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转换规律与当代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范式转换规律与当代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范式转换规律与当代哲学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当代论文,规律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哲学革命的必然性

(1 )哲学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功能决定其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为什么要提出哲学革命?或者说哲学现在到底需不需要革命?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对此恩格斯有十分明确的论述。他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重点号为引者所加)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320 页)这不仅明确指出了科学与哲学的必然联系及其相关性,而且揭示了科学革命与哲学革命的必然联系及其相关性。从科学史与哲学史看,科学革命多次发生,而哲学革命也多次发生。恩格斯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辩证法大师,他所讲的唯物主义形式的“必然”改变,不可能不包括自己的唯物主义形式的“必然”改变。唯物主义必然有“朴素”、“机械”、“辩证”形式之后的新形式。其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必然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这虽然是一种“后发展”性,但毕竟属于必然性。而科学早已大发展了,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到当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谁能说自然科学没有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呢?而唯物主义的形式却至今没有改变,它怎么能够不发生“贫困”和“危机”呢?然而这也正是哲学革命的信号。当代哲学如果真的想概括今天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就必须改变自己以往的形式。

(2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属性决定其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精华。农业、工业、信息文明时代是不同的时代,它们各自都必有自己的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精神精华,即每一时代自己的哲学。它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互相替代。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没有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怎么能苛求他们在工业文明时代为今天的信息时代预先构造出哲学呢?哲学既然是时代的精神精华,它也就不可能成为超越任何时代的永恒体系和“终极真理”。“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恩格斯语)当代哲学如果想真正成为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成形式”,而寻求和创立新的或“后辩证唯物主义”形式。

(3 )哲学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决定其必然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马克思讲过,“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同上,24页)这适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本质描述。在这一本质中,不可能不包含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当然也包括不搞自我崇拜。可以说,整个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到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哲学笔记》,再到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谁能说这其中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精神呢?实际上一种不能勇敢地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的哲学(包括政党)是不可能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的。我们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是一种自我批判。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改革,就是一种自我革命。所以我们坚持认为,哲学的当代革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来实现。马克思当年曾就“哲学的实现”提出过“一个双刃的要求”:“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哲学本身”。这既是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造成的外在必然,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必需。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引自十五大报告)。

二、哲学革命的实质

(4)科学革命的全息性。由于到底什么叫哲学革命, 我们在目前的《哲学辞典》上还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因此只能借鉴人们对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托马斯·库恩的名著就叫《科学革命的结构》。他在书中所提出的“范式”转换论,就是研究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他认为,科学是通过从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革命而不断发展的。譬如,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范式的转换,是一场物理学的革命。在他看来,科学革命即范式转换。里采尔曾将范式转换过程简单地表述为:范式Ⅰ→规范科学(即范式Ⅰ指导下积累的知识)→异例(即范式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危机(即范式Ⅰ从根本上受到怀疑)→革命(即范式Ⅰ全面崩溃)→范式Ⅱ。如果略去括号内的说明,即范式Ⅰ→规范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从认识论角度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比较高一级的程度。人们在特定时代的实践和认识的循环中得到某种科学范式,而在以后时代的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又可能进到高一级的程度并获得科学新范式。这种认识论基本法则的常识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恩格斯语)全息论的基本观点是“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如“克隆羊”)。以库恩所举的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革命(即范式转换)为“部分”之实例,物理学是整个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全息论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物理学这个“部分”就必然包含科学“整体”的全部信息。结论自然是:物理学革命的实质即范式转换,科学革命的实质亦即范式转换,则哲学革命的实质也必是范式转换。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包括其哲学),当然也就必须服从和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范式的转换。

(5)“知识革命”的佐证。国内已有学者提出, “知识经济”可以看作是一种状态,而“知识革命”则是实现这一状态的过程,或者说是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变化过程中的范式转换。他们认为把库恩的“范式”转换借用于经济形态的转变,是很耐人寻味的。随着科学和经济关系的越来越密切,科学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显示出来。德鲁克说,知识革命对我们来说就像19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样巨大,它将改变每一个组织和工作的性质。所以“知识革命”也是指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由于“知识”这一重要力量的影响,对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组织方式,以及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我们面临着整个社会的“范式转换”,这就是今天的“知识革命”。“整个社会的范式转换”是不能不包括哲学范式转换的。既然人们已经把范式转换借用于经济形态的变化,既然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来,一句话,既然“知识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而“知识革命”本来就包括哲学知识的革命,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哲学革命的实质即范式转换。

