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研究 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技术进步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技术进步推动了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1)技术进步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分工,而社会分工和深化,又引起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2)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源泉,主导产业正是在社会经济效益的比较中形成和发展的;(3)技术进步对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有很大影响,现代生产力的每一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而生产的各种要素的变化,正是社会生产宏观比例即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基础;(4)技术进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方面,使不经济的产品和落后的产业逐渐消亡淘汰,另一方面,使新产品和新行业逐渐产生和发展;(5)技术进步改变国际竞争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6)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三位一体的。

然而,在以上归纳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多影响中,技术进步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增长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技术进步最先影响的是直接应用这一技术创新的部门,并使之形成为主导产业。新的技术在该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使该部门的劳动、原材料、燃料、机器设备等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比例发生变化。由于技术进步的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如18世纪中叶,以纺织机械为起点,以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核心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创造了以棉纺工业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工业、冶金工业、采煤业、早期制造业和运输业等五大部门的主导产业群,这些革命性的变革,结束了英国的手工业时代。这些主导产业群的总和形成了近代大工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加速向前发展。

其次,由技术进步推动而形成的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前向、后向联系,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或变化,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变化,主要以原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及各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等形式表现出来:(1)从不同产业部门的内在关联性来看,各个产业部门依靠哪些部门供给什么生产资料,供给什么质量与性能的生产资料,是由它所应用的生产技术体系决定的。譬如,铁路部门采用蒸汽机车技术体系时,必须依靠煤炭开采部门供应煤炭,但当铁路部门采用内燃机技术体系时,开启火车就不需要煤炭,而需要石油。这种联系完全是由铁路部门的技术体系引起的。(2)从前向关联性来看,一个产业部门所应用的技术体系与所依靠的其他提供原材料产业部门的技术体系发生变化,并使其所提供的原料性能、种类等发生变化后,有时会迫使前者与此相适应,而对其原来的技术体系进行改造。在这种情况下,该产业的规模、产品性能、种类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半导体晶体管的出现,使电子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3)从后向关联性来看,与前向关联性相反,当某一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体系发生变化后,有时也要求原材料的性能、品种发生相应转变。例如,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就要求提供高强度、耐热耐腐蚀、质轻的结构材料、以及其他新型的材料,从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①]。此外,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外在关联性如商品交换关系等等,其本源要因也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所有这些都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第三,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彻底更替,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导致了经济持续增长速度的剧烈变动。技术进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认识的质变——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中影响全局的、飞跃性的进步,是技术体系、技术结构和社会生产技术基础的根本变革。也是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这一阶段,由于主导技术和主导技术群的变革和更替,一方面是新兴的主导产业及其与其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出现,另一方面是与新生部门、新生主导产业群有替代关系部门的衰落。在这一阶段发生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毁灭性创造和经济的跳跃式增长。例如,从英国开始由纺纱机和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引起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引起了冶金、采掘、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产业的革命性变革,奠定了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以能源革命开始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照明、动力等产生了突变性的飞跃,引起了电机电器、精细化工、通讯等产业群的产生。在石油作为能源得到广泛应用后,随着石油化工技术的出现,又产生了汽车、飞机等新兴产业。而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海洋开发、光学技术和新兴材料技术等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又导致了电子计算机工业、核能及核工业、电视工业、航天工业等新兴产业群的诞生,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了巨变。电子技术革命使许多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控制、信息处理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果说前两次技术革命主要是体力的革命,是人的肢体的延长和扩大的话,那么,这次技术革命则是一次“脑力革命”,是人的智力的大解放。前两次技术革命主要只是材料、能源与生产手段的革命,这次则是“知识的革命”和在此基础上对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前两次技术革命开始时都是以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为主的革命,这次则是多学科、多领域的革命,从海洋科学到空间科学,从核技术到遗传工程,从光纤通讯到计算机技术,所有领域都面临着技术革命。由此可见,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不仅导致了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且大大改变了原有产业的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显然,当今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已为起飞的中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立新兴产业部门,推动产业结构转换,注意加强传统产业的更新和改造。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增长阶段。

