠不间断电源,直流电这种电力系统可以实现远距离的电能输送,具有输电容大、输电距离较远损耗值又比较小的特点。因此,高压直流输电在安全性、经济性稳定性的优势。

四 科学实施转段考核

转段考核作为“3+4”分段培养的关键环节,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围绕多方不同关注点和分段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本着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原则,委员会设置了转段升学考核方案。一是加强过程性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的掌握情况。教学中各门课程均应达到合格以上要求,核心课程达到良好要求。二是在前段中职学习结束后、转入后续本科阶段学习前,对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均合格的学生进行综合性转段升学评价。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及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优异的,且德育成绩合格,可直接转段升学,余者参与转段升学考试。

五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3+4”分段培养特点决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多方共同完成。一是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利用课程内容衔接制度确定了不同于原有中职和本科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二是建立了一批重要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制度,根据共同制定的课程标准,由本科院校主导课程试卷编订批阅及教学总结过程。三是完善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通过随机听课、教学检查、网络评教、学生座谈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评价各课程教学质量,并特别注重反馈机制,将原来的“依分数定等级”转变为“评价、诊断、改进、再评价”的方式。四是构建社会评价制度,通过建立包括学生家长、实习单位、新闻媒体等各方的社会评价小组,设计包含满意程度、实习情况、就业成效等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实习期间和毕业之后进行跟踪调研,并与普通本科进行比较,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并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 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17.

[2] 许棣.中高职贯通的金融专业课程衔接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05):63-66.

[3] Guillermo Torres Zambrano. Educational Evaluation with a Social Focus[J].The American Sociologist.2015, 46(4):451-456.

[4] 施俊,袁德正.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32:43-45.

[5] 郭必裕.我国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转学衔接机制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8(11):1-4+15.

本文引用格式: 杨传明,等.物流管理专业转段教学衔接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9):166-16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9.06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传明,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学。余晓红,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学。

标签:;  ;  ;  ;  

物流管理专业转段教学衔接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