(6)各学科理论革命的实证。这可以视为范式转换的普遍性。 库恩所举的物理学革命不过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之一,而整个自然科学史上带有革命性的范式转换(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哥白尼天文学革命等等)比比皆是。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史上革命性的范式转换也屡见不鲜,只不过过去我们没有在范式转换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就是了。仅就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从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人们共认的“伟大”哲学革命吗?这无疑是哲学范式的转换。同样,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革命和范式转换。而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政治学理论的革命和范式转换。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从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说”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毛泽东晚年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到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都是理论范式的转换,也都带有理论革命的性质和意义。这里我们虽然不能遍举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史的实例,但这也足以说明,范式转换(及其规律)是普遍的,“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马克思语)。

我们没有必要对哲学范式的转换及其革命大惊小怪。科学革命及范式转换从其最简转化式即范式Ⅰ→Ⅱ来看,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它应该成为生活在科技第一生产力时代的人们的一个科学常识。我们不应该惧怕拒绝哲学范式的转换。而是应该像母亲企盼亲生儿降生那样期待和支持新的哲学范式的诞生。如果这种新范式的创立是必然而又必需的话。

三、哲学革命的核心

(7)哲学基本范式的确认。按库恩本人的意见, 所谓“范式”(即科学范式)就是一套关于现实的假设。这套假设比其他的假设能更好地说明当今的世界。后来他的追随者对范式的内涵做了更详尽的揭示,认为范式就是世界观,一般性的观点,分析复杂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亨廷顿曾引证加迪斯的话说,“寻找穿过不熟悉的领域的道路,一般需要某种地图”。他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幅地图。它们“都是一个抽象”。哲学是宇宙观,因此其基本范式应该是一幅“宇宙图”。作为“一个抽象”,它又应是宇宙整体的抽象。而哲学对宇宙整体的最高最抽象的即世界本质的类划分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一幅“宇宙图”,其基本问题的两个抽象概念(或范畴)就是这幅“宇宙图”的“经线”和“纬线”。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19页)或者叫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将哲学基本问题确认为哲学基本范式(即“宇宙图”的“经纬线”),既然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那么要实现哲学革命也就必须进行哲学范式的转换。但这种范式转换不能是一些次要范式的转换,而首先必须是基本的范式的转换,即决定哲学基本形态的范式转换(改变“宇宙图”当然应该首先改变“经纬线”)。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形式的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哲学革命的核心就是哲学基本范式的转换。

(8)哲学基本范式Ⅰ→范式Ⅱ转换的逻辑推导。 所谓哲学基本范式Ⅰ即“精神与物质”范畴。从里采尔关于范式转换的简化式即范式Ⅰ→规范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看,从范式Ⅰ→范式Ⅱ的转换起点应该是“异例”即范式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的出现。那么原有的“精神与物质”范畴即范式Ⅰ在当代是否遇到了“异例”的出现呢?我们认为范式Ⅰ不仅遇到了“异例”即信息现象,而且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和“危机”,因为信息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精神”。而接着“异例”→“危机”之后的环节自然是通过“革命”→范式Ⅱ的转换。那么信息现象到底属于什么呢?这需要作一元论的逻辑推理。我们知道,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最基本观点(或前提)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由此公认的前提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即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只能存在“物与物”的关系,而不能存在“物与非物”的关系。这就可以肯定:作为哲学基本范式即“宇宙图”“经纬线”的就只能是“物与物”的关系。剩下的问题是如何识别和界定哪两种“物”是这个“物与物”的关系中的“此物”及其“彼物”。假如我们根据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来确认“此物”为“实物”的话,那么与之对应的作为对象性存在的(甚至在语义上作为反义词的)反映“彼物”的概念就应该是“虚物”。这个“物与物”的关系范畴(或范式)就应该是“虚物与实物”。无独有偶,信息现象恰恰早已被国内学者确认为(信源与信宿之间的)“共振虚物”(如实物的信息符号与意识符号两种虚物的共振)。由于按唯物论一元论要求我们不能把信息设想为“非物质”,而信息又确实不属于(或不是)“实物”,因此其唯一的归属就只能是“虚物”范畴和类别。同理可证,按唯物论一元论要求,我们也不能把精神现象理解成“非物质”的东西。马克思早已断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4页)。可见马克思从来没有认为“观念的东西”(即精神现象)不是“物质的东西”,但不是实物而是虚物,即“观念”(借用马克思此概念)虚物。由于信息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有了归属,这样我们就可以确认国内学者很早以前提出的“虚物与实物”范畴为新的哲学基本范式即真正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范式Ⅱ。