二、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与组合关系是决定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实质上是产业间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技术进步之所以能够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能够影响生产函数,提高其他诸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能够对其他要素产生替代效应,即能够以相同的诸要素投入量,生产出比以前更多、更好的产品。具体来说,如果技术不变,由于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只有在一定限度内,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才能带来单位要素产出效益的提高,一旦超出这一限度,不仅单位要素的贡献会大大降低,总产量也会呈下降趋势。如果用Y表示产量,FP表示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我们就能给出其产出曲线(图1)。

图1 不考虑技术进步的产出曲线

然而,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改善而使生产力提高,增加了投入要素的产出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销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从而增加产出总量(如图2)。当然,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以较少的其他要素投入量也会产出某一既定的产量。这无疑会影响产业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流动量和流动格局。

图2 技术进步后与技术进步前的增产效果比较

由于技术进步是一种渗透性要素,因而其进步对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技术进步表现在诸多方面:(1)使过去不被人们认识的自然资源要素变为人类所能使用的要素,并且大大提高了原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果。(2)改进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并且是形成产业间劳动力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3)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改变资本的结构和数量。(4)促使新产品不断涌现[②]。这样,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由技术进步为动力带动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的宏观产业结构来看,1991年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占59%,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占21.4%,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占18.8%,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仍占60%之多,而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却只占26.9%。这一结构说明,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应低下,而且成为产业结构水平低下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势必要求对这种低级结构来一个根本性改变。势必要求通过技术进步和宏观调控,使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出来,使第二、三产业不断吸收这些劳动力,通过就业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然而,这种劳动力的释放和吸收,关键还在于技术进步。因为只有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农业的产量、产值、效益才能得到提高,在这种前提下农业剩余劳动力才能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要在数量上、质量上符合第二、三产业的需要,才能被第二、三产业吸收进去,这里就有一个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技术进步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一个关键。

总的来说,在我国要实现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带动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必须克服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技术进步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实现科学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力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是以调节各产业部门的协调与发展为中心,以促进经济技术的进步为目标的。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根据“阿布拉莫维茨余额法”测算,在50至70年代,美国、日本及西欧几个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增长情况表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在41—75%之间。近期的数字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约60—80%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因此,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十分重要。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选择正确的产业技术政策,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在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对产业技术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关键产业群的技术政策重点应是:

第一,实行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的方针政策,加快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技术进步。在农业技术进步方面要完善农村基层技术的推广系统,不片面强调“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开发,发展普及农村教育,通过教育兴农。应充分认识技术进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单位结构,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应用先进技术改造装备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成为技术一流的大企业,专业配套的大工厂,以及农产品加工服务型的新型企业。

第二,基础产业应尽可能在高水平上合理化,实现整体的技术进步。基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未来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落后的技术基础难以消除宏观经济运行的“瓶颈”制约。因此,要提高基础产业技术发展的水准,加大其技术研究、发展和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提高基础设施等的折旧率,建立老设备的改善修理制度,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国际合作。

第三,主导产业应体现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在技术上有很强的交融性,因此必须能够反映和吸收当代科学技术成果,这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要求。机械电子工业是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机械电子成套产品出现的产业,是吸收新技术最快的领域,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在当前技术选择上,机械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应选择先进技术,电子产业应在选择技术时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前景性。石油化工在带动整个化学工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主要应以成熟技术为主,扩大产品品种与产量。建筑业本身是一个低技术产业,其目标是在2000年发展成为“事实上的”带头产业,其主要领域的技术水平应达到国际80年代的水平。

第四,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非常幼稚的产业群,应重点的加以发展。为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应重点建立一批重视国际主流技术和产品兼容,采用国际通用技术标准的技术先导型企业,促进技术先导型企业向科技企业集团发展,更好地迎接民办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外贸税务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五,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建立成线、成片联结中小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使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真正拥有技术、经济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区。应加强开发区内大型高技术企业和新创小型企业的联系和互补发展。“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形成支柱”。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努力承担起国家高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任务。同时,还应正确选择适合于我国优势的产业作为实现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突破口,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注释:

[①]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201页。

[②]李耀新、乌家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生产要素配置原理》,《经济学家》1994年第5期。

标签:;  ;  ;  ;  ;  

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