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模式与广东模式在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中的比较_数字图书馆论文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宁波模式与广东模式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宁波论文,广东论文,信息资源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是国内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综合性、跨系统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2009年3月25日正式开通。作为由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宁波地区各高校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及广大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向全社会提供完全免费的服务,全公益性的定位在全国尚属先例。业内专家将其称作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宁波模式”[1]。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牵头建立的“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网站于2010年4月23日正式开通使用。这是我国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建立的首个跨系统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网站联合目录基本覆盖广东省三大系统主要图书馆的馆藏,通过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等形式提供服务。有研究者称其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广东模式”[2]。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和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是目前国内成功实现区域性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典范。它们在建设模式方面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对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1 建设目标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目标直接决定了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的建设目标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是为贯彻落实宁波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建设宁波市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举措。其建设目标是,建成本市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性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探索与企业共同开展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根据宁波市经济结构,建成一批为本市主导产业服务的地方特色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库。由政府主导,全公益性的定位以及强调面向本地产业服务是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3]。

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积极推进珠江三角洲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建设的。其目标是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和网络版权的局限,建立覆盖广东全省的跨系统联合目录,实现公共、高校、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理想。由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特殊的服务方式,即主要不是借助原文直接下载而是通过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提供服务,并与由广东、广西、山东、福建、海南、天津等省市的60多所图书馆合作建立的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实现无缝连接,所以它的服务对象不限于本地区,而是面向全国,其社会受益面大于宁波市数字图书馆。

2 管理体制

2.1 管理机构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体制类似,均由地区性跨系统的资源共建共享组织领导建设。宁波市专门建立了由宁波市教育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参加的宁波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宁波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项目。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于2009年对成员进行调整,建立起由省文化厅领导,省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主管领导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的跨系统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受其领导和管理。

缺乏政府部门稳定的财政支持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国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的难题。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宁波市发改委、财政局,这无疑为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经费方面的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机构则缺少了财政部门的参与,这为其持续发展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

2.2 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加强各成员馆(单位)之间的交流、联系、协调与合作,共同商议和研讨系统的建设、管理与服务,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益和效率,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联席会议由项目建设的各成员馆(单位)参加,联席会议下设服务联络、信息技术、文献资源和培训推广等工作小组,人员由相关成员单位派员组成。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建立了由广东省文化厅牵头,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广东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共同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2]。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联席会议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群体组织,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联席会议制度则是一种政府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

2.3 政府支持

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职能主要是为本地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当地政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责无旁贷地承担投资主体角色。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功建设与高效运行也正得益于此。宁波市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宁波市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承建单位按照1:1提供配套资金,同时还鼓励和争取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投入相应的建设资金。广东省财政厅每年下拨200万元专款,对包括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在内的本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给予支持。

3 信息资源

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力图涵盖本地区各类型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满足本地区用户的信息需求。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包括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统一采购的数字资源和整合的各成员馆(单位)的数字资源,资源涵盖了国内绝大部分的通用综合图书数据库和年增新书35万册的全市11个公共图书馆联盟馆馆藏书目数据库的所有图书资料[3],75种外文数据库、8种中文数据库实现统一检索,并提供6家图书馆的文献互相传递服务。

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联合目录基本覆盖了广东省三大系统主要图书馆的馆藏,提供180万种图书、4000万篇期刊论文、200万篇学位论文、30万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还包括大量的专利、标准、视频资源,其资源种类超过了任何一家传统图书馆的馆藏[4]。通过与联合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网的无缝连接,用户不仅可一站式检索联盟成员馆的中外文数据库,实现联盟成员馆间的文献互借与原文传递,而且还能够检索和获取联盟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其可用资源数量多于宁波市数字图书馆。

在可供检索的元数据方面,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中外文专利元数据比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多出了60万条。对于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来说,专利信息的价值要高于图书和期刊等信息资源,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在专利元数据数量方面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其服务地方经济的鲜明特色。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其他类型元数据的数量则均远远少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

可以发现,两者的电子资源类型覆盖了图书、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专利、视频,并且对各类型电子资源进行了整合,实现了一站式检索。此外,它们还对成员馆的馆藏书目数据进行揭示,起到本地区图书馆馆藏联合目录的作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整合资源,统一服务的优势(见表1)。

4 服务方式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并不是图书馆实体,而是开展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它们的平台均由超星公司在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基础上开发而成。如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平台通过采用国际工业标准JSR 168来实现应用集成,门户支持XML/XSL、ODL、HTML、JSP、Web Services等整合模式。除了提供信息的展现功能,还具备内容管理、多应用系统集成、灵活的个性化定制等功能;内置门户个性化定制工具、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接口,并能与统一用户认证管理和统一结算管理有机集成[5]。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在不改变资源所有权、管理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将分散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大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起来,统一对外服务,联合进行资源保障。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和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享平台性质,决定了它们的服务必须与实体图书馆高度融合。如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中心门户及其服务由大学园区图书馆支撑,特色库建设、资源整合、用户培训和推广等服务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由成员馆承担[1]。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则主要依托本馆资源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和原文传递服务。

