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题材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教学策略论文_杨素青

谈谈历史题材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教学策略论文_杨素青

江苏省启东市合作小学 226200

《品德与社会》高年级的教材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小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对我国的历史题材的内容了解甚少,那么在我们的品德课中该如何教学呢?如何让历史在我们的课上具有“德”性呢?怎样跨越时空,让历史走进孩子的视野,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呢?

我认为可以在历史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当然就是“生活”。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一、走近历史人物

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它是有生命的,它也曾经热血沸腾,它也曾经哀叹流血,它也曾经心灵颤动……历史不仅仅只是让孩子记住年代、人物、事件这样索然无味,我们品德课中的历史是“人化”的历史,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如:“过着奢侈生活的慈禧”“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的福康安”“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的邓中夏”“受到日本侵略者残害的李秀英奶奶”……这些历史人物虽然属于过去,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探寻这些历史人物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感受他们的迂腐与抗争,感受他们的追求与希望……所以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深挖一下。

例如教《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当孩子们读完课文中的故事后,我是这样和孩子们交流的:这则血泪史中的哪些细节深深地震撼了你?日本侵略者在李奶奶身上划了37刀,你平日里手上划了一个小口子,你是什么感觉?(很疼)你能想象得出遭受了37处刀伤后李奶奶的模样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鲜血淋淋,惨不忍睹……)回忆起当年的痛与恨,李奶奶至今刻骨铭心,她是这么说的:“我记得我没有流一滴眼泪,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哭了!”李奶奶不知道哭了,那她知道什么?(痛苦,愤怒,仇恨……)对于我们来说,喝茶吃饭是一件怎样的事?(很简单的事。)可李奶奶呢?(往往是嘴里进鼻子里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无法愈合,她内心的伤痕更是无法愈合,每当她看到身上的伤痕时,她会想……每当看到邻居家活泼可爱的孩子时,她会想……当她在电视上看到身穿军装的日本兵时,她会想……当黑夜来临入睡时,她会想……

这样,只有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站出来,从幕后转到台前,让孩子们与“历史人”对话、交流,与“历史人” 心灵相会、情感共鸣,他们体验到了“历史人”的苦与乐、悲与喜,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孩子们的生命在与“历史人”的融合中就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再现历史情景

在历史宏大的叙事中,包含着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情景,让孩子们通过对历史情景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怎么让五、六年级的孩子重温当年的历史情景呢?我采用的办法是:

1.看一看。视觉是人最直观的感受,在叙述到某个历史情景时,可以让孩子们观看一下历史影片,以获得最为直接的感受。

2.演一演。让孩子走近历史,感受历史,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自己来演一演,亲身感受一下。

3.讲一讲。我们的教材中出现了很多鲜活灵动的历史故事,在上课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用这些办法来再现当年的历史情景,让历史走进孩子们心中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走进了历史。

三、链接现实生活

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教学要实现归宿性回归。品德课中的历史知识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历史是面镜子,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孩子们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必然要作用于当今社会,作用于孩子们的生活世界,接受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检验。脱离现实,就历史讲历史,违背了品德课目标。因此,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贴近于现实,给孩子们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也就是说,要使孩子们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努力找到历史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如在《鸦片的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会挨打呢?那么现在的中国呢?播放一段反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录像。把孩子们从历史拉回到了现实,于是,请孩子们谈谈,将来我们的国家能不能更加繁荣富强呢?你将如何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呢?让孩子知道,落后是国家受欺凌的根源,我们只有奋发图强,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如教第10课《南湖游船》时,让孩子们说说,红军长征已经结束了,我们今天学习它有什么意义呢?(重在谈长征精神。)还如在教《筑起血肉长城》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搜集当地的抗日故事,从自己的现实生活走近他们。

高德胜博士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的独有意义:历史支撑“中国心”的形成。没有历史,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历史就是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历史’不等于历史知识。‘历史’不可磨灭的作用是能使传统美德活起来。”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让我们教师架起一座“生活”的桥梁,让孩子走近“人化”的历史,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论文作者:杨素青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  ;  ;  ;  ;  ;  ;  ;  

谈谈历史题材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教学策略论文_杨素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