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直肠息肉术前灌肠新方法的临床体会论文_雷晓静

雷晓静

(山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 030013)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清洁灌的改良在肠息肉术前准备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8号导尿管根据息肉生长的位置及大小采取不同的灌肠方法。新法组198例幼儿息肉患儿术前灌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减少,术后无不良反应。结论:新方法是一 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小儿;肠息肉;清洁灌肠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112-02

肠息肉是小儿常见病,[1]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按组织学表现和病变性质划分为:1、新生物2、错构瘤3、炎性息肉4、增生性息肉;儿童息肉多为错构瘤和增生性息肉。随着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罹患肠息肉的例数增多,好发年龄2~13岁,约90%发生于直肠或乙状结肠,[2]临床表现为便血、便秘、息肉脱出或腹痛、贫血等症状,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由于小儿肠息肉慢性出血易导致贫血,加上有癌变的可能[3],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息肉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为儿童多为蒂息肉,故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此法安全、有效、简便。肠道准备的好坏,可直接影响肠腔内粪便残渣和细菌含量,对手术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减少伤口感染、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临床上常有因肠道准备不充分导致治疗延误,治疗效果降低,给患儿增加了痛苦,给家长增加了心理及经济负担,目前我科常用肠道准备的方法是:导泄剂(番泻叶)口服1天清洁肠道,术前1小时用10%的盐水灌肠两次,以彻底清洁肠道残留。10%的盐水灌肠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灌肠头较粗、较短,不易达到彻底清洁,而且常易引起肠粘膜的损伤、甚至直接损伤息肉,引起息肉脱落、大出血等意外。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发现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传统灌肠头,更安全、清洁更彻底、患儿更易耐受,现就两种不同灌肠方法的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7-2013.6年我科共收治肠息肉患儿401例,男童243例,女童158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5岁,临床表现均为大便时无痛性出血或是便后滴血,其中有10例患儿在排便时从肛门脱出息肉样物,便后可回纳。我科2012.7开始采用新法做肠道准备,故我们总结2011.7-2012.6采用传统灌肠法的患儿203例定为旧法组,年龄1~14岁,平均年龄5岁,男:127人、女:76人;2012.7-2013.6采用新法灌肠的患儿198例定为新法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1~14岁,平均年龄6岁,男:109人、女:89人,(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息肉直径0.5~3.6cm之间,位置在肛门口、直肠中、下段、结肠部不等,入组患儿无消化道畸形,既往无过敏史、传染病史、无心血管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特殊病史。

1.2 操作方法

旧法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法及一次性灌肠器及一次性肛管,具体方法:(1)按医嘱准备10%的盐水灌肠液。(2)协助患儿左侧卧位,治疗巾垫于臀下。(3)润滑肛管前端,排净灌肠器内空气。(4)操作者分开患儿两臀,使肛门充分暴露,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7~9cm后一手固定肛管,另一手缓慢推注灌肠液,使液体缓慢灌入肠内。

新法组:灌肠器改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8号、10号一次性导尿管,根据术前肠镜结果选择粗细合适的导尿管,具体方法:操作前:(1)按医嘱准备10%的盐水灌肠液,将用物备妥后携至床旁,向患儿家长作解释,取得理解及配合。(2)协助患儿头低臀高左侧卧位,治疗巾垫于臀下。如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者,可取仰卧位,(年幼及配合程度差的女童禁用此体位,以防肛门暴露不佳,导致插管时误入阴道)。(3)润滑导尿管,排净注射器及导尿管内空气。操作中:操作者分开患儿两臀,充分暴露肛门,①息肉位置较低者,插入导尿管时以旋转的方式轻轻旋入直肠7~9cm,年长儿插管时可嘱张口呼吸以缓解紧张,插妥后固定并缓慢推注灌肠液至结束。②息肉位置较高者,可将导尿管先缓慢插入直肠7~9cm后先推注少量液体,再边旋转边推注继续插入10~15cm,插管过程如遇阻力,可能是碰到息肉,应先后撤导尿管并旋转以变换导尿管前端方向,再试探性的插入,在推进时使其可以顺利通过息肉,到达所需深度后缓慢推注药液至结束,撤出肛管,注意拔管时也应以旋转的方式退管,避免牵拉肠粘膜。随后将患儿依下列体位进行慢速转动:左铡卧位-俯卧位(头低15°~20°)-右侧卧位,每种体位持续时间约10s。

1.3 注意事项

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变化,如出现腹胀或有便意,可减慢推注速度;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加快、剧烈腹痛等,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2.结果

新法与旧法比较,新法出现黏膜损伤、出血、息肉脱落的机率明显小于旧法,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息肉复发方面,两种方法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

3.讨论

通过研究及统计学数据表明新法优于旧法,能明显减少黏膜损伤、出血、避免息肉脱落。传统的灌肠方法卧位方便,安全舒适,灌肠时结肠直肠处在同一水平,两者间不存在压力差,当灌肠液注入直肠时,立即排便,使灌肠液只停留在直肠、结肠下段即开始排便,保留时间短,不能充分软化结肠内粪便,导致灌肠次数增加,引起肠道黏膜充血水肿,也增加了肛周皮肤和肠黏膜损伤的几率,同时由于一次性肛管直径较大,插入过程中可导致粘膜擦伤、息肉脱落而引起创面出血、无法手术,由于息肉不是连蒂切除,增加了创面处息肉复发的机率,增加了住院天数,该组患儿出院后6~8个月复查时,2例肠粘膜仍有轻度损伤,1例息肉脱落患儿,在未完全消除的蒂上息肉复发,后期通过第二次息肉切除得到痊愈。改良后的方法,使直肠在高位,乙状结肠在低位形成一种压力差,让灌肠液顺利进入并充盈整个结肠,充分软化大便并刺激肠壁,达到彻底清洁肠道的效果,减少了灌肠次数,缩短了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及不良反应,减少了住院天数,术后6~8个月复查时未发现复发及其它不良发应。但是新法与旧法在息肉复发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能与随访依存性差,本病复发率少、机体的个体差异有关,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改良后的灌肠方法既体现科学性,又体现人文性,既达到清洁灌肠的目的,又充分考虑到患儿的感受。是对传统灌肠法的进一步研究、总结及补充修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改善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正,王慧贞.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73.

[2] 上海第二医学院.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244.

[3] 王果,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03.

论文作者:雷晓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  ;  ;  ;  ;  ;  ;  ;  

小儿直肠息肉术前灌肠新方法的临床体会论文_雷晓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