(9)范式Ⅱ(即虚物与实物范畴)普适性的实证。 作为新的哲学基本范式,仅有逻辑推论当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必须有足够的实证。我们拟从宇宙——社会——人三个层次来进行(其实按全息论只要有一个典型“部分”就可以得到“整体”的全息证明)。也就是范式Ⅱ作为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的知行观的证明。

一是范式Ⅱ作为自然观的实证,它认为自然界是由虚物和实物组成的。电磁波、声波、生物波、引力波等波性物以及物息等信息均属自然虚物。而自然实物则包括小到粒子大到天体的一切有形物。先说天体。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大爆炸产生了时、空和物质。并且宇宙可能是一个大爆炸——大坍塌——大爆炸……的周期循环过程。恩格斯也认为,“天体”“是有生有灭的”。“至于循环,即使它能够存在,也具有无限加大的规模”。在大爆炸时,宇宙的体积被认为是“零”(这已道出“一切从零开始”的宇宙起源意义)。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均匀能量真空”即“宇宙原生场”。据认为,整个宇宙完全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其创生过程完全符合量子力学的定律。量子力学表明完全可以从“无”中获得一切(如1933年安德森在受控实验中从“无”创造出物质——正质子和反质子。其实这里的“无”并不能排除场的存在)。我们认为,大爆炸时宇宙体积的“零”(和量子力学实验“无”中生有的“无”),不能理解成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怎么会发生爆炸呢?爆炸就是“有”。既然场论已经证明自然界不存在无物质的空间,为什么还要“无中生有”呢?所谓的“无”不过是今天的科学还看不见(看不清)的“有”(等到有一天科学能“看清”或“看见”“精神”,那么那个“无”也许就会变成“有”。当然“无”是无限的,并且永远都是科学和哲学的前沿)。按范式Ⅱ推理,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非实物即虚物,所以“宇宙原生场”和大爆炸时宇宙体积的“零”(或“无”)只能理解成“无形”,只能是实物的“无”,而不是虚物的“无”。因此现存实物宇宙的起源只能是宇宙虚物。无形虚物可以转化为有形实物,反之亦然(如以奇点为临界的大爆炸与大坍塌)。在这种虚物与实物的周期循环中,无限宇宙本无所谓本原,恰如一个“圆”而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我们所能研究和回答的只能是现存宇宙的“之初”。而范式Ⅱ给出的回答是宇宙虚物在前(第一性)实物在后(第二性),而人的观念虚物又在宇宙实物(如太阳系、地球)之后,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简单事实。这种所谓的本原关系本来属于科学而且也只能由科学(如宇宙学)来回答。范式Ⅱ所以作答,仅为照顾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传统理解而已。这是宇观层面的实证。

再说微观层面。量子论已经揭示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并认为最初的物质颗粒仍有“非物质”(应为“非实物”)的或然率波的性质。由于粒子不能脱离相应的场而独立存在,故二象性可视为各种物质基本场(如强、弱、电磁、引力作用场)的二重态,也就是无形体的弥漫态和有形体的凝聚态。即所谓的“粒聚波散”,万物归场。场聚则生显态(粒性、实物性),场散则呈隐态(波性、虚物性),显则有形,隐则无形。今天的实证科学几乎“看到”了作为自己对象的一切有形实物,因此转向无形虚物的研究势在必行。显然,粒子的粒性态属实物范畴,而其波性态则属虚物范畴。

