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问题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问题研讨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研讨法是把学习内容变成一系列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本门学科的原理与观点,对图表、文字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加工、提炼和归纳等研究活动,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它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设计和实验能力以及评价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操作。

一、指导读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预读是问题研讨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问题意识是预读成功的重要保证。读书是一项知识探险的智力活动,探险者(学生)面对陌生的知识宝库,如何才能踏上捷径,找到有价值的宝藏呢?关键是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意识,即问题意识,提出并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地描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指导学生预读时,应要求学生勤思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

当遇到地理名称时,要求学生应该想到:这属于哪一类地名?是农村、城市呢,还是矿区、地形区?分布在什么位置?范围多大?与周围的地理事物有何联系?与同类的其他地名有何区别?

当遇到地理名词时应要求学生思考:该名词是如何定义的?哪是中心词,哪是修饰词?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又是什么?能否具体化(举例)?当遇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或是随时间的变化时,要想到:这种时空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当某一地理事象在前后不同章节都出现时,要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当某一地理对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时,则要思考它们在纵向上有什么不同?当某一地理对象在同一时段存在于不同地区时,要思考在空间上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由于地理事象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时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事象与那事象有什么样的联系?譬如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各类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等。针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热点问题要问一问:从地理角度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它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消除不利影响?等等。意识决定行为,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读书态度,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其读书的目的性、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就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二、创设探究环境,全员质疑研讨

探究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的有效保证,也是问题研讨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探究环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老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和灵气。反之,老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的热情与积极性。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相信并尊重每个学生,并将它与要求学生相结合。其次,教师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当今社会,教师不可能通晓一切,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坦率的承认自己不足,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教学空气,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的氛围大有好处。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老师的导演才能取得成功。

2.创立奋进的生生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课堂师生交流之外的另一种主要形式,这种交流带有广泛、交错的情景。一般说来,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因此,在学生参与讨论时,老师要给予期待与鼓励,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诚恳地指点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就会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无论是提问还是讨论,都人人争先。开放性的答案使学生人人都有成就感,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既相互激发思维、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又可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鼓励质疑,激励探讨

问题是人们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动力。提出问题是创设探究环境的重点,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问题研讨不可缺少的过程。

在实践中,我是先让学生提出在预读中或是在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再让学生共同讨论,集体解决。

首先,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当学生的问题过浅没有讨论价值,或问题过大过空没有针对性时,老师则要积极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地理内容而言,问题的切入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观点?有什么样的联系?纵向之间、横向之间有什么异同?存在什么问题?这种人类活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如何布局生产力?如何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老师的讲述、课本上的结论也应是学生质疑的范畴。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讲述和课本上的结论不是绝对的权威,在表达方式、表达过程或表述观点方面都可能存在某些不足,没有质疑就不能完善。如能完善,对教学、对科学都是一大贡献。从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一不是在被质疑后由后者否定前者,又被后来者所否定,推动着向前发展的。

其次,引导、点拨,推动讨论步步深入。讨论问题是试图解决问题的一种集体行为。在讨论过程中,首先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卡壳处或偏离方向时,要及时给予引导、点拨,要引而不发(而不是包办代替),启发学生将讨论推向深入。其次,针对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讨论时要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依据,使问题明朗化。第三,允许讨论中非合理因素的存在,不因为制止暂时的混乱局面而扼制了学生创造的火花。例如,在讨论自然灾害的损失大小受那些因素影响时,同学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虽然看起来很乱,但不乏真知灼见,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地形、地质、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性;防灾减灾意识;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抗灾救灾的能力等。其答案远远超出了课本提供的参考范围。第四,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探讨。如老师用信任、期待的目光,用肯定赞许的评价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比赛提问的数量,回答、发言的人次及其准确性的高低)等,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发言,勤于探索。

三、补充遗缺遗漏,归纳知能要点

由于年龄、学识与经验的限制,学生在提问与讨论过程中,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此时老师则要统观全局,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补充问题,完善讨论内容。

老师补充的问题不一定多,但必须是有启发性的,是能够对教材起阐释和说明作用的,或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重点与难点的。

对于学生讨论的内容,老师要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同时还要及时地加以总结与归纳,从学生凌乱的交流讨论中,抽象出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列出知能要点,并纳入理论与系统的轨道,构建知能模型与网络,这对知识迁移是大有裨益的。如归纳水文特征要从反映该特征的水量、水位、含沙量和冰情四个方面去归纳;分析一地区年总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则从纬度(太阳高度)、海拔、天气与气候(透明度)、日照时间等方面去寻找原因;趋利避害的对策则从利、害的因素去思考;……。

老师的归纳总结,其目的不是让学生背现成的结论,而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掌握一门技能。问题研讨法是强调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相比,它不仅重视知识的结论,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追求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标签:;  ;  

“问题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