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_生态环境论文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_生态环境论文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退耕还林论文,还草论文,地区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要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主任曾培炎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是治理长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治本之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粮。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西部地区,每年入长江、黄河的大量泥沙,2/3以上来自西部地区坡耕地。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和沙化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而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不仅使西部地区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更使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不断淤积抬高,水患加重,同时也加剧了北方地区少雨干旱的程度,激化了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地区间的矛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退耕还林还草还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人民、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抓好。

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现状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上游流域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8.9%;人口1.6亿,占整个流域人口的35%。长江上游地区是中下游发展的生态屏障和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江上游地区的山地、高原面积占总面积的90%,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几十年来,由于人口骤增,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愈演愈烈,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50年代初期,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30%以上,现在降到15.3%。例如,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间,四川省毁林开荒就达2800万亩,现在四川省的森林蓄积量比建国初期减少了55%。近十年来,贵州省新增陡坡耕地900多万亩,其中有800万亩原来都是林地。据调查,四川、云南、重庆三省市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其中2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30%。另据调查分析,从坡耕地进入长江的泥沙量占长江全部泥沙量的78%以上。因此,陡坡开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该地区丘陵起伏、沟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植被稀疏、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虽然每年平均降水量可达450毫米,但因地下水极少,而地表辐射又强,蒸发量很高,因此土地贫瘠,有机质含量仅0.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率仅为30%,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加之每平方公里高达70人的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37人和生态应有承载力的水平。

关于我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植被)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是基本目标。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和口粮,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将退下来的土地利用好,因为只有这样,农民才愿意退耕还林还草,才能稳定还林(草)的效果。在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上,有关省区市直到县一级,要制定退耕还林还草的规划。在实施步骤上,要分期分批进行,争取尽量早退早还。

(二)在退耕地以及草原、沙地的治理上,必须认真贯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正确处理农、林、牧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树立以林为主的思想。综合治理应定位于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发展林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治水之本在治山,治山之道在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根据当地的土地条件、市场要求和农民的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林种,因地制宜发展灌木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使植物造林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有的地方实行“以封(封山育林、封沙育草)促退,以调(调整生产结构)促退,以改(坡改梯)促退,以移(移民搬迁)促退”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次,要注意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要植树造林种草,但单靠生物措施不能很快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只有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位,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工程、生物、农业耕作三管齐下,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齐抓,构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措施促生物措施,以生物措施养工程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才能奏效。

(三)一定要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和林地。我国天然林区,除东北和内蒙古林区外,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以云、贵、川、藏、陕、甘、宁、青、新等省区的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白龙江、秦岭、川西等重点林区为主。这些林区都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因此,要下大力气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同时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以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林分质量。要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改革天然林现行的管理体制,加大科技含量,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

(四)保护和合理利用西部地区的水资源。1993年,全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缺水网的水资源量标准是≤1000米[3]/人·年,水资源紧张的国家标准是1000~1007米[3]/人·年。按此标准,我国西部干旱区远不属于缺水地区。以河西走廊为例,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63米[3],亩均占有量为749米[3],高于我国黄淮海流域(平均为655米[3]/人·年和351米[3]/亩·年)。问题是中、下游用水矛盾日益尖锐,下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资源供需成为制约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倡节水农业,这对实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水资源的无计划开发,西北干旱区的绿洲退化明显加剧,历史上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的居延绿洲,从元代末年开始沦为沙漠。原有胡杨、柽柳林等约300万亩,目前胡杨林已由75万亩减到34万亩,柽柳林由215万亩减少到180万亩。黑河下游尾闾湖泊的干涸,造成了三角洲植被的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因此,在干旱区必须按流域系统充分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合得利用水资源。否则,必将产生更大的生态破坏作用,不利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五)积极发展草业。退耕还林还草,应把还草放在重要位置。钱学森教授曾于198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创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的重要文章。提出“以羊定畜,发展畜牧业,必须建草原”的管理草业的构想。由自由放牧的传统方式变为定居放牧、分区放牧、舍饲半舍饲等集体经营的方式。充分利用土地、饲草、畜产的资源发展饲料加工业、产品加工业,延伸食物链关系,开展多种养殖业,走高技术、知识密集型、高效益的发展道路。

发展草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沙化地区以及黄土高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治理生态脆弱地区的有效手段。发展草业,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多种功能,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滥垦土地、破坏草场,使得放牧面积不断缩小,加上人口增加,畜群增多,过度放牧,使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有的地方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种草自用的政策,把种草任务落实到每个养羊户,做到草兴羊旺,草羊同步发展,解决了林牧矛盾,避免了放牧对林木的破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值得大力推广。这也是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

标签:;  ;  ;  ;  ;  ;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