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潜在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潜在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可谓是辉煌的一年。1994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367亿美元,并且贸易收支也由上一年的122亿美元逆差,而一举转为43亿美元的顺差。外贸增长的速度仅次于新加坡而名列世界第二,其中我国的出口增长则名列世界第一。然而,在这令人鼓舞的统计数字背面,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潜在问题,这些潜在问题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影响和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外贸依存偏大,进一步增长有限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由1993年的38%上升到了1994年的45%以上。这一高位比重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将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应该说,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45%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了某种极限。特别是在出口方面,我国已经将近1/4的产品用于出口,而这些出口产品又多为市场的最终消费品,这对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1995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今年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8~9%的同时,全年的进出口总额定为2400亿美元,这与1994年的2367亿美元相比,增长率仅为1.4%,这不仅大大低于去年20.9%的增长率,也大大低于今年国民经济8~9%的增长率。据此推算,我国1995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从1994年的45%以上的高位比例有所回落,降至42%以下。如果从出口依存度来看,我国1994年的这一比例在23%以上。而按照国民经济计划,我国1995年的出口定为1200亿美元,则这一比例也降至21%以下。1995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外贸发展非但要兼顾国内市场,而且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整体目标。脱离国民经济基础的超速外贸发展是不能持久的。

二、外贸加工色彩太浓,产业后劲不足

在我国1994年的236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中,按贸易方式来计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45.5亿美元,约占全年进出口总额的44%,而其中出口为569.8亿美元,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47%。与此相对比,1994年我国外贸的一般贸易出口为615.6亿美元,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51%。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是靠加工贸易来支撑的。这种情况说明了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加工贸易色彩太浓,也反映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有限的产业竞争能力最终将会制约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一般说,加工型的进出口贸易和高比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是典型的小国外向型经济特征,这对我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在1994年我国外贸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出口达569.8亿美元,进口为475.7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94亿美元。可见,去年我国5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完全是由加工贸易所带来的,作为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却仍处在逆差。这种状况也反映出我国对外收支的结构性弱点,我国目前对外收支的宽松只是一时的情况,外汇短缺仍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鼎足一方,进口倾向趋于强烈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的重要性日渐增强。1994年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达876.5亿美元,占到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的1/3以上,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引进外资对于外贸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也说明,随着外贸企业进出口在整个外贸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同时也会加大我国外贸发展的波动性,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因为,由于外资企业的特殊性质,政府对其经济活动的可控性与可调性都远较国内企业为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政府宏观调控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难度。再进一步看,在1994年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中,出口为347.1亿美元,进口达529.6亿美元,进口大于出口竟高达182.5亿美元。这种情况反映出在外资企业贸易活动中强烈的进口倾向,这显然对我国原已脆弱的对外收支构成一种不小的压力。

四、汇率趋稳通货膨胀,外贸出口前锋受阻

1994年开始的汇率并轨以及外贸企业的售结汇制度,都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对外收支产生了重大影响。到1994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猛增至500多亿美元,庞大的数字使人们对我国出口创汇的能力和我国的对外收支产生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其实,如前所述,在庞大数字背后支撑着的贸易基础却是加工型的,而一般贸易进出口和外资企业进出口则是与加工贸易的顺差背道而驰。另外,还应当注意到,目前人民币汇率从1994年开始的走高趋稳和对外收支顺差,与其说是外汇供应过多而引起的,倒不如说是外汇需求过少造成的。在实行银行售结汇制度之下,出口所得外汇必须强制性地结汇给国家指定外汇银行,而进口所需外汇尽管取消审批制度,实行了有条件的人民币可兑换,但国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人民币一头直接造成了外汇需求的趋软,国内强烈的进口冲动被紧缩的货币政策所制约。在我国人民币汇率走高趋稳和我国贸易收支转为顺差的过程中,紧缩货币政策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从1995年来看,现阶段国家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是控制过高的国内通货膨胀率,与之相伴的必是偏紧的货币政策。由于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根本性的因素,因而估计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期;与此相伴的偏紧货币政策也必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期;从而使得在一定的时期内,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以往的大幅度贬值。我国外贸出口长期依赖人民币的“贬值效应”,目前这种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稳趋势,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的持续居高趋势,从两个方面对我国外贸出口形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从外贸经营的基本环境来看,近几年的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外贸出口的前锋将会受阻;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增长与贸易顺差只不过是上一年的余波而已。从中国外贸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我国外贸发展应当进入结构性的调整期,而不应一味追求高增长的数字。

五、重新认识中国经济,逐步调整外贸经营

从以上分析来看,目前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对于外贸的发展不甚有利,这似乎是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矛盾的,其实不然。问题出在人们对中国整体经济模式的看法有了“偏差”,总以为我国的整体经济模式是“外向型的”,这是单从沿海发达地区的角度看问题,尤其是从外贸经济角度看问题,很容易导入的一种误解。

关于中国整体经济的模式,我国官方从未有过结论性的表述。根据世界银行1987年的专题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属于一般内向型经济的国家;而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则属于一般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只有香港、韩国、新加坡才属于坚定外向型的经济。世界银行的专题研究报告对这些不同类型国家的划分标准,主要是依据其政府的政策取向,譬如汇率是有利于出口还是有利于进口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依据对政府政策取向的判断,有理由认为,将中国视为一个一般内向型经济的国家是比较恰当的。我国人民币汇率尽管一直在不断贬值,但外贸经营却一直未能根本摆脱“外销不如内销”的局面,实际上就是一个明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摆脱了以往“进口替代型”模式,但也并未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可以预见,中国外贸的发展将在一个比较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中运行。对此,我国外贸界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长远的策略,外贸经营过于依赖出口政策的企业策略与行为也应当逐渐地得到调整。

标签:;  ;  ;  ;  ;  ;  ;  ;  ;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潜在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