还有场论。现在的哲学观点一般认为实物和场是已知的自然界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所以范式Ⅱ是不能无视场的存在的。爱因斯坦认为,我们的感觉器官作为实物来感受的东西,事实上只不过是大量的能集中比较小的空间而已。我们可以把实物看作是空间中场特别强的一些区域。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不容场和实物两种实在,因而场是唯一的实在(所谓“万物归场”吧)。我们认为场不可能是非物质的,而且“场”作为物理学概念和事实,它可能而且应该为哲学范畴所容纳和概括。按范式Ⅱ作“非实即虚”的判断,场既然是有别于实物的另一种物质存在形态,那就应该属于虚物范畴。当然范式Ⅱ也期待“超弦论”的“弦”和“膜”的实证。

二是范式Ⅱ作为社会历史观和知行观的实证。由于社会信息现象“异例”的出现,因此原来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也必须相应地转换为“社会虚物与社会实物”范畴。据认为,社会实物以自然实物为寄存方式,主要通过人与自然实物在社会场下的运作结合表现出来,生成了社会人和社会实物的各种聚合形态以及两者的结合形态。社会中一切属人的或人化的(即经过人类加工、制作、改造过的)有形实物均为社会实物。社会虚物则以自然虚物如电磁波、声波等波性物为寄存方式、主要表现为物息(即物质源息)、社会信息符号(包括形声的、思维的、文化的、语言的)、意识(包括低级意识的心理活动结果)以及知识等形式存在。社会实物与社会虚物按社会形态学说又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实物和虚物。至于知行观,我们在这里仅指出人也是由虚物(观念或精神)与实物(有机实体)组成的。

由此可见,范式Ⅱ在宇宙——社会——人三个层次(及时间先后与空间并存关系中)均是普适的。而对作为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知行观,它又是一以贯之的。而范式Ⅰ则不具有这种贯通性和普适性,因为宇宙既不起源于“实物”和“精神”,自然界也不存在“观念”。

(10)虚物(及实物)的存在形式及其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一切实物大到天体小到粒子,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体积不为0),这就是它的有形性(广延性)。 其运动过程也都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即时间不为0。 因此实物作为有形实体具有时空非0的性质和特点。而虚物作为实物的对象性存在, 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实体的“无”,即无形性存在(如精神无形。谁不承认无形存在,他就无法解释自己的思维。无形这也决定了它的寄存性)。它不占有空间(体积为0)。 也正因其无形所以其运动(或传递)时间也近乎于0,也就是即时性或瞬时性(如观念、 意识在人体内的传递及作为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在今天的科技条件下已达到即时瞬时)。因此虚物作为无形之物,其寄存形式具有时空“0和”的性质。 无形是其最基本的特点。虚物因无形而无限无穷无尽(如知识、智力的无限增殖性)。无形寄存于有形并支配有形。而实物则因其有形而有限有穷有尽(如地球上某些资源的枯竭)。“有形”不过是宇宙或人眼的表层。如果用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来比喻和表示,则实物为“1 ”,一个星球,一个粒子,一个人等等。而虚物则为“0”即“0和”性(有趣的是数学上的0在这里找到了虚物的物质存在依据)。 虚物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作用。首先是它的放大作用。比如一个实物的“1 ”如果后面不添上0它仅仅是1,而若添上一个0它就增加10 倍(以此类推)。所以虚物是实物的“倍增器”、“扩大器”。一块木材或钢材作为原料其价值有限,但若注入10倍百倍知识和科技含量,其价值就大增(所谓知识的无限增殖性即是)。虚物(如信息等)的媒介作用也源于它的无形性,信息因无形传递或外延转换即时而省功省能(如一条信息的传递与一吨钢铁的运输相比)。而实物则因其有形当然要克服比无形虚物更多的力而做功才能实现(运动)。由此也就产生了虚物(如信息)的进化作用,人类由原始文明经过农业、工业文明而进入信息文明便是明证。其致序作用自不待言,因为信息作为负熵当然具有反熵性质和减少不确定性的作用。法律作为政治虚物具有对社会的致序和维模(即维护某种社会制度模式)的作用。至于其控制作用则更决定了虚物的主导和支配地位。社会权力作为权能信息虚物对社会具有控制作用,人的观念虚物对人体的行为具有控制和自组织作用。总之,现在的虚物一般是寄存的,但寄存并不等于附属。相反,每一种虚物都主导和支配自己的对象性实物,自然虚物如客观规律作为内质虚物主导和支配自己的自然实物对象,社会虚物则主导和支配自己的社会实物对象,人的观念虚物也是如此。所以虚物不仅是第一性的(为宇宙学所证明),而且是第一位的(即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就是虚物(知识和信息等)主导化的时代。我们必须承认“虚物”这个新的物质领域,研究虚物的无形存在形式及其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无形虚物的研究应该成为科学和哲学的前沿和重心。实证科学向来是研究有形实物的,这可视为科学及哲学的“实物型”时代,而今天则已经开始了“虚物型”时代。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4页)。“虚物”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科学与哲学“术语的革命”。