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符合版权法规定的资源共享模式有两种:一是授权使用,通过账号注册,联机检索直接获取原文;二是通过网上参考咨询,进行文献传递。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将这两种模式相结合,并且规定文献下载和传递数量,加强对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具体而言,系统根据用户的IP地址区别原文获取方式,在有效IP地址内的用户可直接下载原文,否则只能借助文献传递方式获得原文。为保证用户对于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中心门户系统设置单个用户一天内下载全文文献的数量(暂定为30篇)以及单个用户一天内提交的文献传递请求数量(暂定为10篇)。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采用点对点的原文传递服务方式,同时在购买电子资源时与所有供应商签订授权书,同意在网上参考咨询业务中为读者免费提供原文传递服务,成功破解了电子信息资源共享中面临的资源合理使用的难题。除了联盟资源以外,用户还可以直接下载其他用户上传的资源。对于无法通过联盟系统获取的信息资源,用户还可以借助“文献互助”途径,向其他图书馆或用户求助,大大提高了用户需求满足率。

5 特色化功能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宁波地方文献数据库参考维基百科模式,建立宁波百科。数据库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开展“互动”,读者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可以自行录入数据,图书馆承担管理和控制责任[5]。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我的图书馆”与宁波百科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该项服务用户可以收藏各种类型的内容,创建自己的知识库,通过短消息或“馆吧”等信息交流平台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而且用户上传的文件可以直接被其他用户下载,极大地丰富了系统的资源。对于无法从联盟获取的文献,用户还可以通过“文献互助”功能,在线发布帖子寻求帮助,充分体现了Lib2.0时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还非常重视与各商业网站及文献数据库系统提供商的专业合作,如它与Google、重庆维普公司合作,用户在宁波市范围内可以通过Google学术搜索检索并下载维普公司《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中文期刊论文[6]。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则实现了目录、目次、全文一体化检索,并且检索深度比国家图书馆OPAC和Google图书搜索都要大,读者通过联合目录搜索,就能检索到一句话出现在哪本书的哪一页,同时知道该文献藏在哪个图书馆[4]。联盟联合目录揭示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封面、目次、版权页,而且还提供部分正文阅读。此外还有书店、出版社、作者信息,以及来自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城读者的图书评论信息,同时用户也可以对联合目录中的图书在线发表评论。

6 启示

通过对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比较研究,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创新管理体制。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国内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多是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单一系统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共建共享。全国性的如文化系统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教育系统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区域性的如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必须打破各系统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的束缚,通过建立由文化、教育、科技系统成员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紧密协作,建立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协调,政府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中应充当投资者、决策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

(2)建设集成资源与服务的统一平台。经过长期的发展,不同系统或不同地区的图书馆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在不改变各图书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前提下,通过元数据建设整合分布的信息资源,实现检索结果与全文、OPAC、参考咨询、馆际互借等服务的集成,必将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建立务实的激励机制。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科学的管理体制,还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树立正确的理念,变传统的“资源共享”观念为新型的“责任共担”观念,培养成员单位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共同分担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任务。二是通过物质奖励和工作评估鼓励多劳多得,例如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根据各成员馆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的数量,由政府财政向其提供资金补贴。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机构——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把参加联合参考咨询和原文传递服务列入各类图书馆和科技情报机构评估体系,每年对积极开展共建共享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与实体馆的高度融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业务建设与信息服务主要是以项目的方式开展,由于配套经费等问题,承建单位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另外,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各成员单位的岗位职责,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等各方面难免存在不足,所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与成员单位实体馆的高度融合成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具体而言,成员单位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的基础,以共享系统建设项目为载体支持各成员单位改善办馆条件,提高其服务能力,保证实体图书馆与共享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由成员单位承担,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促进相互合作;建立利益与责任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成员单位的员工参与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与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保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但是却给用户的信息利用带来了不便。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解决方案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文献合理利用模式。由于科研活动经常需要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宁波模式对lP地址单天下载文献数量都做了严格限制,极大地影响了用户对资源的利用。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通过点对点原文传递方式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但是这种方式还不是“一站式”服务,服务效率较低,而且用户不可能通过原文传递获得数量较多的文献。虽然用户可以通过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网络平台上传文献,丰富了联盟资源,但由于所上传的文献未经版权人许可,存在侵权风险。如何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的便利性和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  ;  

宁波模式与广东模式在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中的比较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