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安全防范与护理对策论文_何冬梅

云南省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怒江 673199

【摘 要】目的:分析疾控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安全防范与护理对策。方法:对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到2018年发生的护理人员针刺伤事件进行统计,探讨有效防范护理对策。结果: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例次共16例次,针刺伤发生时机最多的是拔针、加药、分离针头时,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碘酊消毒后压迫止血、无菌棉签按压止血、清水冲洗。结论:针刺伤是疾控中心护理人员常见职业暴露风险,目前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及处理意识不足,这需要疾控中心加强宣教,不断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并在全员中加强培训,提高针刺伤的妥善处理意识。

【关键词】疾控中心;职业暴露;针刺伤;安全防范;护理对策

由于疾控中心接待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医院护士相比,疾控中心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更高,一旦发生职业风险事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更大[1]。针刺伤为疾控中心护理人员常见职业暴露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护理人员极易变成艾滋病、梅毒、病毒、乙肝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不能妥善处理,则极易危害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2]。为了解目前疾控中心一线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情况,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37名一线护理人员展开调查与统计,分析其针刺伤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州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护理人员37人,均是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33.36±3.41)岁;副高6人,中级10人,初级21人;文化程度:中专12名,大专15名,本科10名。护理工作时间:6个月~26年,平均(11.32±3.24)年。

1.2方法

统计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到2018年发生的一线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首先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职称、基础资料、针刺伤情况、针刺伤次数、针刺伤处理方法等。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员详细讲解本次调查意义、问卷内容、填写要求,被调查者现场作答,之后现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7份,回收37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针刺伤发生情况

经调查,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例次共16例次。针刺伤发生的具体时机见表1。从表中可知,拔针、加药、分离针头时是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时机。

3讨论

针刺伤是疾控中心护理人员面临的最常见职业伤害。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通过研究针刺伤情况,发现针头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后,1次针刺伤可造成的感染几率为6%至30%[3],而针头只需携带0.004ml HBV血液,即可导致受伤者出现HBV感染;若针头被HIV患者血液污染,则1次针刺后感染风险为0.3%~0.5%,所需血液为0.1ml[4]。由此可见,防范疾控中心护理人员针刺伤事件意义重大。

本研究通过对我州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线护理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发现针刺伤共计16例次。进一步分析可知,针刺伤发生时机最多的是拔针、加药、分离针头时,而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碘酊消毒后压迫止血、无菌棉签按压止血、清水冲洗,另外还有部分护理人员并未对针刺伤加以处理。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疾控中心应注意加强针刺伤的安全防范与护理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防范意识:目前多数国家认为,对医护人员加强教育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要措施[5]。因此首先应对疾控中心护理人员加强教育与培训,通过定期讲座、在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栏、发放防范针刺伤知识手册、定时播放相关内容音频、组织定期小组学习、通过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信息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针刺伤的危害与预防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

(2)培养良好工作习惯:部分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技术不熟练、粗心、未严格落实操作规程等情况,这是针刺伤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6]。疾控中心可加强训练与培训,并由护士长带领督查小组加强巡视,促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工作习惯,如手持锐器或针头时不将其对向他人、注射器用完时不回套针帽、将用后注射器统一放到回收盒中,另外护理人员应在加药或拔针时和患者沟通,避免患者在拔针时因疼痛而挑起,造成护士或患者针刺伤等。

(3)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在展开各项侵入性操作时,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必须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穿好隔离衣。戴手套可降低皮肤与血液接触次数,且发生针刺时,2层橡胶手套可降低护士被感染的风险。另外,疾控中心应打造明亮、整洁的工作环境,避免环境不良因素影响护理人员操作。

(4)对医疗废品处理加以规范:疾控中心统一安排在固定场所处理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及输液器等)。部分疾控中心要求护理人员先取下针头,之后对注射器分类处理,这必然会导致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增加。因此应安排护理人员将用后的注射器统一放在回收盒中,且不需回套针帽,之后由固定的工作人员统一对其处理。

(5)制定针刺伤报告制度:结合疾控中心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针刺伤上报制度,同时制定针刺伤应急预案,使得护理人员出现针刺伤后可及时获得咨询、处理。另外,制定锐器应用的安全操作规程,在全员下发,组织共同学习并展开考核,确保所有护理人员考核通过。

(6)针刺伤后处理方法:在全员中展开针刺伤后处理方法培训:一旦发生针刺伤,应以流动水对伤口彻底冲洗,轻轻、反复挤压伤口,尽可能将受损处血液挤出;以70%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涂抹消毒或浸泡消毒,如有必要可到外科处理伤口。若被乙肝或丙肝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患者用后的锐器刺伤,需在24h内抽血检查乙肝或丙肝抗体,如有必要采集患者血液展开对比,同时注意注射相应疫苗。若患者为HIV阳性,在被其体液、血液污染后锐器刺伤之后,需在24h内抽血检查HIV抗体,如有必要采集患者血液对比,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复查,同时给予拉米夫定口服,并做好登记、随访。

综上所述,针刺伤是疾控中心护理人员常见职业暴露风险,目前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及处理意识不足,这需要疾控中心加强宣教,不断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并在全员中加强培训,提高针刺伤的妥善处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梁丽茹.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策略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6):74-75.

[2]尹芹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控措施[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6):59-60.

[3]张至英,程珂.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2):158-159.

[4]徐美娜.临床护士艾滋病防治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宣教效果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0):64-66.

[5]张屹,贾婧,张莉.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及防控现状调查[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7,31(2):125-126.

[6]张丽.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17,24(8):11-13.

论文作者:何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  ;  ;  ;  ;  ;  ;  ;  

疾控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安全防范与护理对策论文_何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