(11)虚物与实物的辩证关系。虚物与实物的关系按传统理解在宇宙时空物的连续性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先后关系;二是主次关系。也就是把虚物与实物在时间上纵向地分出一前一后,在空间横向并存中分出一主一次,无非是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个关系还可表述为一、二性与一、二位;异在与同在;历时态与共时态等关系。实际上就是“唯物”与“辩证”的关系。即在虚物与实物的关系上“唯”何物、“重”何点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物是第一性的,一般也是第一位的。一、二性关系不能颠倒,一、二位关系可以转化。“辩证”指精神与实物的辩证,“唯物”唯的是实物。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实即“辩证实物主义”。“辩证虚物主义”则相反,它认为虚物一般是第一性和第一位的,它不仅承认一、二位可以转化,而且认为一、二性也可以循环(即大爆炸宇宙学所讲的周期循环)。其“辩证”是指虚物与实物的辩证,“唯物”则唯的是虚物。二者的区别说到底就在于对唯物论一元论的“元”和辩证法重点论的“点”有不同的回答。正是有了不同范畴的哲学基本问题即哲学基本范式Ⅰ与范式Ⅱ及其不同的回答,才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虚物主义”的区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范式Ⅱ中的虚物与实物均属物质范畴,是彻底“唯物”论的一元论,因此这里已消解了“唯物”与“唯心”的一、二性分野(这样的哲学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终结”),而只有“唯虚”(物)与“唯实”(物)的主次之别。“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虚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区别在于唯物主义形式(3)与形式(4)的不同。当然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唯物主义。所以“辩证虚物主义”又叫“后辩证唯物主义”。由于“实物主义”的唯物论及其范式Ⅰ已不能适应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故必须提出“虚物主义”的唯物论及范式Ⅱ。“实物主导化”时代的哲学是不可能完全适用于“虚物主导化”时代的。在辩证虚物主义看来,同在的虚物与实物二“物”的关系是辩证的,实物是虚物的基础物(或载体),没有实物,虚物就没有“藏身之所”,就会成为离开“肉体”的“孤魂”。它一点儿不排除实物的重要性。但同时它又承认虚物是实物的主导和支配物,实物若失去虚物的主导和支配,就会成为失去“灵魂”的“植物人”或“行尸走肉”。“辩证虚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彻底唯物辩证的。它主张将异在一、二性历时态的所谓“本原关系”交给科学回答。而重视“虚实”同在或对象性存在关系即共时态非“本原”关系的研究。认为存在的即同在的。非存在与存在不同在。在同在的“虚实”关系中仍存在“唯”即“重”何物的问题,唯物辩证方法仍然适用。但由于它主张“唯”即“重”虚物因而成为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反映。它对构成世界本质的虚物与实物及其时间和空间关系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故范式Ⅱ比范式Ⅰ“能更好地说明当今世界”,是“能用更加令人满意的方法解释新鲜事实的新范式”(库恩等语)。因此“辩证虚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之后的唯物主义新形态是成立的。

四、哲学革命的实现

(12)哲学革命实现的过程及其特点。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语)库恩认为,思想和科学的进步是由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范式的转换“是一个深刻的、全面的、彻底的,伴随着阵痛的过程。”这道出了范式转换及哲学革命实现的过程性及其特点。

一是革命性、深刻性。哲学是世界观,哲学范式的转换实际就是世界观的转变。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基础,也是解放思想最深层最根本的东西。在哲学世界观上实现由范式Ⅰ→范式Ⅱ的转换,这对于一个政党或每个人来说都无疑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思想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政治理论上实现了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式转换,在经济学方面实现了从计划经济理论到市场经济理论的范式转换,但在哲学理论上却没有实现范式转换,它又一次成为“后发展”学科。世界观的转变才是最根本的转变。只有其他理论的范式转换,没有哲学范式的转换,解放思想就会因没有世界观转变的基础而无法达到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度。

二是实践性、时代性。“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马克思语)。改革是大规模的革命实践,是在“穿过所不熟悉的领域”。“我们需要范式这样一幅地图,就在于它既描绘出了现实,又把现实简化到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目的”(亨廷顿语)。帮助我们寻找正确的道路。改革又是在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它必须有反映现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范式及其认识功能的指导,以便“理顺和总结现实”;“理解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预测未来的发展”;“从不重要的东西中区分出重要的东西”;“弄清我们应该选择哪条道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亨廷顿语)。而绝不能用滞后于时代的各种旧范式来指导和谋划改革,那就只能使社会改革实践倒退而不是前进。因此,“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语)。

三是全面性、彻底性。哲学范式的转换既然是世界观(宇宙观)的转变,那么它也就自然会要求和带来社会历史观、知行观、实践观、生产观、劳动观、价值观、财富观、权力观等等的相应转变。哲学基本范式Ⅱ的确立必然要求转变在范式Ⅰ下形成的各种已经落后的观念。“实物型”的思维方式必须向“虚物型”思维方式转变。我们应该确立的是知识和科技生产力是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实践是社会第一实践、科学知识信息是社会第一信息、知识生产是社会第一生产、知识财富是社会第一财富、智力资源是社会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社会第一资本、从事科学知识创造的脑力劳动是社会第一劳动、科学知识的价值是社会第一价值、科学知识的力量应是社会第一力量、人的高尚精神需要应成为社会第一需要等观念。而那些不符合现时代要求的观念及范式Ⅰ“遮蔽”均在转变之列,没有虚物主导化观念就不可能理解和认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

四是艰巨性、复杂性。必须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结构并存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没有实现现代化,知识经济刚刚起步。尽管哲学的发展并“不是同社会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语),但前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理念毕竟根深蒂固。“唯上”“唯书”、崇洋媚外的“凡是”(即维护旧范式的)积习由来已久,范式Ⅰ已成思维定势,范式转换举步维艰。几十年一贯制(“引进”)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及其范式,在20年的思想解放中依然故我。所谓的“自组织”、“熵”、“场”、“系统”和“全息”“宇宙观”也并没有触动哲学基本范式。视斯大林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顶峰”(或“不可超越”的哲学)者屡见报端。加之“哲学烤不出面包”,问津者自然寥寥。哲学范式的转换不仅要“伴随着阵痛的过程”,而且哲学革命之路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也就必然不可阻挡。我们为此“鼓与呼”。当然这已不是“哲学思想的第一声喊叫”(马克思语)。

人类的科学理性在哪里徘徊,人类的历史就将在哪里摇摆。哲学作为人类理性王国和科学殿堂的“太阳”,“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20页)“每一个范式,只要它能解释大部分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大多数人民希望解决的问题,它就能处于支配地位”(库恩语)。我们企盼哲学革命发出“普照之光”,让这“思想的闪电”“真正射入”人民的“园地”(马克思语),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  

范式转换规律与当代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